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白云无尽时
发布时间:2009-11-16 09:57:08
     白云山在广州人的心里,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它不算高,主峰摩星岭不过海拔382米,绝对“摩”不到“星”。可是它自古以来就风景如画,清人范端昂的《粤中见闻》里说:这里每到秋日,就有白云蔚起,半壁皆素,故名白云。

  它并非宗教圣地,不似罗浮山、丹霞山那般威名远扬。可是半部岭南文化史都要从这里说起,无数大名鼎鼎的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印记。

当年的登山古道。

  它不像其他的名山大川,怡然独立在红尘之外,和世人保持某种疏离感,它一直就在广州人的“家门口”。随着岁月流逝,现在的它更是被市区包围,成为全国罕见的“城中之山”。

  难怪广州人是如此的喜欢它。天下的名山虽然多,又有哪一座像白云山这样亲切而温暖?大大小小的节假日,广州人都习惯来这里放松身心,登高望远,踢踢毽子,或者只是静静地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会觉得有种幸福感。

  从日出到日暮,从春夏到秋冬,从两千年前直到今天,白云山在城市的东北部静静守望。传说中的神仙早已无影无踪,风华绝代的诗人也已远去,甚至山上诸多的名胜古迹也在岁月的风雨中消融。

  白云山从当年超凡脱俗的文人汇聚地,逐渐演变到今天这个普通市民流连忘返的“大公园”……它的姿态越来越低,而我们对它的爱却越来越多。

  广州“龙脉”

  广州的建城史2222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白云山一直守护在广州城的东北方。

  白云绕绿山

  白云山是我国南方五岭之一大庾岭支脉九连山的一部分。九连山的主峰位于广东连平县,它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翁源、英德,北连龙南、环通九县,所以叫九连山。九连山的末端山脉由从化始,迄白云山为终点。

  清人黄佐在《白云山赋》里说,白云山为“南越之主山”,“从之者三十余峰,联之者皆成一脉。”因为每当秋晴,山上就会有白云蓊郁而起,染天成素,缭绕于绿山之间,景色绚丽,所以得名白云山。

  白云山不高,最高峰摩星岭也不过海拔382米,不过它的山体相当广阔,聚拢三十多个山峰,总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

  秦皇断“龙脉” 

  白云山是广州的“龙脉”所在。有野史记载,当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方术之士告诉他,在当时的广州——“任嚣城”的北面,白云、越秀两山之间,有“黄云紫气之异”,乃龙脉所在,他日必有异人出世。

  这个消息令秦始皇坐立不安,他派人南下,在白云山脚凿了一个几十丈的大口子,把广州的龙脉给凿断了。《番禺县志》说:“其凿处形凹似马鞍”,后人从此把这里叫做“马鞍山”。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白云山景泰坑以南,横枝岗以北,那片逶迤起伏、看似平淡无奇的山冈,就是两千多年前让秦始皇如芒在背的马鞍山了。

  曾经“深山藏古寺”

  如果时光倒流百年,在白云山满山遍野的佳木繁荫中,分布着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蒲涧寺、景泰寺、云岩寺和五龙谷庙等十大古刹。暮鼓晨钟此起彼伏,山鸣谷应,充满着庄严和祥和的气氛。

  暮鼓晨钟庄严祥和

  景泰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院,是南朝齐梁年间景泰禅师居住的地方,据说当年有僧数百,因为风景优美,所以入选古代羊城八景。

掩藏在密林中的云岩寺。

  稍后的寺院是蒲涧寺和濂泉寺,苏东坡作过一首诗《广州蒲涧寺》,记载了蒲涧寺的清幽环境:“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写潺天。”还有一位叫白玉贞的唐朝诗人写了首诗《送友人南归》,其中也有“南国菖蒲老,知君忆钓船”的诗句,可见蒲涧寺在唐代就已经有了。

  文化气氛浓厚

  宋代是白云山建寺最多的一个时期,主要有云岩寺、白云寺、月溪寺、文昌庵等。古代时候的白云寺,内有大雄宝殿、念佛堂、方丈室、白莲精舍以及僧人住房,规模非常大。不仅是僧人基地,也是文人聚集的会所。

白云山能仁寺。

  文化气氛最浓厚的是能仁寺。能仁寺建于清道光四年,其前身是南宋诗人李昂英构筑的玉虹饮涧寺、山隐轩,是他以诗会友的地方。因为这里岩壑幽邃、泉石奇异、龙腾虎跃、云烟缥缈,逐渐建成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光绪年间,这里成为白云山第一大寺,山门有苏曼殊书的“金刚法界”的横额:“路辟蚕丛顽石点头皆觉路,门开洞达白云有脚自知门。”楹联写出了能仁寺环境以云泉岩洞著称,寺外山崖上有清末抗法将军刘永福所书的巨大的“虎”字。

  白云人物传

  白云山有峰峦之美,水之灵秀,和藏于深山中的古寺,可是白云山之所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曾经来来往往的人,和他们留下的神奇往事。

  郑安期:采药济世

  白云山最有名也最古老的人物要算郑安期。他本是琅琊人,传说他的年纪超过千岁,所以人称千岁翁。秦始皇曾问他长生不老的法术,郑安期说,其中的秘诀是仙草灵茎——九节菖蒲。后来,郑安期跑到广州的白云山隐居,果然在白云山的山涧里寻找到九节菖蒲。郑安期自己服下仙草,成了仙,驾鹤仙去。李白有诗云:“秦帝如我求,苍苍向烟雾。”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郑安期在白云山隐居是为了采药济世,并为之献身。他为了给人治病,在白云山的蒲涧一带寻觅九节菖蒲时不慎坠崖,落到半空的时候,有一只白鹤飞来,将郑安期托起,背他仙去。

  葛洪:炼丹著书

  葛洪是晋代时期的江苏人,晋惠帝时期,葛洪来到广州。当时南海一名太守鲍靓对道术情有独钟。葛洪最后拜鲍靓为师,鲍靓还将女儿鲍姑许配给葛洪。

  葛洪和鲍姑来到白云山隐居,炼丹配药,当时广州瘟疫横行,葛洪夫妇俩把他们炼的丹药投到濂泉的井中,喝了这口井的水,就能避免传染。葛洪著有《抱朴子》70卷,叙述了战国以来仙家理论和炼丹方法,是道家的名作。

  浮邱公:治病救人

  浮邱公和郑安期是差不多时期的人物。传说在周灵王时,他偕王子晋上嵩山得道,后南来罗浮、白云二山之间游历,和郑安期是很好的朋友。他常在白云山采药,治病救人。时人有歌谣云:浮邱公浮邱叔,两人同一目,背上担柴竹。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托住珊瑚束。

  景泰僧:得道高僧

  据说景泰僧是南北朝时期的得道高僧。当时的广州刺史萧察派人将景泰禅师请到广州。有一天,萧察陪景泰僧同游白云山。当时的白云山杂树丛生,危石堆路。萧察说,可惜这里有山无水,大煞风景。景泰僧则回应:“有草木的地方必定有水,只是水未必流出地面罢了。”

  两人正在聊着,树林里突然走出两只鸭子,踱了几步,鸭子又掉头走进草丛里。景泰僧说,鸭子是在穿丛觅水呢,这里应该就有水源。他用手里的锡杖向着地下猛力一戳,居然就有泉水汩汩而出,慢慢流淌的泉水渐渐地汇成了一条小溪。这也是白云山后来诸多水源的起点之一,人们称呼它为“景泰坑”。

  张二乔:风雅丽人

  白云山麓处有个梅花坳,梅花坳里有个百花冢,是白云山名墓之一。墓主张二乔,是明代广州一位具有倾城之美和出众之才的歌姬。白云山名墓众多,但是千百年来,最为牵动人们情绪、最令人怜惜的就是百花冢的张二乔。

  张二乔别名叫张丽人,她自幼能歌善画,尤好诗词,她的诗歌“清丽有风致”,为时人所推崇。当年陈子壮恢复南园诗社,每次诗社集会,二乔必在。陈子壮有诗曰:“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张二乔在19岁时就香消玉殒。她过世后,诗友们将其葬于白云山麓梅花坳。送葬者百人,多为文人墨客。选择白云山安葬,也许是因为在诗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这里的朗朗清风才能配得上二乔罢。为了永志悼意,诗人们每人在坟前植花一株,并赋诗一首。该坟遂名为“百花冢”。

  历代“羊城八景”

  龙脉被掘断的野史无法考证,白云山的气象万千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今天的白云山美,曾经的白云山更是美得无以复加。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广州宋元明清历代的“羊城八景”,多与白云山有关。

  

  蒲涧濂泉:

  百尺飞涛

  蒲涧是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广州记》说“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南越志》称“此菖蒲安期所饵,可以忘老”。濂泉则是指在蒲涧中的高崖滴水,称为“滴水岩”,滴水受山风吹散,化成雨点,自三四十米高崖飘下,雨时水大,成为水帘,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称为“濂泉”。

  在古代,该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绝顶飞来一脉泉”(宋李昴英《蒲涧和东坡韵》),“百丈泻流泉,寒光净野烟。”(明郑懋纬《羊城八景诗·蒲涧帘泉》)“坐涧石,荫竹树,俯听水声,如鸣琴筑。”(清诗人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

濂泉的瀑布。

  那个时候的白云山,百尺飞涛在苍茫的松林中喷薄,清透的泉水在岩石中泠泠作响,五彩树叶在风中翻飞,云卷云舒,归鸟啼鸣,美景如画。

  历史上的白云山水源特别丰富,散落分布着归龙溪、月溪、泰泉、蒲涧、濂泉、九龙泉等等大小瀑布,它们的水质特别甘甜。当时广州深受咸潮之苦,白云山的清泉水就显得尤为珍贵。三国刺史陆允、唐节度使卢均都曾疏山上水源,流往山下,造福民间。还有记载说,当年苏轼被贬岭南,鉴于当时广州市区的水有咸味,他想到自己的故乡四川有用竹管引水的传统,于是提议“广州白云山蒲涧濂泉,有岩水高可引入城内,再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引之,续以麻绳漆涂之,伸入城中,分为小石槽以便汲入者。”——这就是广州最原始的自来水“系统”了。

  还有个老广州口耳相传的轶事:当年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楼,每天推着大板车上白云山把九龙泉的水从三元里拉到市区,然后雇几十人以红色扁担挑着大红木桶,桶上漆着“陶陶居”、“九龙泉水”字样,列队招摇过市,成为他们的招牌卖点之一。蜚声天下的白云猪手和沙河粉,也都是必须用白云山泉水制作才算正宗,否则就没有那种独特的爽滑口感。

  

  白云晚望:

  林木森郁 

  白云山南坡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叫白云寺,位于九龙泉附近。这里林木森郁,“峨峨白云,梯天直上,下有灵泉,飞光结响。”每当天高气清,白云会层层自山下涌起,在幽山古刹的身旁缭绕。

在天南第一峰远眺,广州城景一览无余。

  在这里远眺,整个广州都尽收眼底,尤以夕阳西下之时,霞光暮色最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称为“白云晚望”。

  

  景泰僧归:

  山清水秀 山峦起伏

  景泰山是白云山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广州历史上的名僧景泰禅师在这里创建景泰寺。

  南宋辞官归里的著名文学家李昴英来游景泰寺,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瀑布凌空挂落。登高远眺,雾霭茫茫,珠水荡漾,景色甚佳,便写下了一首《景泰寺》诗:“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策划:赵  洁

  撰文:金  叶 通讯员:刘微伟

  摄影:黎旭阳

 

上一条: 告别如烟岁月

下一条: 骑楼生活市井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