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大变局 卷十七·医疗改革]改革开放流行词
发布时间:2009-09-24 10:29:41

  1 医托、号贩  1

  名词解释:医托和号贩,都是“附着”于医院牟利的钻营分子,扰乱医疗秩序,前者更是酿成患者及家属的噩梦。“医托”,游荡盘桓在正规医院周围,把那些准备就诊的病人哄骗带到事先联系好的医院和医生那里看病,并从中牟取利润。而“号贩”则是利用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赚钱的人,靠倒卖、人为炒高专家门诊号牟取钱财。

  点评:医院门口的“号贩子”和“医托”久打不绝,几乎是人尽皆知。医托与号贩顽强的“复活能力”,与巨大的利益驱动直接相关。医托分子富组织性、弹性的游击战术让执法人员头痛不已,同时,医疗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中小医疗机构的不法行医难以规管,都促成医托队伍的滋长。

  同样道理,号贩也是驱不走打不死的“苍蝇”,即便医院采用实名制、预约挂号制等方法,号贩们很快寻获破解之道。当人们惊讶地在网上发现以代人挂号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时,号贩的集团化已显露端倪。单靠医院去对付号贩显得力不从心,然而法律目前还缺少对号贩的有效约束和打击。

 

  2 红包、医药回扣

  名词解释:家有病人住院手术,为了保证主刀医生、医护人员尽责医治,或者额外照顾,一些家属在医药费之外私下再给医务人员“红包”。给红包一般发生在病人进手术室前,在医生、护士之外有时连护工也要“打点”。这种行贿举动由最开始的小范围进行逐渐演变为医疗行业的一项“潜规则”,至今已成为持续多年的普遍现象。

  除了来自病人的红包,制药公司私下给医生的“医药回扣”数目也十分庞大,对医疗机构的医药回扣竟成为医药公司的经常性支出。面对强大利益的诱惑,有时连老牌公立医院的医生也难以抵制。

  点评:在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抱怨声中,红包和医药回扣肯定是加速医患关系恶化的“毒药”。然而至今为止,也是人人喊打,而难以肃清。在住院之前,患者家属就要打听医院红包“行情”,想办法把钱塞到医生手中。假如医生拒绝了,患者家属还疑虑重重,其不安来自两方面:要么是医生心里没底,对治好这个病没把握,因此不敢收红包;要么就是不打算尽心尽力医治。尽管卫生主管部门命令禁止收受红包,每年公布医院上交的红包数,患者家属也是深恶痛绝,但到了手术室前,很多人还是乖乖地“被潜规则了”,这便是盛行于全国各地的无奈而又讽刺的现状。

 

  3 赤脚医生

  名词解释:“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赤脚医生”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当年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的学生;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

  点评:准确来讲,“赤脚医生”并非改革开放的产物,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发挥着炽热能量。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里,“赤脚医生”是温暖而质朴的回忆。他们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为解救中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