暂无图片
 
骑楼生活市井风情
发布时间:2009-11-11 10:14:36
钟嘉超:

  骑楼下的幸福生活

  年近六旬的钟嘉超,在大新路土生土长。他的父亲钟国森,上个世纪30年代,在大新路上开创了“全声醒狮用品店”,至今已持续经营数十年。出身扎狮世家的钟嘉超,继承父业,如今也在这条骑楼街上,默默经营这个传统行业。

  生于斯长于斯,经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对昔日骑楼生活,钟嘉超怀着深深的眷恋。在大新路323号底层的小阁楼,他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条骑楼的前世今生……

  热闹繁华欧式风格

  钟嘉超说,当时父亲选在大新路开铺,一来是因为这里东连高第街,北接海珠北路,人流量大;二来是看中骑楼的实用性,楼下做铺面,楼上可以做工场和居住,“那时,我们常把店里的商品,搬到门口去,招徕顾客,遮风挡雨的骑楼,也可以为顾客提供好的购物环境。”他说。

  据钟嘉超回忆,在50年前,大新路是一条

钟嘉超的祖传醒狮店。

    热闹繁华的骑楼街,这里以精美的牙雕、玉雕、武术醒狮用品、珍宝玉器而闻名。当时,走在这条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岭南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商店,很有特色。“那时,大新路骑楼不像现在这么残破,它们具有欧式风格,很漂亮。”

  除此之外,大新路还有不少画人像的炭相店。现在,这种民间工艺濒临绝种,但在当时曾兴盛一时,每当那些老师傅作画时,常引来人们围观。

  无拘无束快乐童年

  住在骑楼里的钟嘉超,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那时,他还住在大新路262号祖屋。和其他骑楼一样,那里门面不大,只有几米宽,通向楼上的是屋里后方逼仄狭长的楼梯。由于两侧和其他店铺相连,屋里的采光,全靠前后窗户。

  钟嘉超说,当年从前面的窗户,可以俯瞰骑楼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后面则是缓缓流淌的清澈的玉带濠,从窗户上探望,可以看到对岸大德路鳞次栉比的骑楼。有了骑楼的庇护,便不怕日晒雨淋,他和兄弟姐妹经常在骑楼下乘凉、睡觉。平时,他就和小伙伴在骑楼下弹波子、拍公仔纸,玩得不亦乐乎。

  骑楼内外岭南风情

  昔日的骑楼生活与今天很不一样。它虽是商业用楼房,但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50多年前,大新路路面和骑楼下面的地板,铺的都是麻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穿木屐。那悦耳动听的“嗒嗒”声,至今仍然回荡在钟嘉超的儿时记忆里。

  那时,卖南乳花生的盲公,背着一大袋的花生,拄着一支木棍,常常来骑楼街叫卖。他的木棍,有节律地敲打在麻石板上,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像是在提醒人们他的到来。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长堤街景。(资料图片)

  在骑楼街上出现的,还有穿街过巷卖云吞面的小贩。他们肩挑扁担,一头是煤炉,炉上放着热水锅,一头放着碗筷、调味酱等,即煮即食。年幼的钟嘉超,常抵不住美食的诱惑,拉着父亲的衣角,从骑楼上跑下来,吃一碗美味的云吞面。

  此外,骑楼内外,每逢冬季,还常常有“卖热蔗”的小贩,沿街吆喝叫卖:“大块蔗,拣来刨!”只见他们的担挑上,放着一个煤炉,上面有一个蒸笼,里面是一根根热气腾腾的甘蔗。甘蔗为什么要温热才卖?钟嘉超解释,原来冬天吃蔗,难免生冷,吃热蔗,胃肠感觉比较舒适。岭南人细腻的一面,在此表露无遗。

  邻里情谊丝竹悠扬

  生活在骑楼的老街坊,朝夕相见,彼此信任,结下深深的情谊。钟嘉超回忆,那时,他在小食店里吃东西,常常可以赊账。店主定期到父亲那结数,彼此从没发生不愉快的事。

  那时,每当夜幕降临,大新路便结束一天的喧嚣。人们吃过晚饭后,常在骑楼底下摆一张桌子,沏一壶茶,在这里乘凉、闲聊,度过一个个宁静的夜晚。

  大新路以前还有两个群众自发组织的乐社,他们常常聚集在骑楼底下,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那悠扬的乐声,一唱三叹的婉转歌声,不绝于耳。

  年纪小小的钟嘉超,便时常陶醉在这些音乐声中,潜移默化之下,也对粤剧的产生浓厚爱好。“直到现在,我每个星期都会到广东音乐曲艺团去练曲、听曲,这是陪伴我终生的兴趣爱好。” 钟嘉超说。

  那时,据说有一对青年男女,因为参加私伙局相识,因曲结缘,两情相悦,最后结为夫妇。这是发生在骑楼下的浪漫逸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老街坊的骑楼情结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新路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不少民间工艺店,很多已消失。现在的大新路,是印刷、皮革、鞋料用品一条街,只有寥若晨星的几间醒狮乐器行、戏服店、炭相店。

  “这条街上以前牙雕、炭相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已经很少了。即使是扎狮行业,也是青黄不接。当这些店搬离骑楼街,安置到内街小巷或城郊,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

中山六路上的骑楼正在进行外观整饰。

  钟嘉超说,以前的街坊邻里现在大多搬走了,他也搬到别的地方,这座骑楼变成纯商业用途的房屋。

  “就居住来说,骑楼的环境有它的不足。但我觉得,骑楼街以前大多成行成市,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情结。我这里虽然店面不大,但在海外华人印象中,大新路就是出产醒狮用品的地方,于是,他们还会专程到这里来找我们。”

  骑楼新生

  “亮起来、洋起来、绿起来”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杨宏烈教授和我们谈了骑楼的现状,为广州骑楼的复兴支招。

  开辟步行街

  杨宏烈说,保护骑楼,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优秀的骑楼商业街要保护;破旧的要复兴;新建街道可以吸收骑楼的手法。 

  对于像上下九、北京路、六二三路、一德路、文明路等较为完整的商业街,应持积极保护、刷新维修、继续使用的态度,发挥它们在商贸旅游中的良好作用。维护原有街道格局、古迹遗存,恢复、展示它们固有的建筑艺术魅力。

  古老骑楼是广州名城整体保护的突出组成部分,通过步行街的实施,使悠久的城市街道空间形象得到升华,商贸、旅游活动更加活跃。如让面江而立的单边骑楼商业街六二三路,装修一番,使其“亮起来、洋起来、绿起来”。

  骑楼商业街最宜辟为步行区,或者说,是城市步行区最佳选择对象。它有宜人的空间尺度,对人没有压抑感,它有丰富的建筑造型特色及值得近观、细读、欣赏的亲切距离。

骑楼下的惬意生活。

  一个店铺一个世界,一个柱廊一个风景,步行能身入某些历史地段而体味个中的文化意味。

  创建骑楼空间

  杨宏烈认为,现代大型购物中心不能代替商业街,人民路、大德路、中山路等,应采取复兴整治、重建改善的方针,使其恢复固有风貌,持续发展。

  新建骑楼可用新材料、新设备,但必须遵循整个骑楼商业街的风格和传统,起码沿街应用骑楼或柱廊,使新老建筑“手拉手”有机整合。

  对著名的文物建筑,新建骑楼时应作陪衬设计,保持旧城结构与质地统一完整,又有局部创造,增添新的功能内容。那种摧毁历史街区,占领式的设计应该反对。

一对年迈夫妇从长堤路的骑楼下相携走过。

  如果新建骑楼太亮,刷新具有某种“场所感”标志作用的旧建筑,或者群众对其有特殊感情的建筑,也是协调手法之一。此法曾为美国复兴古老城镇作出贡献。

  杨宏烈说,对于新开发的居住区、商业区、菜市场、车站服务中心、一般街道等项目,只要坚持气候设计、宜人设计的原则,都可采取借鉴创新手法设计出新型的骑楼空间来。

撰  文:梁  婵

摄  影:王维宣

上一条: 白云无尽时

下一条: 寻找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