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大变局 卷十八·广州汽车·市民乐言30年]“1970年代 一辆车可换三套房
发布时间:2010-01-22 14:54:06
  作为广汽集团30多年的老员工,何师傅见证了广标、广本、广丰的发展史。图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的涂装机器人。 新华社发

  讲述人:何润和

  职业:车厂老工人

  在广汽集团的会议室,客车厂老工人代表何师傅言谈相当朴实,他入行至今34年了,从广州汽车制造厂一名浇注工,一步一步成为今天广汽集团客车有限公司生产部的部长助理,亲历广州“红卫牌”货车、东风牌客车、珠江牌客车的兴衰,甚至见证广标、广本、广丰的发展史。

  18岁入行当浇注工

  一年四季全身湿透

  何师傅说,1974年9月14日他到工厂报到时才18岁,人生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广州汽车制造厂铸造车间的浇注工。“那可能是全车间最辛苦的工种了,浇注工就是倒铁水。热啊,铁水温度平均1300~1400摄氏度,所以我无论春夏秋冬上班就穿一件汗衫,而且肯定被汗水湿透。”他说。

  对于这段经历,何师傅最强调一个“热”字。至于每人每天0.25元的高温补贴,他的印象反而不会太深刻,“那时候我们厂生产的是‘红卫牌’货车,进厂那年厂里号召要‘冲刺2000辆’。”何师傅说,别看那时候“红卫牌”货车质量不怎么稳定,但市场上物资紧缺,他们的产品还是非常紧俏的,“曾经有人要用三套职工宿舍房来换我们一辆车呢。”

  工厂效益不好不离弃

  不要钱也陪着工厂熬

  何师傅说,从1980年开始,厂里就开始转产做客车,先是“东风牌”、“珠江牌”。开头也的确红火了几年。工厂效益好的时候,自己在同学聚会上也分外有光彩。但到1988年之后又走下坡路了。熬了好几年,厂里也让部分年纪大、身体不好或者表现不够好的工人下岗自谋出路,但绝大部分工友还是争取留下来。

  说到这里,何师傅问记者:“现在年轻人恐怕理解不了,觉得我们很傻吧?但我们确实就这样。工厂效益不好,我们自动放弃一些洗理费之类的补贴,不要钱也要陪着工厂熬。”他说,哪怕工厂走下坡,工人也不愿意放弃、不想离开。因为工厂就是他们的家和归宿。有些人虽然被迫无奈离开了,但也经常回来,问问厂里的情况,“所以广标建起来的时候我们分外高兴。”

  虽然何师傅并没有在广标、广本工作过,但提起同一集团的两个兄弟厂,他很有感情地说:“一墙之隔嘛,广标建厂时我们还把自己最好的设备都让给它呢。结果人家嫌东西旧、落后,不要,处理掉了。”“小兄弟”的傲气激起了“老大哥”的好奇心。客车厂的老工人们私下三五成群结伴去偷偷观摩广标厂的先进设备。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家的进口设备的确靓!

  风雨30年获万元“金牌”

  终获肯定比获奖更激动

  “后来广标倒了,我们好痛心,觉得还应该做得更好。结果,广本、广丰又来了。广本的新工艺让我们很惊叹。以前我们厂长就说过:做货车是小学水平,做客车是中学水平,做轿车是大学水平。这下子我们总算见识到了。”

  别人爆料给记者,说何师傅在今年初广汽集团举行的“十年突出贡献员工代表”颁奖会上获得纯金金牌一个,价值1万多元人民币。对此,何师傅认为,金牌值多少钱不重要,他说,拿到金牌的一刻他很开心,“干了一辈子,有人肯定我,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