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为省煤球 一个钟搞掂“老火”汤
发布时间:2008-12-22 12:50:13

佛山何姨说,以前难得买肉也不是天天有汤喝,如今每天给老公孩子煲老火汤

  早就有电饭煲了,何姨还是舍不得扔掉这口老铜煲。
  早就有电饭煲了,何姨还是舍不得扔掉这口老铜煲

  口述

  三十年前我还没出嫁,家里六口人,兄弟姐妹四个。那个年代买什么都得凭票,肉票鱼票米票,一张票二毛五分钱,每人每月五张票。光是有票还不行,还得排队,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排队了。六七十年代,流传一句玩笑话:广东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找对象就要找这三种职业,特别吃香。

  不过我们家情况比别人好一点,我们沾爸爸的光。爸爸在“菜栏”(蔬果批发市场)工作,同行都会互相照顾,一样的票能买到比别人分量更多的食材。不过,肉还不是天天能吃得上的,煲汤就更不用奢想了。家里难得买一块肉,妈妈都想方设法把肉拿来炒菜,换着方法煮,如果拿来煲汤就太浪费了,因为肉煲过汤后质地会变得很粗糙,不好吃。那时候煲汤的材料都是些瓜菜。

  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吧,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里经常煲牛腩莲藕汤。照现在的说法,牛腩煲莲藕那是很燥热的,喝了肯定上火。但当时哪里顾得上这些,这两样东西都很便宜,而且煲出来的汤好喝。喝多了,身体也没什么事,可能那时候人的身体素质也比现在好吧。牛腩买回来,我们还得先把连着的一点点肉丝切下来炒菜,剩下的筋骨才用来煲汤。

  以前煲汤用煤炉,煲一次要用掉两个煤球,为了省煤,老火汤最多煲一个多小时,舍不得煲太久,一般是过年过节,或者家人团聚的时候才煲一次。一家人分着喝,家里兄弟姐妹虽然多,但是从来不抢吃的,特别和睦。

  这几年生活好了,老火汤是几乎天天煲的,我会根据家里人的情况配不同的汤料。孩子他爸爱吃辣,儿子是当厨师的,整天闻着油烟,火气都大。我就经常用旱莲草煲鸡,清心火,除肺燥。

  讲述人:何细女,50岁,佛山塑料公司做前台工作,今年4月退休

  老家当

  传家铜煲藏身阁楼20年

  何姨家里有一口铜煲,有50年以上的历史了。何姨小时候家住东华里,这口铜煲就是一家六口人用来煲饭的锅。

  80年代中期,电饭煲进入家庭,铜煲从此退出江湖。这二十年间这口铜煲一直藏身何姨家的阁楼上。当年搬家时,何姨的妈妈想把它卖掉,何姨舍不得,于是把它留了下来。铜煲沉甸甸的,掀开同样是铜制的煲盖,看到煲底已经结满了铜锈。何姨说,只要拿碱粉仔细刷一下,铜煲就会闪闪亮了。现在外面已经买不到这种铜煲了,煲汤的瓦煲质量也比不得当年的结实,用个一年半载就会开裂。

  何姨说,她六七岁就要帮着家里做家务了,烧火做饭,那是从小就会的。这口铜煲她打小就使用,对于她来说,铜煲承载的是她童年的记忆,是要好好保存的。

  组词

  煲汤、煲糖水、煲凉茶;

  煲电话粥(长时间通电话)、煲电视剧(长时间连续看电视剧)、煲音箱(将新音箱连续开着,使音质更快地变得稳定)、煲耳机(跟煲音箱同理)。

  茶煲(粤语中又有“麻烦”的意思)、瓦煲、砂煲、饭煲。

  同捞同煲(指一起工作或者一起生活的关系,例句:我们同捞同煲的,说这些话就太见外了)。

  爆煲(失败、出事、露馅)

  掟煲(情侣分手)、箍煲(情侣分手后想办法复合)

  旧报新读

  一煲靓汤一吨半

  2006年,“亚洲第一煲”在佛山南风古灶出窑。
  2006年,“亚洲第一煲”在佛山南风古灶出窑。

  昨日,第十六届海天中国厨师节暨顺德岭南美食文化节在“中国厨师之乡”顺德开幕。在开幕式上,亚洲第一煲开煲派汤,该煲连盖高1.68米,直径1.68米,重550公斤,一煲能煲出老火靓汤1.5吨,5万人将免费品尝精心烹制的老火靓汤。

  ———摘自2006年10月21日《南方日报》

  民间语文·煲

  那一股子老火汤的烟气

  煲汤煲饭煲粥煲药煲糖水煲凉茶,一个煲字,道尽了广东人饮食文化中底蕴最深最独特的部分。其中尤以煲汤为甚。

  广东人对煲汤的态度可谓异常执着,深信细火慢熬,才能将食材的精华逼出来,所谓“三煲四炖”,一煲汤至少得花上三个小时,煲得越久,越是香浓。其实煲汤的传统古已有之,但在若干年前,却只有豪门大户才能享用得到,老百姓们喝的汤,俗称“滚汤”,只将瓜菜扔到白水里“滚”几下,不带荤腥的一锅清汤寡水。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煲汤才慢慢进入了广东的寻常百姓家,至今已到“无汤不成席”的程度了。

  尽管层出不穷的饮料、洋快餐、异国美食在这三十年间先后涌入广东,但老火汤对于广东人来说却始终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代的广东人记忆中总有一股子老火汤的烟气。八九十年代,谁家的妈妈不会煲汤,那几乎是可以直接跟“不称职妈妈”画上等号的。

  中学以后,我家也能常喝上老火汤了,每个周末从学校回来,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老火汤的香味。我和姐姐喜欢抢着做调味的差事,往汤里搁一勺盐,盛起小半碗,吹散了热气,一口喝完,太淡了,再搁点盐,再盛起半碗,直到调出咸淡适中的味道来,这时肚子里早已经装下几大碗汤了。

  进入80年代中后期,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开始拥有了电视机、电话机、VCD、音响等家用电器,从此,广东人“煲”的就不仅仅是老火汤了。由煲汤演变出来并广为流传的,还有煲电话粥、煲电视剧、煲音箱、煲耳机。电话粥不能吃,但是可以使你家电话费剧增;电视剧也不能吃,但可以打发时间。“煲”字摇身一变,从一种烹饪手法,延伸成为一种使事物提升品质的方式。

  近十年来,广东人还从煲汤引申出来一个有意思的词,“头啖汤”,即一锅汤的第一口,或者第一轮。喝“头啖汤”自然没有“第一个吃螃蟹”那样凶险莫测,“头啖汤”是汤中精华,味美鲜香,从争饮“头啖汤”则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尤其是广东生意人抢占先机的意识。

  栏目统筹:刘丽君 沈佩琛

  采写:本报记者 何惠文 葛倩

  摄影:本报记者 陈平生 郭继江(除署名外)

  漫画: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