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水城进入视野———破译广州文化密码(五)
发布时间:2009-05-08 14:16:23
  专题·纪实

   □宏明

   2008年底,央视《走遍中国》的记者来越秀区进行选题策划,在专家学者介绍中听到了“水城”这个词汇,顿感兴趣。当年的广州,真可以和威尼斯媲美吗?他们看到180年前英国画家钱纳利笔下的广州风景写生画,更加怦然心动。

   就在央视记者开始进一步探询的时候,广州的媒体上又披露一则消息:广东省博物馆以14.5万英镑购回一幅1845年前创作的巨幅中国外销油画。该画长达2米,画面呈现了当年广州珠江北岸从沙面至越秀区大沙头一带的市容,江面帆樯林立,沿岸一片商贸繁华景象,可谓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水城商都的风情再一次引发心灵的震撼。

   越秀山的广州博物馆里也收藏着一批清末民初年间的外销油画,虽然画幅没有广东博物馆收藏的那幅大,可是从画面的构图内容看,水城风情却惊人地一致。这不是画家的想象,而是往昔岁月的真实记录。

   也许老照片更有说服力。

   2008年12月,《广州日报》举办粤港澳老照片有奖征集活动。获特等奖的老照片标题为《长堤和海珠石》,摄于1925年,拍的是广州珠江北岸越秀区长堤一带景象:江岸停泊着密密麻麻的舟艇,几乎塞断珠江,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亦不为过。

   自然,便联想疍民这个神秘的水上居民群体。资料显示,1925年,广州的疍民达十多万人,而此时广州人口还不过百万。至少占十分之一比例。没有水城的格局,如此庞大的水民群体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说起疍民,最吸引人处就是他们水上吉普赛人的身份。有学者考证说,他们是岭南土生越人之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其先祖誓死不降,便开始了世代水上漂泊的生涯。一代代承受着主流社会的歧视,只有水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是水的最忠实子民,水城也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别具风情。

   城市的崛起与水密切相关。就像人类文明总是沿大江大河推进一样,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也都依水而建。先秦典籍《管子》总结出了城市选址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如此看来,不与大水源相联系的城市是很难想象的。推理开去,岂不都是水城?

   但是,城市学家会告诉你,不是一般性地有水就叫水城。只有城市水系高度发达,水域面积和城市面积之比、水网密度达到相当水平,城市水系设计在建城规划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形成了城市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风情等等才可称之为水城。比如,重庆市是建在长江之畔的,我们只说它是山城,不认为它是水城。

   那么,广州能够称之为水城吗?

   专家的答案并不统一。有人说是,他们列举了许多理由———有些通俗,有些陌生。也有些专家带着复杂的表情,他们说,曾经是,但现在广州应该算一座消逝了的水城。这些专家还说,经济的腾飞使我们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许多昔日的记忆。也许,对水城的寻觅会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于是,我们从越秀出发了,开始了水城的寻觅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