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向亚运出发·亲历东南亚]从“天堂”到“地狱”一桶油的距离
发布时间:2010-01-22 11:55:43

  文莱清真寺一角。
 
  记者采访斯里巴加湾市政局主席阿里(右)。

  居安思危,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生活一贯审慎、警醒的态度。我们在文莱感受到当地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然而,当地华人安乐之中表现出的忧虑提醒了我们:富足背后其实暗潮涌动。在文莱,很多华人将子女送出国深造并希望他们在外立足。“这里没有未来。”当地一位华人说。

  文莱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国度,得天独厚的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给文莱带来巨额的财富。但与此同时,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也使文莱存在严重的经济单一化问题。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数年后,资源耗尽,后果不堪想象。对于文莱而言,从“天堂”到“地狱”,也许只有一桶油的距离。

 

  华人:安乐与忧虑并行

  保留华人优良传统

  居安思危的华人

  为了寻访文莱华人的生存状况,记者走访了当地的两个华人社团,中华商会和文莱斯市广惠互助社。

  据文莱斯市中华总商会代会长林再云介绍,文莱有38万人口,其中华人有6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1%。中华总商会1947年成立,成立的初衷是为政府和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林再云会长今年60岁,他是土生土长的文莱华人,他的父亲早年从福建厦门来文莱谋生。由于他母亲当初拿到了公民权,而他顺理成章地一出生就是公民,享有政府提供的优厚福利。

  据林会长介绍,在文莱,华商总体收入超过马来人,经营汽车、百货公司、饭店、餐馆、轮胎、零售业等等。“在苏丹华诞时,他们都会邀请我们华人共同庆祝,烟花多数都是华人赞助。商会和政府的交情很好。”

  生长在文莱这方土地上,林再云感到这里的生活平静、安全,不怕盗窃、打劫,文莱的犯罪率非常低。“华人可以保留华文名,也可以开设华文学校,自筹经费管理。”在文莱,如今共有8间华文学校,3000多名学生。在林再云看来,文莱的政府在种族问题上非常包容。到了每年的开斋节,皇宫开放,文莱的每个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进入皇宫跟苏丹拜年,苏丹和王后还会给小孩子派发红包。

  广惠互助社1970年成立,如今社员超过300人。顾名思义,这个社团中的华人大部分祖辈都是广东人。虽然这一代的华人多是在文莱土生土长,但是对故乡的骨血亲情使他们对来自故乡的人格外亲切。

  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令记者特别吃惊的是这些甚至从未回过祖国的华人后裔,他们不但可以说非常流利地道的汉语,而且举手投足间竟然比本土的中国人还要中国人。在异地他乡,他们聚集起来在华人中间组织各种活动。他们一起自发组织越野徒步运动、捐血运动,探访残疾儿童发展中心、老人院等等,形式非常多样。同时他们还保留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年都举办“敬亲之夜”和敬老联欢晚会,为华人中的长寿长者送上祝福。同时,华人勤奋、注重教育也体现在他们的活动中,每年他们都会颁发社员子女学优奖励金,鼓励新一代华人奋发图强。中国人远在异乡依然延续着龙的传人的血脉,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令人动容。在华校学生的作业本的封面上写着“礼义廉耻”,这个细节足可见文莱华人对传统的尊重和保留。

  广惠互助社成员黄美婷如今是文莱广播电台的华语节目主持人。她在文莱出生,从小念华校。她的父亲是广东惠州人,母亲是中国香港人。她可以说非常流利的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马来语和英语。事实上,记者发现广惠互助社的其他华人也都可以同时操数种语言。从小生活在多语言的环境里,这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他们甚至在家中都同时讲多种语言和方言。黄美婷和女儿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说英语,他的女儿家云跟奶奶则说广东话,而黄美婷和广惠互助社的同伴聊天则说福建闽南话。非常有趣。在其他社员家中也是如此,“我和老婆说客家话,和儿子说福建话,而我儿子却和我老婆说英语。”其中一位社员说。

  广惠互助社的社员大部分在海外出生,很多人甚至从没回过中国,但他们对祖国却有着深厚的情感。四川大地震后,报纸电视上每一点报道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每天看了电视都会流泪,希望自己能尽一点力。”他们说。

  

  居安思危的华人

  虽然在文莱时间不长,但记者能明显感受到文莱人生活的安逸平静。但这种平静之下却暗潮涌动。记者在和当地土生土长的文莱华人聊天时,能从他们为下一代的打算上看到他们对未来的忧虑。尽管目前他们都过得衣食无忧,老有所依。居安思危还是曾经历经艰辛的华人对生存之道的共识。

  作为土生土长的文莱华人,庄先生的祖籍台湾金门,他很享受在文莱的生活,也没有打算去别的地方居住。“我很习惯这里的生活,很安全,没有压力,就算有压力也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他说。但是与此同时,他对文莱当地人爱超前消费,先享受再辛苦做工来还贷款的做法不敢苟同。他介绍说文莱人酷爱向银行借贷,有时一辆车甚至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开回家,有的汽车公司为了促销甚至在零首付的同时还返还一部分现金。有的文莱人供车要供30年,但他们并不担忧。因为没有生病支付不起医疗费的忧虑,他们只要有一份收入就可以维持这种消费。所以即使一个酒店的服务生也可能开着奔驰或宝马。

  据斯里巴加湾市政局主席阿里介绍,为了能够享受优越的生活水平,文莱人大都从银行借钱消费,根据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提供的统计数字,2006年文莱人总共的债务有5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要背负10万美元的债务。可见,借贷在文莱非常流行,但像庄先生这样的华人却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可见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非常根深蒂固,即便庄先生这样从没回中国的文莱华人,也秉承着父辈一贯的理念。庄先生在享受身为公民的种种福利待遇的同时,内心深处还是颇为文莱担忧。他说:“文莱没有未来。因为文莱没有工业,只单纯依靠石油,石油资源一旦耗尽,经济就会崩溃。”他说文莱很多华人都鼓励下一代去国外留学并且留在国外。至于他自己,已经很习惯这里的生活。

  中华商会的林再云会长也很乐于生活在文莱,但是他的下一代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种平静的、波澜不惊的生活。他的儿子从小上英文学校,华语已经不太流利,去英国读书后就留在了那里工作。“文莱太安静了,他觉得不爽。”林再云笑着说。由于政府部门优先录用马来人,很多在国外攻读的华人回到文莱后也很难进政府部门,他们觉得无法发挥智慧施展才能,于是去新加坡或英国发展。“很多华人父母也鼓励孩子去国外拿绿卡。”林再云说。

  黄美婷3年前考取了公民身份,女儿家云今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政府奖学金,将去英国留学。“去英国留学,国家出学费,每月还发700英镑的生活费。”黄美婷说。对于很多华人来说,出国留学是下一代值得荣耀的好出路。

 

  寻求经济支柱替代品

  斯里巴加湾市政局主席阿里

  能源国的节能计划

  斯里巴加湾原名文莱市

  身为斯里巴加湾市政局主席的阿里年轻帅气,看不出他已在政府部门服务了25年,他曾像很多文莱人一样留学英国。作为官员,他很开放,甚至对记者说:“没关系,你什么都可以问,关于我私人的也可以。”

  聊了关于石油危机的正题之外,阿里介绍说文莱犯罪率很低,“就是在大街上睡到晚上十一二点也没事”,他笑着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天工作7小时,从早晨8点到下午4点半,很少加班。最后,他透露文莱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政府拨款500万文币推广旅游业。鉴于目前文莱的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现实,文莱迫切需要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对于人口稀少的文莱来说,很难发展工业,而且工业可能会破坏生态。文莱自然资源丰富,加上旅游是无烟工业,所以政府将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业。

  

  能源国的节能计划

  广州日报:文莱以盛产石油闻名,对文莱来说石油是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吗?文莱如何应对能源危机问题?

  阿里:正如你所说,文莱是东南亚第四大石油生产国,2006年平均一天产油219000桶。文莱也是世界上第九大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确是文莱最重要的财政来源。石油和天然气部门也是文莱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部分,二者的收益大约占据文莱GDP的50%,以及几乎90%的商品出口和政府税收。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财富为文莱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家提供了高水平的生活。2006年,文莱人均GDP估计达到30185美元。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政府已经规划了促进经济多元化,即发展石油之外的经济板块(比如农业、渔业、银行业和生态旅游)的方案。

  在文莱,每个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电器,比如空调和照明器材,这些都是非常耗电的。家庭消耗的电来自于燃烧天然气发电,电的消耗量在大幅度上升。如今,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文莱因为天然气储备的丰富将继续依靠天然气发电。文莱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预计可以持续开采到2015年,但是进一步离岸的勘探可能会发现额外的新资源。文莱将不断提高燃气发电的能力,预计从2002年的633MW增加到2020年的1036MW。节约能源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正如世界人民所知道的,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资源会不断被消耗直到被耗尽。对于文莱来说,寻求经济支柱的代替品是当务之急。首先,人们需要转变观念节约能源,尽量用更天然的方式比如太阳能来发电。

  

  斯里巴加湾原名文莱市

  广州日报:很多人说文莱是东南亚的天堂,除了它的富有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阿里:我认为更适合的表达是文莱是婆罗洲的天堂。婆罗洲由文莱、加里曼丹(印尼的一部分)、沙巴、沙捞越(马来西亚的一部分)组成的。和婆罗洲的其他地方相比,仅文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文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国际中转站以及作为多目的地旅游的补充,尤其是对于其他的东南亚国家来说,或者可以成为游客往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途中颇有吸引力的停留地。

  我认为,文莱是一个令游客耳目一新的旅游胜地,它能提供丰富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数百年历史的雄伟壮观的皇家文物,顶级的高尔夫球场,一流的潜水体验……此外,一个清洁的无污染的环境,不拥挤的街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文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短期旅行的选择。文莱对那些计划进行重要的、富有成效的激励旅行而言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目的地,比如商业会议,头脑风暴,公司招待,团队建设等等。

  广州日报:最近30年,广州和中国其他的城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斯里巴加湾也曾经历过类似重大的发展变化吗?

  阿里:斯里巴加湾原名文莱市,1970年10月3日更名为斯里巴加湾。今天的斯里巴加湾是非常新的。早期这个地域的居民点和建筑区域整个在二战结束之前被盟军炸为平地。后来才发展起来。斯里巴加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7世纪,那时这儿只是一个水村。从那时起,首都的成长和发展已经和文莱河联系起来,它提供了文莱马来人贸易、捕鱼和其他海洋活动的基础。

  斯里巴加湾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16世纪,学者就指出这一带的家庭数有2.5万个,通常被人们认为不太可能但是却暗示了一个非常坚固的聚居区。他也指出文莱城(水村)人口众多,大约有10万人。从那时起,文莱城的人口随着战争和人口向内陆的迁移而变化,以陆地为基础的城市中心的发展开始于1906年,在第一任英国殖民官麦克·阿瑟之后,他鼓励人们的迁移,迁移到文莱河左岸开垦的陆地上。城市的边界1921年建立,新的清真寺和王宫1922年在陆地上兴建。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所有政府机构,大量的商店和许多私人住宅开始在新城区安置。自从1920年它宣告作为城市的区域和文莱的首都,斯里巴加湾的边界已经变过7次。最后一次是在2007年8月1日,斯里巴加湾作为文莱的首都已经扩充到了以前区域的10倍,斯里巴加湾新的面积如今有100.36平方公里。

  

  女性不是二等公民

  广州日报:文莱的整体教育水平如何?

  阿里:文莱每5年会制定一次国家发展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国民有12年的义务教育,如果高中毕业后想去国外学习,政府还会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费。政府有专门的奖学金项目,比如国防奖学金、文莱经济发展局奖学金等,如果享受政府奖学金,学成回来后需要为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如果是个人出国深造的,当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文莱有文莱大学、文莱理工学院等大学。文莱发展不错,有很多机会,有很多人也会选择回国。就斯里巴加湾而言,文盲率不到5%,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和男性没有任何区别。

  广州日报:在文莱,妇女在职业发展上是否和男性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

  阿里:在文莱,女性从来不会像二等公民一样。很多女性身居高位,有些司长就是女性。妇女和男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

 

  古丝绸之路

  途经文莱

  文莱文青体部常秘安帕尔

  广州日报:文莱每年在体育上的投入有多少?有什么传统体育项目?哪些传统项目至今依然受欢迎?

  安帕尔:我们每年在体育上的投入是1300万文币。传统的体育项目有马来武术、陀螺、风筝。年轻人喜爱踢足球,还有室内足球。羽毛球、网球、还有netball(类似于篮球的球赛)都比较受欢迎。

  广州日报:斯里巴加湾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的情况如何?

  安帕尔:斯里巴加湾所有的体育场馆都免费对公众开放,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希望人民更加健康、强壮。如今,斯里巴加湾有很多健身房,这也代表着文莱人更加注重身体健康。

  广州日报:文莱有没有打算承办亚运会或奥运会?

  安帕尔:暂时没有这种打算。亚运会和奥运会太大型了,为了承办这些大型运动会,需要建设很多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因为文莱的人口很少,运动会过后,这些场馆就会闲置,需要大量经费来维护,这对政府来说是很大一笔开支,所以文莱还没考虑过申办这么大型的运动会。但是文莱会考虑举办SEA games(东南亚运动会)或婆罗洲运动会。今年11月,文莱还将主办BIMP-EAGA(东盟东部成长区)运动会,这个运动会由东盟东部成长区的成员轮流承办。比赛项目有游泳、田径、各种球类等。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沟通彼此的情感,加强经济的往来和合作。

  广州日报:在文莱,运动员培养机制如何?

  安帕尔:在文莱,运动员的选拔培养都是通过举行比赛以及通过俱乐部推荐来选拔。对于优秀的运动员,国家会送到国外去训练,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获奖的运动员国家会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

  广州日报: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女性在运动中有何限制吗?

  安帕尔:游泳池的开放分男女日。比如周一对男性开放,周二对女性开放。男女不能同池。但这种限制也仅是针对穆斯林妇女而言。同时,政府不鼓励女性参加足球、拔河等剧烈运动。因为这些运动有身体接触,太激烈。

  广州日报:能否介绍一下文莱和中国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

  安帕尔:文莱有很多教练来自中国,比如乒乓球、武术、羽毛球等项目。中国体育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前一段时间刚刚访问过文莱,洽谈更多合作的机会。中国经常有文艺团体来文莱演出,比如来自新疆的歌舞团、山东杂技团,效果非常好。

  中国和文莱的关系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就途经文莱。

  广州日报:您是否去过中国,对中国印象如何?

  安帕尔:我去过两次北京,还没去过广州。中国发展的非常快,去中国感到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语言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