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岭南留下海量珍贵的文史财富|著名学者王贵忱逝世
报道时间:2022-10-30
来源:南方Plus

记者从王贵忱先生家属处获悉,著名学者王贵忱于1026日晚1130仙逝,享年95岁。

王贵忱,号可居,辽宁铁岭人。古籍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1945年他参加八路军,在部队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战争炮火的洗礼,也挺过了鼠疫、疟疾两次危及生命的大疾。194910月,广州解放,21岁的他随解放军从北国来到岭南。1952年转业后,王贵忱初为粤东交通银行经理,1954年改任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1978年后,他先后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以及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大典》顾问、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

此外,王贵忱还于1988年受聘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2011年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荣誉奖。中外名人研究中心1991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和1993年编辑出版的《中华文化名人录》,均收入其小传。王贵忱出版编着专着《先秦货币文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中国钱币文献丛书》《屈大均全集》《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可居丛稿》《可居室藏清代民国名人信札》《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王贵忱书法集》《王贵忱藏书翰·罗振玉》《南越国残瓦墨景》等。参与编辑《广州大典》《廖燕全集》《南越陶文录》等地方文献。发表各种论文约300篇,计有《跋明黄君蒨刻本〈水浒牌〉》、《龚自珍诗文集早期刊本述闻》等。

王贵忱在欣赏南越国陶瓦

永远的"贵老"

"我认识贵老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他非常喜欢端砚,我那时候买到了好的端砚一定请他一起品鉴,我也送了很多端砚给他。他常常不好意思,每次就写书法作品回赠给我,他有时候觉得写得不好,还要再送我很多他收藏的藏品。他对后辈、同行非常尊重、爱护。"广东收藏家钟锦恩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

王贵忱与商承祚

为自己喜爱的朋友、后辈写赠作品,王贵忱毫不吝啬。钟锦恩说,贵老年龄渐长、疾病也增多,创作时体力已跟不上,家人对他"管理"严格,不让其多动笔。有年冬日的羊城奇冷,他碰巧上门拜访。贵老都以想吃什么为由叫家人出门采买支开,然后说"阿钟,我们赶紧动手写字吧!"由于体力不足、气温过低,"贵老的字越写越小。"指着贵老当日留下的作品谈起往事,钟锦恩坦言,贵老的真诚、质朴、博学、谦逊令他终生难忘。"他觉得不给我写点字就对不起我,所以总要动手写几幅,还要送我东西。所以后几年他病重我都不忍去多拜访。"钟锦恩回忆起往昔,贵老的音容笑貌、谈吐语言还历历在目,感慨不已。

王贵忱与容庚

"弢翁是我习为版本之学的启蒙业师,景郑师则是目录学的引路人;戴葆庭师是著名的钱币学家,我曾得到他的言传指授,始得略知古钱学门径;容庚、于省吾、商承祚三位先生,是我长期请益的导师。"贵老一直满怀深情地怀念着与诸位大家的交往和情谊。多年来,他与周作人、黄苗子、李可染、谢稚柳、启功多年保持联系,与王世襄互称"年兄年弟",与广东的吴三立、卢子枢、廖冰兄、赖少其、黎雄才、王肇民、刘逸生、王越等高人雅士,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悉心将与他们书信来往整理成册,《谢稚柳先生书简》《李可染先生书简》等十多位名家的书信集均由他自己亲自装订印刷而成。

在王贵忱的治学人生中,他与容庚、商承祚交往最深,也最难忘。王贵忱著名的钱币学论文《吴泉说》是用文言文写成,商承祚先生曾评价此文"以后会传世"。王贵忱还曾提及,《岭南书艺》办刊时,容庚、商承祚、黄文宽都是杂志的编委。他们认为王贵忱虽然年龄最小但学养较深,一致站出来推举他做主编。为办好杂志,提高杂志的起点,王贵忱去容老、商老、黄文宽先生家里搜罗他认为最好的、第一手的、有历史文献价值的资料。商承祚所藏的祝枝山早期的手卷《荔枝赋》就被王贵忱拿来为《岭南书艺》创刊号压轴。容老、商老对王贵忱无限的厚爱与提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将从前辈处继承的传统与风范毫无保留地传给众多年轻的后辈。

作为藏家,王贵忱眼光精准,收藏极广,他的藏品中有拓片,有碑拓、钱币、古砚、铜镜、汉画像砖……他将自己的藏品细心梳理,藏而不私,总是将其作为资料公开给身边的后辈使用,或者在经过透彻的研究后就捐赠给馆藏机构。在他众多的捐赠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999年底,他将花费了毕生心血和财力的数百种、600多册历代钱币学著作捐赠给中国钱币博物馆,被学界广泛关注、惊奇称赞。因而、广东文史界、收藏界等都因王贵忱的收藏之丰、研究之实、人品之贵将其称为贵老。

心系岭南治学

王贵忱曾说:"我是吃广东饭长大的,我会把毕生收藏最重要的东西留在广东。"

2019510日上午,"岭南文脉——王贵忱捐赠南越陶瓦展"的开幕式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现场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热闹。此时的王贵忱已无法自行走动,坐着轮椅由家人带到展览现场,与自己曾拥有的老藏品和老朋友们见面。这一批藏品只是王贵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一部分,也是他所捐赠的文物的一部分。

王贵忱拓题海阳砖

在岭南生活、工作多年,王贵忱对岭南抱有深厚的感情,对岭南的人文、学者兴趣浓厚。他到广州后读的第一本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所着的《广东新语》。在这本书中,王贵忱了解到了岭南的风土人情、文脉发展,也奠定了他为岭南治学研究的基础与情怀。作为中国知名文史学者,数十年来王贵忱悉心收集整理相关文物、文献,特别是他专注岭南文史研究,成果甚多。他热心梳理屈大均文献,耗费心血整理广州地方志,他将自己最重要的收藏多次捐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他曾坦言"把家底都给了他们"

王贵忱曾公开表示:"我做学问看重两点,第一是注重原始资料,第二是注重核实资料。这些与收藏都有很大的关系。" 他自述自己的治学方法:"事先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判断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吃透最重要的文献才开始写文章。"

王贵忱在读书

从辽北铁岭到南粤羊城,从小八路到大学者,王贵忱的一生充满了时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他既非出身书香门第,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更不用谈及博士、教授等学历、头衔。他的学识广博全靠自己多年不辍的钻研。锲而不舍,是他成为大家的要诀,更是他勤奋治学的一生最好注脚。

魁奇之士,真正风流。王贵忱已去,其治学精神长在!

【记者】李梦醒采访 整理

【供图】广东省博物馆

【本文责编】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频道编辑】卢志科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