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老师傅说,发廊其实挺乱—东莞老师傅坚称,传统理发店靠的是技术
发布时间:2008-12-22 12:40:33

  梁叔十分珍惜他的老剃刀。
  梁叔十分珍惜他的老剃刀。
 

  1990年1月,在深圳罗湖街头,墙上大字指示着发廊去处。在广东人的记忆里,发廊总是与道路纵横交错幽深危险的城中村联系在一起。余海波摄

  1990年1月,在深圳罗湖街头,墙上大字指示着发廊去处。在广东人的记忆里,发廊总是与道路纵横交错幽深危险的城中村联系在一起。余海波摄
 
  1996年12月,警方在娱乐场所暂扣的违规女青年。余海波摄
  1996年12月,警方在娱乐场所暂扣的违规女青年。余海波摄

  口述

   我1961年在莞城理发总店做学徒,三年后出师在分店里做。师傅们都说发型潮流是“东莞跟着广州走,广州跟着上海走。”

   东莞本地一直最流行的都是传统发型,就像现在很多公务员还在留的那种。解放前,就有“二八分,三七分,四六分”这些发型了,我们叫“西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是“青年妆”,这种发型的特征就是把前面的头发梳下来要跟鼻尖齐平;到了八十年代,潮流又变了,叫“一边倒”,对吹发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把头发吹得饱满,圆满,然后又要全部倒往左边或右边,这样才好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了“军妆”、中间分的剪法、还有各种各样的“明星头”……这些青年人喜欢的发型,变得很快,很多叫法我都搞不清楚。

   1991年我自己开了一家理发店,靠的是技术,剪的是传统发型,不像发廊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讲述人:张树祺,62岁,原莞城理发店理发师

   老家当

   “一把剃刀抵两年工资”

   德国产老式剃刀,用了20年仍光亮如新

   一进中大理发店,你会以为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厚实笨重的旧式转椅,老式残旧的手动推剪,连理发师傅都统一身着白色条纹衬衫的工服,胸前挂着工牌。中大理发店是东莞目前仅存的两家公家理发店之一,72岁的梁叔1953年起就在这里工作。

   “剃个头都好体贴的”,雷叔在中大理发店剪了20多年的头发。获得好评的是梁叔手中那把残旧的“幸福牌”手推磨剪。“电剪振动时,老人家会不舒服,而且剪出来的型也没手动的漂亮。”尽管磨剪已经生锈,梁叔还是不愿意更换,一用就是20多年。

   除了手推磨剪,被梁叔视为看家法宝的还有三把德国产的老式剃刀。“现在的发廊师傅,有的连剃刀都不会用,我们以前是一定要学这个的。”梁叔用剃刀帮顾客修理后颈的发尾、脸上的发须和胡子,手法娴熟利落。“这是七几年托人从香港买了寄过来的,当时要一千多块。”而梁叔当年一个月的工资是50多元,这一把剃刀相当于他两年的工资了。用了近30年的剃刀,如今看来仍然光亮如新,“很经用的!”

   旧报新读

   “80%发廊提供性服务”

   《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将难登大雅之堂的“发廊妹问题”以个案分析形式写进蓝皮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深圳有发廊约5000余间,发廊妹约40000余人。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80%)这种场所均存在提供直接或间接性服务的现象。接受调查的发廊妹中,从事发廊工作的时间平均为两年,最长的为20年;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年龄最大40岁,平均年龄2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3.38%;84.95%来自农村。发廊妹中曾患过性病的占66.02%.

   ———摘自2004年5月10日《深圳晚报》

   “遇到绑架,我一直忍着”

   四川女孩阿玉是接受本报记者访问的一个发廊小姐。4年前,阿玉来到广东东莞,她的梦想很快被流水线上每月400元的工资打破。和多数性工作者一样,她的背后是一个渴望她带来改变的农村家庭。她委身深圳一家发廊,开始了“小姐”的生涯。此后的1年多里,阿玉几次遭到过敲诈、绑架和抢劫。“我一直在忍着,”她说,“如果报警,就算抓到人,我损失更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规定,对卖淫嫖娼可处以10-15日拘留,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这个数字够我做几个月的。”

   ———摘自2008年05月15日《南方周末》的《底层性工作者生存状态调查》

   栏目统筹:刘丽君 肖小冰

   采写:本报记者 李月刚 龚萍 实习生 黄丫丫

   摄影:本报记者 陈奕启(除署名外)

   漫画: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