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粤人古雅说“拜山”
发布时间:2006-04-17 13:51:48
来源:金羊网-- 羊城晚报

    “去恶字而呼为美字”是中国人的修辞习惯,广府人在这上头更加讲究。例如清明扫墓,岭北叫上坟,广府人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 

    把扫墓叫做“拜山”显得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坟茔”解,如今风水师仍然称墓地的座向为“山向”。土葬习俗中,灵柩送到墓地后,风水师须用罗盘定出山向让仵作挖好墓穴,择吉时落葬,死者方能入土为安。可见“拜山”的叫法是有出处,并不是广府人杜撰的方言词。 

    广府人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叫“家山”,拜祭家山叫“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叫“祭祖”。(注:陆游的诗句“家祭毋忘告乃翁”中的“家祭”不作此解,而是指先人死忌日在家中拜祭。) 

    清代广府地区的小康人家拜山,准备雄鸡一只,猪肉一方,鲜鱼一尾和茶酒冥镪等,孝子贤孙来到墓前,把墓道上的杂草除掉,把坟墓打扫干净,给墓旁的后土神上一炷香。然后在坟前宰鸡,把鸡血滴沥在墓碑和冥镪上,把鸡烹熟,与生肉、生鱼放置盘中供于碑前,另斟茶酒各五杯陈列在三牲前面。一应物品布置好后,孝子贤孙三跪九叩,最后由家长朗诵祭文,诵毕把祭文与冥镪烧了,众人离开前还要放一串鞭炮。 

    财力殷实的人家,还会请一名乐师在拜祭过程中站在一旁吹笛,在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缅怀先人。 

    祭祖的盛况自然远胜于家祭,合族男丁浩浩荡荡,队伍中赶着几头肥猪,猪的数量按族人多寡而定。人们来到坟前把猪们和鸡(仅限一只)宰了,把猪血与鸡血调和洒遍列祖列宗的墓碑,然后把鸡烹熟,和猪、鱼一道供在坟前,拜祭仪式与家祭同。 

    祭祖的压轴节目是“分胙”(胙,音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广府人叫“太公分猪肉”。后来,广府人祭祖不用活猪而用烧猪,因此“太公分猪肉”又生出一个新的版本叫“太公分烧肉”。 

    分烧肉的原则一般是男丁不论长幼每人一份,每份约一斤左右。对老人和有功名者格外优渥,依族规是70岁以上领双份,80岁以上领四份,90岁以上领八份,秀才和贡生可分得双份。 

    在拜山习俗的嬗变中,最具颠覆性的变革便是用烧猪代替活猪。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是须从活生生的牲体取象征生命的鲜血祭祀鬼神,用血洒墓碑便是这个意思。 

    笔者揣测,这个变革不可能发轫于清代,而应始于思想和习俗处于巨变中的民国。由于用烧猪代替了活猪,祭祖时一只雄鸡的鲜血不敷应用,广府人又变通为用朱砂调和蛋清或桐油重描碑文。这个习俗流传至今,红漆与烧乳猪、鸡和鱼一道成为拜山必备的物品。不过真相是否如此,尚祈方家指正。 

    近年又有人改用金漆描碑文,华丽是华丽了,但离传统更远。不过,热爱传统的人也不必介怀,只要人们尊重祖先的本意不变,尽可与时俱进,不必非墨守成规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