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许三多:“虚拟偶像”的拷问
发布时间:2009-02-04 14:03:12
  从一代“典型”雷锋到“虚拟偶像”许三多的变迁,反映了30年来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

  你的偶像是谁?

  30年前,答案很可能是异口同声的“雷锋”。今天,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

  与“典型人物”这个意识形态味道浓厚的政治词语不同,“偶像”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词语,无疑更人性化,涵盖范围更广泛。从“典型”到“偶像”的变化,见证了30年来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

  最有代表性的是,即使是国家领袖,中国人也告别了对“红太阳”的顶礼膜拜,而是很亲热地为“涛哥”、“宝宝”在网上开设“什锦八宝饭FANS圈”。

  在这个时代,汤唯们的一夜成名、马云们的财富传奇,是最瞩目的光辉。而去年忽然走红的一个电视剧中的“虚拟偶像”许三多,其似曾相识的坚守和木讷,看似是对这种“快速成功社会学”的颠覆,折射出当下国人的“主体精神饥渴”。

  精英变迁

  “知识创造财富”的激励

  考察30年来中国精英偶像谱系的变迁,一个原点就是陈景润,那个“科学的春天”里的“书呆子”。

  如果说,陈景润还只是“为知识而知识”,那么翻开福布斯、胡润的富豪榜,张朝阳、丁磊、马云们诠释的则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创造财富”的新理念,激励着无数青年的创业梦。在“仇富”成为潮流的当下,他们依然赢得广泛的赞誉与崇拜。

  在广东的互联网新经济界,网易的丁磊和腾讯的马化腾这对老友,无疑是粤军少帅,两人身上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甚至都出生于1971年10月。

  丁磊生于浙江宁波,26岁时创办网易。1997年底,他耗时7个月写出了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使用起来。

  马化腾生于广东潮阳,27岁时创办腾讯。他把ICQ这个外国人网上寻呼的“小玩意”在中国成功落地,拥有4亿多注册用户、1.7亿活跃用户,成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

  今天的年轻人,每天都习惯了打开QQ和电子邮件。网络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丁磊和马化腾也缔造了个人的财富传奇。在2001年中国互联网陷入寒冬之时,网易一度因财务问题面临摘牌,幸亏抓住短信和网络游戏两大业务,“郁闷小子”丁磊在2003年成为“中国首富”。

  创业的冲动、资本市场的荣耀,一切都已过去。他们的偶像意义在于,在“中国梦”与“新经济”的双重光环下,以一种迥异于传统商业积累的方式,诠释了“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内涵,给无数受教育的年轻人以榜样的力量,以及冲破社会阶层樊篱的美好希冀。

  超女争议

  “草根民主”的欢呼与幻象

  最近,李宇春与袁隆平等人一起入选改革开放风云人物百强榜,引起广泛争议。

  支持者认为,与以往的明星不同,李宇春通过电视直播、短信投票、过关PK等方式,从一个普通女孩一跃成为娱乐圈最火爆的人物,她的成名被视为今天中国公众意识崛起的标志。更有网民大书“超级女声———中国民主改革的试金石!”

  而批评者则指出,在短信投票、草根成名等看似民主化的造星机制背后,其实只是一场商业闹剧、一个娱乐工业活动和一场大众狂欢!

  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周杰伦们继续表达着年轻人的个性与叛逆,而“超女”则让一夜成名的梦想变得似乎触手可及。

  在标榜“个性”与“草根”的大众文化裹挟中,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反思:“流行音乐有两个特点———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流行音乐的细节可以互换,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是偶然的。”“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如流行音乐和好莱坞电影,还是一种麻醉剂和调和剂,调和大众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愤,使之屈从命运,屈从于现存社会的既定秩序。”

  虚拟偶像

  “许三多”的标本意义

  去年,一部军旅电视片《士兵突击》火爆荧屏,讲述了乡下青年“许三多”入伍后从一个孬兵成长为一个尖子兵的过程。他的木讷和坚持,赢得众多白领“突丝”,“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甚至响彻今年的汶川地震救灾。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最后甚至模糊了虚拟和真实的界限:《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候选人的名单上,首次出现了一个虚拟人物。《新周刊》也将“许三多”评为年度“新锐人物”,理由是:“许三多身上的钝感力量,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是快速成功学、浮躁社会的反义词”。

  有评论说,“许三多”的受捧,是社会主体精神饥渴的需要。如同吉登斯所言,在这个“风险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时代,由计算风险而养成的算计习惯,把人变成了患有深度强迫症的机会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

  而“许三多”的出现,给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准急剧下滑的浮躁人群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其身上的钝感力,诸如:迟钝、老实、傻、缺心眼、执着、一根筋,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人性的底色,却在我们奔向成功的精英化道路上渐渐丢失了。“许三多”,唤起了一种重拾美德的信念,与成败无关,与信仰、真诚和“好好活”的态度有关。

  但讽刺的是,如果仿照当年《阿甘正传》出来时《纽约时报》那样来做一个调查:“你们愿意自己或者你的孩子像许三多那样吗”,相信80%以上的中国人会给出否定答案———除非确保我能获得许三多那样的成功。如果不能,那谁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

  虚拟偶像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与无奈。

■专家点评

典型报道需从“高大全”向“平民化”转变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老传统,是党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但随着时代变迁、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典型报道已不能轻易获得广泛的社会反响,公信力受到公众的质疑。

  从传播方式看,典型报道居高临下,对受众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没有充分考虑接受心理。就形象塑造而言,传统典型脱离实际,“半人半神”性质的形象难以让受众产生亲切感与追随感。另外,对典型的塑造严重公式化、概念化,典型必要带病坚持工作、有家不回,使典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典型报道仍不会消亡,需要改革转型。比如,从“高大全”向“平民化”转变,从“注重宏观”向“追求细节”转变,从“人物英雄化”向“人物故事化”转变,要探讨内心,回归人性,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