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耄耋不言老甘为孺子牛
发布时间:2008-11-06 16:07:59
  家长是儿女第一任老师,霍镜初利用阉鸡之机,运用挂图、画展给家长们讲解这个道理。
  每天清晨,别人还在梦乡中时,霍镜初已经踏上了家访之路。

霍镜初教授学生悉心、耐心。

  在南沙区的小路上,常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头戴旧草帽,肩挎军用帆布包,内装三样宝贝——一套阉鸡刀具,一幅贴满各种剪报的宣传挂册,一本学生花名册,蹬着那锈迹斑驳的二八式自行车,赶往珠江小学、新华小学、珠江二小等五所学校。在南沙区的农家小院里,常会看到这样的家访。一位耄耋老者先挂起宣传挂册,遇到学生家有需要时,他还会拿出阉鸡刀,一边手脚麻利地阉鸡,一边和学生家长拉家常。如此独到的老者非霍镜初莫属。

  从校长职位退休后担任校外辅导员算起,82岁的霍镜初已风雨无阻地干了17年。问到他发明的家访妙法,老人说:“农场这里养鸡涉及千家万户,既可以做好事,又可以跟家长沟通,一举两得呀。”

  百姓故事

  家有老人“退而不休”

  晨雾初开,我们抵达珠江管理区,随口打听霍校长的住处,没曾想路人皆知。

  终于见到鹤发童颜、嗓音洪亮的霍镜初,却断不敢相信他已年逾八旬。蹭蹭蹭爬了三回二楼去拿茶叶水杯,连轴转忙活了几圈后,落座在我们对面,却是脸不红、气不喘。

  1990年,从教40年的他光荣退休,各种荣誉证书挤满了几个抽屉。领导让他“好好歇歇,为革命、为教育辛苦了一辈子”,霍镜初却不以为然:“歇什么歇,我还能为党和群众做事情呢!”

  从不抽烟喝酒也不打牌的霍镜初,热心肠,闲不住。他发现村里大人们忙于农事和娱乐,孩子们放学放假都没人管,不是去撒野、打电子游戏,就是跟着大人学打麻将,小小年纪就参与赌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材,家庭教育占第一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霍镜初,决心帮忙抓抓孩子们的早期教育。

  “刚开始那阵,大家都爱听广播,我寻思后就去跟村干部商量,能不能每天早上给我半小时‘广播’时间。”从此,每天一大早,霍镜初就赶去村部,通过有线广播,向村民们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普及相关的政策法规。那段时间,村民们都笑称:“霍校长的广播,比公鸡报晓还准时。”从1995开始,3年间,他在全场33个生产村就广播宣传220多次,听众多达6万多人次。

  而今,身为四所小学、一所中学的校外辅导员,霍镜初更是日夜操劳、忘我工作。随手翻阅霍镜初编制的一份《2007年寒假做好学生校外管教工作计划》,我们发现他为孩子们制定的寒假计划还真周全,除了“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还安排春节慰问军属,和村围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开小型座谈会,以及进行一定次数的家访和辅导学生寒假作业的工作等等。

  “父亲每天骑着车家访,经常很晚才回家。一次,在回家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地,流了许多血。可刚住了一个星期医院,他就惦记辅导员的工作,吵着一定要出院。”一旁的小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掩饰不住“心疼”,不料霍镜初竟打断他,一字一句道:“共产党员,怕什么!”

  血雨腥风中成长

  “我原本是东莞人,是万顷沙的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925年,霍镜初出生于东莞市中堂镇斗朗村一户贫寒人家,自幼贫苦的生活,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

  三岁时,母亲便漂洋过海至南洋谋生,家庭的重担,早早地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七七”事变后,革命的浪潮席卷沿海,正在家乡“永思堂”小学念书的霍镜初也被卷进了这场浪潮,并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霍镜初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在一名老师家中,十几个同学秘密宣誓加入“抗日儿童团”,他们小小的拳头举过头顶,胸中燃烧着抗争的烈焰。从此,儿童团经常到邻村去协助宣传抗日救亡,除了制作标语、大小字报,他们还编了白话戏和漫画吸引乡亲们。霍镜初年纪小,个子小,但身手最敏捷,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送信的事情,总是他一马当先。

  革命生涯,血雨腥风。青年霍镜初,因为秘密串联本村青年参加抗日部队的事情被村霸得知,1948年12月农历初二晚上,他冒着严寒匆忙告别亲朋,连夜逃到万顷沙才免于一劫。丢掉了教书工作,孤苦无依的霍镜初只得靠在街边出租一些公仔小图书和摆卖一些咸酸、麻糖之类的东西维持生计,生活前所未有的困难。“多亏有好心人怜悯,时常给我米饭吃。”霍镜初记得更多的,还是感恩。

  “没有教不好的小孩!”

  翻看相册,全是霍镜初和学生们的合影,孩子们紧紧簇拥在老人身边,笑容里充满了爱戴。“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大人。”每一个孩子,在他眼里都是天使。

  一次,在第三分场职工高某家阉鸡时,听到高某不停抱怨儿子患有轻度精神病,学习不好,经常和同学打架,还叹气道:“就当没生他,我再生一个好了。”

  霍镜初当下着急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导了高某半天。回去后他直奔学校,连夜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坚决不能放弃孩子的治疗和教育。

  接下来半年里,霍镜初自费协助高某带着儿子到番禺沙湾镇精神病院一趟趟地跑,跟进治疗。一边又组织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孩子辅导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某的儿子终于康复。当高某和儿子提着礼物来看望霍镜初时,却被分文不收的他“拒之门外”。

  好学生记不住,“坏学生”却忘不了。大家眼里视若朽木的孩子,霍镜初最感兴趣。

  墙角的一副渔具吸引了我的目光,不料竟也珍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成绩差、打架斗殴、老师眼里十足的“坏”学生,极度自闭,拒绝和任何人讲话沟通。

  霍镜初却不信邪,四处打听后,他发现这个小男孩很喜欢一个人去钓鱼。于是当即跑去买了一套渔具,跟着小男孩一起钓鱼。

  “通过共同爱好,我们开始沟通了,他如此叛逆,原来是因为父母闹离异。于是,我又回头去调和他父母的关系。现在,孩子已经考上了技校,很乖。”霍镜初孩童般开心地笑起来。

  正午的阳光倾泻下来,洒在霍镜初的面庞上,每一条皱纹都在这开心的笑容中尽情绽放,花一样明朗。

  文/李庆瑜  杨 进

  摄影/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