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改革蕴底气 实力铸信心
发布时间:2009-02-10 08:13:34

  “中国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有经济基础和诸多有利因素支撑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加上体制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开发,构成了我们提振信心的客观条件。

  首先,改革孕育的底气和实力,让“中国信心”看得见摸得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为中国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良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使得中国经济在危机之际依然能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这些无疑正是支撑“中国信心”的最根本因素。

  反过来,实实在在的“中国信心”又为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与美欧等国把钱直接投向银行的“救市”不同,我们的4万亿元不是给银行补窟窿,而是投向实体经济。而且投向实体经济的钱也不是单方面的一时救急,而是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相结合,是着眼于未来的科学发展。这种“中国信心”是可持续的信心,是“危”中寻“机”的信心。

  其次,“中国信心”还来自于巨大的内需潜力。中国地广人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消费需求空间很大,这些都是有待挖掘的广阔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而且中国有着扩大内需的基础和条件——目前,中国居民个人储蓄超过20万亿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也可以达到7%左右。手中有钱,大大提振了国人的消费信心。牛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广东省银行卡跨行刷卡消费22.16亿元,广州地区的七大百货销售额超过3.37亿元。最新统计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份,广州市第三产业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达12.4%。广阔的内需市场,特别是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可谓“中国信心”背后的支撑力量。

  “中国信心”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体制的优势,来源于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力度和决策的速度。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果断决策,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而且出手快、出拳重,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刺激实体经济,刺激最终消费。事实证明,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大大提振“中国信心”,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率先复苏的迹象。牛年首个交易周股市升幅达9.5%,预示着资本市场的信心在逐步恢复;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5.3,继去年11月创出历史新低后已连续第二个月回升,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触底反弹;用电量开始回升,新增贷款额大幅增加,工业品价格回涨……这些经济指标的回暖无一不在传递着“中国信心”的恢复。

  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可以相信,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将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