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向亚运出发·亲历东南亚]我们是姐妹
发布时间:2009-09-24 12:49:18

  夕阳下的马尼拉湾。(资料图片)
  练习舞蹈的华人太太们。
  采访菲律宾华人体育总会。
站在菲律宾王城街角,远处是世界文化遗产圣奥古斯丁教堂。
马尼拉街景。(资料图片)
林市长(中)赠送马尼拉金钥匙给本报记者。
  马尼拉街头卖青芒果的女人。

  共同的亚洲文化大脉络,使得中国与菲律宾感情上很亲近。华人,很早就已经在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中国目前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也给菲律宾的经济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两国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也不断加强。当我们以亚运会的名义准备向马尼拉出发,我们发现,广州早在1982年就与马尼拉结成了姐妹城市(友好城市)。当我们采访菲律宾国家体委主席时,发现广州早已为菲律宾运动员的培养出了不少力。

  原本以为在马尼拉,体育不过是奢侈的游戏,但透过体育视角的观察,却让我们发现,在这里,运动是超越贫富,见证公平、尊严与友谊的。

  寻找马尼拉的中国人

  一千多年的友谊

  “中菲两国的交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山东德州还存留着600多年前,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国王的墓葬和他的后裔世居之地。据语言学家考证,在菲律宾语中有20个词根来源于中文。不过,在1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国从来没有占领过菲律宾,中国带给菲律宾的只有商品、贸易、友谊和文化。”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宋涛一坐下来,就将中菲之间的友谊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宋涛大使告诉我们,1975年6月9日,中菲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便不断加强。2007年,中菲之间实现了306亿元的贸易总额。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的原因,使得中菲之间高层互访非常频繁。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就曾经在一年之内四次访华。两国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也随之不断加强。

  谈到华侨,宋涛大使总结道:“菲律宾华侨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两国民间交往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就拿2008年春节中国南方所遭遇的冰冻灾害而言,单是菲律宾的华侨就捐赠了1500万元人民币,在海外华人中是最多的。汶川地震后,又踊跃捐赠了3500万元人民币,有90多岁的老华侨,自己走不动了,还让儿子背着来使馆捐钱,还有10岁的华人后裔,中文已经不太会说了,却做了捐款箱,在学校里募集了2万比索的捐款专程送来。所有这些都催人泪下。”

  华人传播生意经

  西班牙人传播宗教,美国人传播西式教育,华人传播生意经。

  8500万菲律宾人中,华人占了200万。然而这3%不到的人口,却控制了菲律宾50%以上的经济命脉,涵盖零售、地产、银行、铝业、木材、钢材、稻米生产等多个行业领域。马尼拉市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SM便是有“亚洲连锁MALL王”之称的华商施至成的家族产业,10大银行中有5家由华人控股,马尼拉官方报纸《马尼拉公报》,也是华商叶应禄家族旗下产业,同时,叶家还是菲律宾信托银行的掌舵人。

  菲律宾华商联总会位于马尼拉老城中国城附近。菲律宾华商联总会成立于1954年,成立之初是为了保护华商在菲律宾的合法利益,团结华人。到如今,商联团体会员已经上万,有170个会员单位,几乎囊括了菲律宾的各个行业,致力捐资助学等社会福利工作。菲华体育总会则是华商自筹资金创办的华人民间体育组织,成立于1988年,创办之初,是为了为华人创造更多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机会。如今的会员达到了两三百人。

  与华商联总会的庄金耀先生、张昭和先生、林育庆先生等几位负责人畅谈商会发展的历史,发现祖籍福建的华侨占了会员中的大部分。华侨在菲律宾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华人在政治、经济权力上仍受到种种限制。1975年以后,准许华人加入菲律宾国籍,允许华人买卖土地,才成为华人改变地位的一个契机。年过半百的几位,都是从菲律宾的华文学校毕业,虽然都出生在菲律宾,却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闽南话更是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他们都认同自己菲律宾人的身份,却又都强调自己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液。说到华人在菲律宾艰难创业的历史,张昭和先生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菲律宾本土人一天8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玩乐,剩余8个小时才工作。而一心创业的华人则是16个小时工作,剩余8个小时睡觉。”从事稻米生意的林育庆先生总结得更有意味:“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带入了菲律宾,1898年,美国开始了在菲律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同时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带来了菲律宾,如果说华人对菲律宾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要属华人的生意经了。”

  属于每个人的运动

  1954年,马尼拉市承办了第二届亚运会。那是马尼拉经济腾飞时期的历史见证。上世纪50年代,菲律宾曾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1954年的亚运会,成了国力最强的亚洲国家日本与主办国菲律宾展现实力的舞台。当年日本轻松拿下金牌总数第一,菲律宾紧跟其后。

  关于1954年的亚运会,马尼拉市长阿尔福雷德·林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自己作为日本代表团的警卫保卫亚运会安全的情景。菲律宾驻广州领馆总领事舒蓝先生也清晰地记得,亚运会的举办,一度为马尼拉提升了世界知名度。菲律宾国家体委的主席威廉姆则向我们侃侃而谈菲律宾人喜欢的拳击项目。

  以体育为主题的访谈,也成为了解马尼拉的一种视角。在这里,体育不是奢侈的。虽然,即便是在菲律宾国家体委,运动场馆看起来已陈旧得厉害,体委办公楼的厕所,也已经破旧得没了马桶盖。虽然,国家用在体育方面的经费少得可怜。整个马尼拉市,看不到像广州、北京那样,深入到每个小区的健身器械。但却不影响贫民区的年轻人赤着膀子在街头打篮球。不影响百姓围坐电视机前,为钟爱的拳击比赛加油。不影响街灯下,一伙人一边喝啤酒一边打台球。

  体育是不分种族的。菲律宾的华人体育总会,完全运用自发的民间力量促进当地与中国的体育文化双向交流,华裔青少年象棋比赛、武术、中老年健康舞蹈……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受殖民统治者偏见的影响,菲律宾的华人参加国际赛事往往受到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菲律宾华人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民间体育总会——菲华体育总会。一批热心体育的华人自己出资训练、培养华人运动员,与华文学校合作,培养华裔青少年运动健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华人少年苏伟立便是其中一位。当我们登门拜访时,正赶上菲华体育总会举办的舞蹈班在练舞。来到顶楼的天台,只见二十多位华人妇女跳得正起劲。她们停下来热情地用普通话向我们问好,在镜头下,她们一个个笑得灿烂幸福。远处的巴石河和圣奥古斯丁教堂都在夕阳余晖中成了她们笑容的陪衬。

  真正的体育应该属于每个人,是每个人可以享受的乐趣,是人生或严肃或嬉闹的游戏。

  广州一定能办好亚运

  ——菲律宾驻广州领馆总领事舒蓝·普瑞马维拉

  菲律宾驻广州领馆总领事舒蓝·普瑞马维拉先生来到广州快一年了。他说当知道自己要来中国时,他首选的城市便是广州。因为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他很希望能看看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他笑谈买菜的时候深感广州市民的亲和,他觉得广州是座生活舒适而且安全的城市。

  记者:能谈谈您对广州的印象吗?

  舒蓝:对很多外国人而言,粤菜是最流行的中国菜式,而我们都知道,美味的粤菜源自广东。有人说广东人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都能做得很好吃。还说在这里四条腿的除了桌椅不吃,其他的都能吃,这让我很好奇。在广州呆了一段时间,我在遍布全城的食肆和茶楼里加深了对粤菜色香味的体会和对广州人的理解,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说“食在广州”。

  另外,广州的四季常青、花团锦簇也深深吸引着我,难怪被称为“花城”。广州的牙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也很著名。广州的商贸在全世界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广州的人民。他们友善、热情而且富有活力,让外来者有回到家的感觉。

  记者:您觉得为了迎接2010年亚运会,广州还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舒蓝:我完全相信广州能够出色地办好这场亚运会,也完全相信中国人组织盛会的出色能力。我觉得广州只要展示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就非常完美了。广州人的个性中就包含着开放、和平、分享与创造的精神,这些都是友谊的开始。

  记者:您觉得亚运会会给广州带来怎样的变化?

  舒蓝:举办国际体育盛会往往被看成是步入经济富足世界的象征,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好像是一座城市迈入国际精英群体的过渡仪式。我相信广州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与挑战。

  记者:马尼拉曾经举办了第二届亚运会,亚运会给马尼拉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舒蓝:1954年5月1日到9日,第二届亚运会在马尼拉举办。亚运会给了马尼拉一个跳板,使得它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下子声名鹊起,甚至比“菲律宾”这个名字还更要为人熟知。亚运会打开了国家与国际世界沟通的大门,使得区域与国际间的联系得以加强。

  记者:马尼拉人喜欢什么运动?民众对体育运动抱着怎样的态度?

  舒蓝:菲律宾人什么运动都喜欢。排在前列的是篮球、拳击、台球和保龄球。拳击手Manny Pacquiao、保龄球手Paeng Nepomuceno等人都是菲律宾的国家运动明星,就像中国的姚明和刘翔。

  “我曾经保卫过亚运”

  ——马尼拉市长阿尔福雷德·林

  马尼拉市政厅一点也算不上戒备森严。市政厅几幢大楼中间的小广场联通南北两条街道,穿街过巷的小商小贩们为了图省事,经常横穿市政厅。到市长办公室等待采访市长,办公室的走廊挂满了市长阿尔福雷德·林先生个人的生活照,年轻时候的黑白老照片、全家福、与战友们的合影,以及与市民在一起的镜头……他的头像还被印制在钟表表盘上、挂历上,甚至借用《哈里·波特》等大片镜头合成为电影海报,俨然一位亲民的政治偶像形象。

  见到林市长,第一感觉他很像一位可爱的中国老头。他说他真的有华人血统,只是不会讲汉语。“如果我会讲汉语,就会去从商而不会去当警察了,恐怕就没机会保卫亚运了。”1954年,在马尼拉举办第二届亚运会时,林市长还是一位警察,他当时专门负责日本运动员代表团的保安工作。谈起当年亚运会的场景,他说印象中非常成功,开幕式热闹的场面,他至今都记忆深刻。

  说起运动,林市长滔滔不绝起来。他自己平时就喜欢做运动,台风风神吹袭马尼拉的时候,曾造成市区大面积停电,包括他居住的电梯高层住宅。“我住在28层,那几天爬楼梯上下一点都不觉得吃力。”林市长笑着让我们猜他的年龄。原来他已经70多岁了,年过七旬的老人,有这样的劲头,确实不多见。

  讲到马尼拉市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林市长告诉我们,马尼拉有6个行政区,每个区都有运动场,市内71所中学,2所大学的体育设施全部向公众开放。在他看来,应当借着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多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这也是他为广州亚运会提的一点建议。广州与马尼拉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结为了“姐妹城市”。林市长认为,两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历来在文化、经济领域有诸多交流。在经济上,马尼拉尤其要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广州学习。2010年,如果还在任上,林市长表示自己很希望能到广州参加亚运会。

  临别,林市长向我们赠送了一枚马尼拉市的金钥匙,热情邀请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到马尼拉。他希望这枚钥匙能成为两座城市友谊的见证。

  体育展现自尊自强

  ——菲律宾国家体育委员会主席威廉姆·拉米瑞兹

  拉米瑞兹先生幽默风趣。他的祖父是来自中国福建的华侨,虽然如今他担任国家体委主席,不过以前却是学历史出身,而且还做过一些华人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

  谈起华人在菲律宾的历史,拉米瑞兹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你们知道吗?华人到菲律宾的时间比西班牙人早多了。在菲律宾政界,很多人都有中国血统,比如我们的前总统阿基诺。”

  拉米瑞兹先生对我们谈起体育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他表示:“菲律宾曾经经历过西班牙、美国的殖民统治,因此有很多混血运动员生在西班牙、美国,在国外成长,在国外训练。如今,我们开始重视在菲律宾本土环境下训练本土运动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运动员提供更深层的精神、文化与传统上的支持。”

  拉米瑞兹先生说自己可以算是广州的老朋友了。因为菲律宾很多运动员都在广州参加过跳水、游泳、体操方面的训练,成绩提高很快。他本人也经常到广州进行考察,对广州印象最深的首先要属饮食,其次是商业,同时他还对广州的体育训练基地和体育学校的良好设施与管理体制印象颇深。

  拉米瑞兹先生认为,毋庸置疑,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首先,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令世界瞩目。同时,中国政府每年对体育的投入也非常可观:“菲律宾2008年的体育资金总投入是7.4亿比索,大概相当于1亿多元人民币。全国有50个体育协会要靠这些钱生存。这种投入根本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从主席的办公室出来,我们注意到菲律宾国家体委的办公大楼设施非常陈旧,然而在院子一角的拳击训练馆里,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却十分高涨,只见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正在训练的运动员们一个个大汗淋漓,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