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为文化大省再造“月亮”
发布时间:2009-02-04 14:05:07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一步。本报资料图片

  商业繁荣难掩品牌缺失弊端

 

  “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创作并不尽如人意,呈现出‘星星多、月亮少‘的尴尬局面,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大师不多,领军人物更加缺乏,这种状况与时代的要求、与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很不相称。”今年9月,省委书记汪洋在省文联第六次、省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的这个问题,在与会文艺家们当中掀起热议浪潮。

  但广东文化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迎来了历史性的繁荣。《情满珠江》威震视坛,流行音乐的“涛声”响彻大江南北;《花城》、《随笔》、《家庭》、《黄金时代》被封为文艺杂志“四大名旦”;广东的报告文学、打工文学令人耳目一新……随着“广货北伐”,粤语歌曲、T恤衫、牛仔裤、迷你裙,以及“埋单”、“打的’、“爆棚”、‘炒鱿鱼‘等广东方言,风靡全国……无论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广东在内地人民的心目中成为“时尚”、“风向标”的代名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广东文化界全面开花的原因,应当归于地处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地缘优势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一些评论界人士指出,即使是在广东文化执牛耳的时期,广东人对文化二字的认可度,也远不如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当时广东文化建设上的缺陷,特别是品牌规划和经营意识的淡漠,被繁华表象所掩盖了,以至于一些原本可以成为品牌的项目随着内地经济政策的同步、广货先天优势的褪色而逐渐趋于湮没的境地。

  即使是一些大有文章可作的现成题材,也少人知晓。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北京的专家肖甲、丁扬中等在观看了粤剧《花蕊夫人》、《伦文叙传奇》之后,大为赞赏:“原来广东有这么高水平的作品!广东人为什么不宣传一下自己?”10多年后,人们从知名文化人龙应台女士口里,再次听到了类似的感叹———“原来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初始之处,都在广州,为何无人告我?”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中的文化附加值和文化中的经济含量都越来越重,一个品牌就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名字”,不注重品牌,必然会在新一轮文化角力中落败。原省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在为广东文化“把脉问诊”之后,揪出了一系列的“病源”:“小富即安”的心理满足、过于狭隘务实的经营理念、缺乏长远的品牌规划、配套机制的迟滞导致人才流失……归根结底,“我们乐道于经济GDP,而忽略观念的GDP,文化的GDP,我们陶醉于经济魅力,而藐视观念、文化魅力,这是要付出高风险的代价的。”

加大投入,再引孔雀东南飞

 

  现代企业理论告诉人们,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独有而不易被取代和模仿的能力,在珠三角地区提出“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跃升,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文化建设领域也急需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远的大品牌,以增进自身的号召力和竞争力。湖南出版集团投资8000万元打造《湖湘文库》的气魄令人佩服。去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随同“2007年山西珠三角(广州)投资合作洽谈会”来穗演出,这台耗资千万的舞剧,打出了“华夏文明始于山西”的主题词。这些事例显示,广东在文化投入方面,虽然也在逐年提升,但与广东的财力并不匹配。

  可喜的是,近年来,广东多个城市高层都开始用战略眼光审视文化的作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通力协作打造文化品牌,取得明显成效,例如韶关的“珠玑巷文化”、德庆的“龙母文化”、湛江的“红土文化节”等。2006年“世界客都”梅州的国际山歌节招商洽谈会,吸引招商签约项目200多个,投资总额达435亿元人民币。去年开平碉楼“申遗”和“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的成功,在全国影响深远。这向世人证明,整合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人才危机。今年文代会期间,广州芭蕾舞团团长张丹丹、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汪洌指出,广东文艺界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问题很严重,“舞蹈演员的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怎么能招来人才?”省电影家协会理事、电视剧《英雄无悔》的总导演、总编剧邓原指出:“珠江电影制片厂改制后,推出了一批人才,像拍《亮剑》的导演就曾经是其中一员。但是这批人很多都走了,他们走后新的人才却还没有成长起来。”

  文艺代表们纷纷认为,人是事业发展的根本,留住人才是关键。广东曾经吸引全国各地的“孔雀”纷纷南下,但近两年来“北飞”势头却日益明显。广东流行文化的招牌———流行音乐“人去楼空”的现状令人唏嘘。江浙等省份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重金挖走广东的动漫网游企业,网易将研发中心迁至杭州,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扶持,采取一些更优惠的“高含金量”措施,让广东成为人才的聚集和扎根之所。

机制亟待创新,打破门槛约束

 

  要打造文化品牌,还得突破一系列的机制障碍,这个问题在新兴产业当中尤其突出。当中国经历高速发展后,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动漫、网游传媒等创意产业由于知识密集度高、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等特性,成为众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化的一个突破口,珠三角也不例外。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军地位,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说过,创意群体是影响创意经济兴起的决定性要素。但即便是在曾经提出“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的广州市,几乎所有的动漫企业都面临严峻的资金考验。

  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广州的天河软件园为例,虽然园内的动漫网游企业,在租金、税收等方面享受一定优惠,但由于动漫产品属于无形资产,无法进行抵押融资,从银行借到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给企业的资金链造成巨大压力。广东有个动漫连续剧《水果部落》,2005年在迪士尼原创作品的评比中,从全球200多个剧本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由于自行贷款,自创品牌风险太大,随时可能面临被美国、日本收购,沦为加工商的困境。

  有人士建议,广东能否“先行一步”,为动漫网游企业解决资金后顾之忧,同时解决此类企业的行政归属管理问题。目前,国内动漫产业竞争激烈,外省之所以能挖走广东的公司,据透露,优厚的资金扶持,完善的配套政策、先进的管理体制,都是不可小视的砝码。

  以广东引以为豪的传媒业来说,虽然数目居全国前列,但“单兵作战”能力还相对有限,还没有出现一个横跨报纸、电视、杂志、互联网的传媒巨无霸。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投入7000万元筹拍一部动漫连续剧的“伟业”,在广东依旧是一个神话。若要打造跨传媒的文化集团,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突破,比如上市融资。现在外省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如辽宁出版集团、湖南广电传媒、北青传媒等都实现了上市,使自身实力获得了质的飞跃,而我省至今只有广州日报的部分经营资产上市成功。如果广东文化企业加快上市融资的步伐,必能大大提升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快战略性发展步伐,最终实现打造超级文化品牌的梦想。

  ■专家点评

  广东要形成文化品牌的森林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以物质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是一种浓缩了的心理或社会内涵的符号系统。文化品牌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和一个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品牌价值越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文化产业的竞争更多的也是表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上。有人说:打造文化产业,关键是打造文化品牌,即具有公认的精品、良好的效益、巨大的持续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在新的时代,对于企业而言,能力比机会重要,发展比发财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品牌比产品重要。地域文化品牌更是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地域文化品牌,可以使地区文化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我省的文化建设能够像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开发一样,像2007年获得中国文化品牌评选中“最闪亮的期刊品牌《家庭》”、“中国文学期刊界发行量最大的品牌《佛山文艺》”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样,推出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的文化品牌,使之形成广东文化品牌的森林,那么,广东的文化建设自会更上一层楼。

  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