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国学大师叶曼与书的一世情
发布时间:2009-03-19 13:42:26

  提起叶曼先生,大多数人恐怕并不熟知,然而她却是享誉海外,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

  叶曼先生,本名刘世纶,祖籍湖南,1914年生,现年95岁,其父是世家子,与王云五、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亲点探花,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大就读期间,叶曼选修了胡适“中国哲学史”、陶希圣“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通史”,闻一多“楚辞”和叶公超“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课程,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了深厚基础。

       经史启蒙的童年

  初见先生便被先生全身散发的气质和魅力所吸引,若不告诉你她真实的年龄,你永远不会猜到。看上去只有70岁的先生让人感觉到一种年轻人才有的活力,先生讲课时思路清晰,典故信手拈来,语速不快不慢,古奥经典娓娓道来。有人介绍说,先生一生走过了大半个世界,一直在演讲,一直在传授中国文化。

  据了解,先生旅居美国多年,上世纪60年代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7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修心向学的风气。

  据了解,叶曼先生的开蒙书是《左传》,童年时每周还要学对对子。这使她对史书和文字音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先生讲,5岁时,父亲教她读一本当时的幼儿国文,从人、手、足、刀、尺开始。当讲到一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时,幼小的她忽然改为“窗前阶下,绿叶红花”并且倔强地坚持己见。起初,父亲还温和地指示书本,让她认字。但幼小的她却坚持说“绿叶红花”。父亲最后发了脾气,抄起床边的床帚打了她,她依然倔强。适逢外祖母来家,看到父怒女啼,外祖母护孙心切,责备父亲,把她抱走。至今回想起来,先生说这是她平生唯一挨的一次责打。打过之后没多久,父亲走过来,她以为又要打她,所以又怕又不敢跑。不料父亲却把她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还教了她一首诗:远看一群鹅,噗通跳下河,白毛浮碧水,红掌踏青波。至今印象还很深刻。幼小的她高兴地说,好美啊!这么多颜色!父亲紧抱着她:我的宝贝!自那之后,每日教她背一首诗,从五言到长行。

  将近百岁,至今回想起来,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书是《易经》,理由十分简单,因为它启发先生对生活的看法,“世事无常,永远在变”,使她终身受益。

  一生难忘北大情

  叶曼先生毕业于北大,但她说,起初并没有上北大,是胡适之先生亲点才得以成为北大学生。原来先生当初数学只考了十几分,没能正式入学北大,师大却是第一名,在师大上了十多天的课。有一天,正上俞平伯的考据课时,她心想:国学要这么学就太痛苦了。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此时有人敲窗户,是来找她的。原来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之先生看到了她的文章,问这人来了没有,于是就把她找回北大。那个年代,叶曼听过课的北大教授,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钱穆先生讲“通史”,不但小礼堂挤得满满的,窗台上都坐满了人,好像北京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听他讲“通史”。钱穆没有讲义,也没有参考书,也不写黑板,穿长袍,就这么随口讲。还有闻一多先生讲“楚辞”,胡适之先生讲“中国哲学史”,还有陶希圣先生讲“古代的社会思想史”,这些都很精辟。先生回忆她就学时的北大,是不可想象的自由,那时考试很少,题目常常出人意料,但是若真正仔细听讲,了解了便一定会名列前茅。

  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几位名师,叶曼先生讲:“胡适先生,是一位蔼蔼君子,讲课慢条斯理,从不哗众取宠。他推崇历史,说一切课程教授的都是历史。闻一多先生,才华横溢,是一位风雅才子。讲起屈原、宋玉,仿佛他们再世。他讲书,悲愤不风流。”南怀瑾先生,则是叶曼先生中年时拜识的一位在家老师。南老师学富五车,教学严厉,责备多于奖励。记得第一次上的课,就是《楞严经》,这令她惊喜得夜不能眠。于是追随他听了一遍半《楞严经》,又帮助他译成白话文,自此她专心学佛及至现在。

  不久前,叶曼先生推出她在大陆的首本书《世间情》,取材于她当《妇女杂志》总编辑时的一个名为“叶曼信箱”专栏,并为读者所称颂。它持续了25年,一直到该杂志结束。《世间情》一书中,收录的便是这个栏目中的几十篇文章,在书中叶曼先生为深受世间情所困的女性朋友指点迷津,句句浓缩人生处世精华,一问一答,亲切自然,从女性朋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关爱情与职场、是非与家庭、处事与为人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理性的诠释和实用的建议,为女性朋友提供了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等处世经验,深入浅出,解惑答疑,慰藉心灵,充满了无价的生活智慧。

  绝不可一日无书

  先生一生阅书无数,印象深刻的有《左传》、《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孙子》、《史记》、《汉书》、《今古奇观》、《三国志》、《三国演义》、《吾国与吾民》、《民约论》、《美国独立宣言》、《林肯就职演说》、《礼运篇》、《红楼梦》、《江湖奇侠传》、《聊斋》、《东周列国志》。晚年的她,读书早已成为习惯,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先生说现在每天除了必定的三餐,沐栉,见亲友,参加会议,其余时间多半是手不释卷的,她说不读书比饥渴还难受。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喜欢各种各样的书,每日里什么书都看,无论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却惟独不喜欢长篇小说,原因简单至极:因为耽误工夫。简短精允的散文比较有意思。

  老人不大去图书馆,因家中所藏书已经很多了。对于书店比图书馆火爆的原因,老人回答起来也十分简单:“因为大家好新鲜,又没有借书的麻烦手续,同时懂得古文字的人不多,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制,而且还有人嫌旧书不干净……”看来在老人心目中图书馆要改进的地方还真是不少呢。

  临近采访结束,先生说,读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事。一本书流传下来,是一个人一生的研究,一辈子的观察,一身的辛劳,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我们只用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便受用了它,拥有了它,多便宜!多值得!据说,在先生的家里,人人看书成了习惯,连不识字的幼儿也学大人,倒捧着书,装模作样地阅读。先生说:“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美丑,若想风度翩翩,言论隽永,唯有读书。一个人三日不读书,便会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了。”

上一条: 当代名人谈读书

下一条: 阅读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