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大变局 卷十四·基础教育]30年前:“读书无用论”流行 30年来:子女教育最肯花钱
发布时间:2009-02-04 10:40:39
 
 
  ①②③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中新社发

  讲述人:周婉明

  职业:广州市经贸委某部部长

  出生年份:1956年

  改革开放前,我就已经初中毕业了,但我却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巨变,教育面貌和观念是天翻地覆的转变。

  30年以前:

  读书好不如革命干得好

  我们那一代人,即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不完整的。当我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以后就是停课搞革命。如果问我小学学到了什么,语文课只学到词组、句子,数学大概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吧。到了念初中时,说是读书,其实没有多少文化课程,我们到了学校的农村分校,“战天斗地干革命”。记得我们的农村分校在广州郊区的花都狮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饥寒交迫。我住在黄花岗72烈士其中一位烈士的遗孤家里,晚上睡在稻草上,经常被虱子咬。

  到1972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有一个短暂的时间中小学恢复了正常教学,我们都非常高兴,那是“文革”后第一次真正有书读啊!这样我们学了一年左右的初中课程,谁知好景不长,很快邓小平又被打倒,基础教育又陷入停顿。就这样,我1974年初中毕业,等于只读了4年中小学,接着到工厂做了一名工人。1978年高考全面恢复,我也很想去考大学,但是基础太差了,根本不可能考上。不过后来我还是抓住了机会,参加广东省电大首批招生考试,读上了成人大学。拿到电大中文系毕业证我简直太激动了!你想想,只读了4年书,就去考大学,多艰难啊!和我一起报名的很多人都无法坚持到最后,这也反映了当时基础教育的落后和薄弱,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耽误了整整一代人。

  说老实话,恢复高考之前教育的重要性还没被广泛认可,相反,那时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就是“读书无用论”。读书读得好,不如革命干得好。那时父母不是很重视小孩的学业,有书读不在外浪荡就行,至于考了多少分不大放在心上,反正读书也不和将来的就业挂钩。父母不会花钱给子女报读什么兴趣班,也不存在什么“择校费”。学校的设施也很落后,最原始的是水泥黑板,课桌都是木头的。老师的水平也低,没有什么教师资格要求,那时我读的学校是我爸爸所在的厂里办的,厂里认识几个字的人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30年以来:

  教育投入越来越大

  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基础教育恢复正常和发展,一切都不同了。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后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成了社会栋梁,许许多多只有中小学学历的工人阶层却在后来的社会变迁中惨遭淘汰。人们清楚地看到,读书才有出路。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教育事业那是焕然一新。人民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中小学学校越来越漂亮。同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一个家庭一半的收入基本就放在子女教育上。家长省吃俭用,掏好几万元赞助小孩上名牌学校,这样的事到处都听得到。我去看了现在的中小学校,孩子们读书的环境和我们当时根本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小学生学的课程内容多了,知识种类也变得丰富了,哪像我们当时只是语文数学啊。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更完善,眼界更开阔,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比我们那时强多了。我们这群“老人”聚在一起经常感慨,现在你就算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鬼聊天,也“招架”不住了。我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

  痛心之处:

  我们的孩子太累了

  然而,说到今天的基础教育,也有痛心之处,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太累了!和今天的中小学生相比,我们那时候就快乐得多了。小孩子玩的时间很多,不用补课,没有兴趣班。各个学校之间比较平均,我们脑袋里没有什么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区别,当然家长们也不用煞费苦心拿高昂的择校费去给孩子读名校。但是你看今天的中小学生多辛苦,压力多大,而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比学生还大,教育变成大家一个共同的负担,很沉重。我经常很纳闷,中小学生学那么多真的有必要吗?真的能学以致用吗?从这方面来说,基础教育一定还需要再改革。

  14年执教生涯

  从端铁饭碗到每年签合同

  讲述人:陈莹

  职业:荔湾区华侨小学英语老师

  出生年份:上世纪70年代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教师与学生比作园丁与花朵,更有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中国教育改革之路30年的光阴中我经历了14年,有苦也有乐。这期间,眼看教育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改革。

  教师待遇不断提升

  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于1994年,师范毕业后到当时的广州市锦龙中小学任教,后来辗转在几间小学都教过书,现在是华侨小学的老师,一直教的都是英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教师只要是中专师范毕业就可担任,而且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铁饭碗。但是,那时教师的待遇是比较低的。记得我刚工作时拿的月工资是600多元,我的一些同学在企业工作,每月拿到手的钱可以过千元,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上世纪90年代末教师的工资提升得比较快,到现在教师待遇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随着教师待遇提升,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中师学历要求提升到大专学历;从大专学历要求提升到本科甚至有的研究生学历。教师职业从铁饭碗发展到现在也要人事改革,每一年都要签合同,这无形中让老师们感到压力,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从自己任教的科目拿出成绩来。社会对教育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也给老师带来了压力。这是好的动力,让老师们更加努力。

  英语开始从娃娃教起

  小学毕业达二级水平

  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14年,刚开始时小学五、六年级才开英语课,发展到现在小学一年级起就学英语,教改目标是小学毕业要达到英语二级水平。其间,教材经过3次较大的改版。为了要与国际化大都市接轨,从以前一课书10个句子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0多个句子,从10个单词左右增加到二三十个单词一课书。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在教材发生变化的同时课时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每天一节的英语课缩减到现在低年级每周3节,高年级每周4节,教材内容和难度加大的同时课时在减少。

  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掌握教材的变化,调整教学的方法;学生也比以前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从以前一台录音机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设施,其目的就是要把教学寓于娱乐当中,用更多的有趣课件吸引学生,同时在课堂上创设更丰富的情景氛围,让孩子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孩子们才不会对学习感到烦厌。

  因此,我觉得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必须在国家教委的主导下,教师与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合作性博弈。教师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科技社会的人才;而学生和家长也应尊重教师;国家则应建立更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同时保证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