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史量才:中国流通图书馆
发布时间:2008-03-19 10:36:36

       史量才(1880~1934),原名家修。祖籍江苏南京。1899年考入松江府娄县县学为附生,但不久受新思潮影响,放弃仕途,于1901年进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在上海从事教育。1904年创办女子蚕桑学校,致力于发展实业教育。1908年担任《时报》主笔,对报纸出版业务有了兴趣。1912年当《申报》经营不振时,出资收购《申报》,自任总经理,开始对版面内容有所改变。《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副刊“自由谈”也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不久销量大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1927年收买《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在实业界也颇具影响力。“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坚定了爱国、民主立场。他以《申报》为阵地,广泛联合左翼进步作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大胆揭露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激怒了蒋介石,1934年在浙江海宁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馆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开创了清末民初以来图书馆流通的先例。流通图书馆在当时上海滩大小百十家图书馆行列里,并不起眼,但它毕竟有创造,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史添上重要一笔。
        申报流通图书馆馆长是李公朴。但构建图书馆和为其制定方针的,却是申报馆总经理史量才。

        申报图书馆要有一套《申报》

        史量才很早就有图书馆传播学问的理念。早在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务本女学、南洋中学当教师时,校长王培孙非常讲究学校图书馆建设,南洋中学图书馆为当时上海的中学藏书第一。学生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也许在此时,图书馆功能的巨大作用已深埋其心了。
        1912年10月,史量才购得《申报》版权。他为把《申报》开办为第一大报,首先就办了两件大事,一是重金聘任陈冷血为总编辑,全面改版扩版;二是为《申报》建立一个图书馆。而图书馆庋藏最重要,也是颇需要的,却是要有一套自1872年《申报》创办以来的每日报纸。以史为鉴,正人正己。它是报馆同仁经常要查阅、翻读的。可是过去报馆从不保留旧报。当时国难当头,众人以为旧报有啥用?他却不以为然。大老板说了算,史量才就以《收买全份旧申报》为题,连续21天刊载广告,向民间高价征求。他的诚恳,终于在第21天迎来一位花甲老人张仲照,捐赠所藏的自《申报》创刊以来40年的报纸,当装满几辆卡车的旧《申报》到达时,史量才大为高兴。十年后,当庆祝《申报》50周年时,他就委托黄炎培设计一本精致纪念册,在创始人美查夫妇像下,印上张仲照照片和他在捐赠时留言:“是报记载详备,立说纯正。日月无尽,报亦无尽。吾年老矣,不幸一旦淹忽,儿孙辈安必持之以恒而藏之慎。与其遗散放失,贻他日尤,孰若举而归之,俾与此报同永。”
        这套长达40年的旧《申报》,奠定了申报图书馆的根基,它连同此后图书馆日积月蓄的每日《申报》,历时77年,直至1949年5月停刊。后来转到上海图书馆庋藏。二十世纪80年代还以它为基础出版了影印本。
        史量才是大报人,很有经济头脑。但也关切报社图书馆建设,此间不仅抛下足够经费采购古今中外图书,甚至某些具体业务也躬亲。史量才信佛,特为图书馆设计了佛塔式书架,自上而下,由狭至栝,共七个层面,专供图书馆庋藏之用。又用玻璃做橱门,刷上红漆,乍看上去,有如佛塔。最上档放卡片,最下两档放报纸刊物,其余放书。这些书橱,后来也随着《申报》全套移交与上海图书馆。1922年《申报》50周年,史量才还让黄炎培主编《最近之五十年》,以后就用图书馆的书,编《申报年鉴》《上海名人辞典》。

        不同意以自己名字命名图书馆
        史量才强化《申报》图书馆功能,那只是囿于办好报纸,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但总觉得不够。当《申报》60周年时,就在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开办社会图书馆和学校。他说:“因为知道单靠报纸是不足负起教育的责任的。”他为《申报》开拓,提出开办申报职工业余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图书馆。盖《申报》作用有限,它只“能用其经而不能穷其纬”。通过《申报》图书实践证明,要面向社会开办图书馆才能弥补,“盖文化托与学艺,学艺载之典籍”,“而上海乃人文荟萃之区,固而必也使人民得薰沐文化,以尽其长。”(《申报流通图书馆一周年纪念册序》)为此,他以报社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很重要,把它与《申报》相衡,“一则以史事为经;一则以学艺为纬,但全力与文化,庶民智因而日进,民德因而日立,以抵于国家富强之域。”这种见解,在抗战前夕的中国,无疑是进步的,爱国的。
        申报要为社会办图书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了避免与报社原有的图书馆名称混淆,当时不少人主张用史量才的名字命名,说用这名字极好。按,史量才本名“家修”,因年轻时办事干练、精明,他的上司一一时为铁路公司总助理的张謇深为赏识。有人问张:“为什么这样重视史家修?”张说:“我是量才录用嘛!”从此就叫“量才”了。图书馆冠以量才,多么有意义。但史量才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创办图书馆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扬名。并提出可以在《申报》和图书馆间,加上“流通”两字,以资区别。所谓用“流通’的含义,按史量才解释是:“好学深思之士,聚于斗室之中,想所不可能,则又俾读者得假之而归,流通之名,所由盼也。”
        1932年11月,申报流通图书馆在上海闹市南京东路大陆商场三楼开放,经《申报》总顾问陶行知推荐,聘请李公朴担任馆长。

民国时期,上海南京路上的店铺

        图书馆拥有藏书4千册,大多是来自史量才的藏书和申报图书馆的复本。虽然拥有几十万读者的《申报》作了广告,但前来读者寥寥,开办了一个月,总共只有400余人次,而且多数还是来大陆商场购物或观光时,顺便再上楼来逛的,张望了一番,就走了。真令人伤心。
        史量才知道后,针对基层读者情况,决定“流通图书馆借阅图书,对任何读者不收任何费用,摒除原来循照其他图书馆收租押金,自己也付一元押金的规定。”正如后来李公朴在史量才追悼会所说:“他完全是为了社会大众的福利着想,”“他深知道没有钱的人读书的困难,以及是其热烈的求知欲而不能达到的痛苦,他便创办了这个图书馆,做一点帮助求学的工作。”

        史无前例,设立读书指导部
        史量才要李公朴强化宣传,让附近商店、中小企业工厂的店员、学徒和工人都知道,散发“借书简章”,鼓励读书,借阅图书不要钱,向他们“流通”:本馆以改良业余生活,灌输常识,引导失学之成人与青年对读书发生兴趣,增进其工作之技能与服务之效率为宗旨。专为供给本市《申报》读者及各商店工厂职员、工友、练习生而设;还提出了为了方便白天正在工作的店员、工友们,规定了每天送书上门的范围和路线,并为边远地区展开“邮借”(邮递)业务。为了强化读者阅读力度,图书馆每两周公布一次新书,每月编制新书目录;要求每个读者一星期能读完二三本书,每个读者介绍五个以上新读者参加流通阅读。
        经过一番努力,流通图书馆藏书月月增添,到翌年12月已拥有藏书三万册时,平均每日有读者500人次。
        流通图书馆开始时,包括李公朴在内也只有四人,后来业务扩大也不过十一二人,但工作效率很高。李公朴以身作则,很有威信。这也应该归功于史量才用人得法。他非常信任李公朴,凡图书馆事都能放手让李去办。他常对李公朴说:“我一个人决不能做这许多事情,每一部事情我总是托一个人负责,你把这件事托了他之后,你就不要再怀疑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史量才的流通图书馆能够生长壮大的一个原因。李公朴日后回忆说:“两年以来,偶尔有人告诉他学校和图书馆的缺点,他总是详细地询问过。”尔后讲给李公朴听,供他参考和分析,自己从不以最高领导决定,而是要一馆之长李公朴拍板。此处就包括有图书馆藏书质量和流通,所谓当局追查“禁书”处理和考取练习生的标准,等等。
        1934年初,流通图书馆读者大为增加。据统计,阅读人数竟达月2700人次,外借达15000人次。这真是了不起的数字。这年春天,史量才为使《申报》销量更上层楼,再根据李公朴参加中华图书馆协会北平年会所带来的建议:“图书馆应共同编制‘读书指导’以作阅览者之准绳。”使图书馆员担起“供给读者智识,负有改进社会的责任”。同意在《申报•本阜新闻》版面里,开辟“读书问答”“店员通信”“业余周刊”等专栏。由通讯图书馆特创设读书指导部,聘任艾思奇、柳湜和夏征农在各栏轮流撰稿,每日一篇,公开答复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用通俗语言解释当时社会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帮助读者解决书中的若干疑难。这项业务受到响应,当年就有600多人次读者,来信要求解答问题。
        读者指导部提高了流通图书馆对社会教育之效率,开拓了图书馆从未有过的新业务,而且还定格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这是自中国有图书馆以来从未有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流通图书馆堪称是始作俑者。百龄老人夏征农,对于当年“读书指导”说来仍是记忆犹新,还说史量才不仅是“一代报王”,他也注重文化教育,那个流通图书馆是非常不错的。
史量才确有眼光,那些《申报•本阜新闻》的读者知道专栏后,极大地提升了《申报》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以后这些专栏集腋成裘,结集推出了《大众哲学》(艾思奇)《街头讲话》(柳湜)《读书问答集》(夏征农),风靡万里,行走全国,为一代代青年阅读,也不能不有史量才的一份功劳。

史量才故居

        同年11月,正当流通图书馆筹备创建两周年纪念活动时,史量才因为鼓吹抗日救亡,说真话,在沪杭道上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为了追悼这位重视社会教育的实业家,他创办的妇女补习学校、业余补习学校和申报流通图书馆联合召开追悼会。在会上,李公朴致悼词,表示要继承史量才遗志,“尽自己的力量,把图书馆扩大起来,把业余补习学校扩大起来,把我们这种推动文化的工作,开展到多数人不识字的穷乡僻壤。”还在流通图书馆祭文里,再度称赞他“提倡文化,播种知识于大众”。为了表彰他对图书馆的贡献,流通图书馆终于改名为量才图书馆,并出版四开印张的《量才图书馆馆刊》,以资永恒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