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浅谈孟子的“父子之间不责善”
时间:2017年5月19日(周五)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南一楼阅读体验区
嘉宾: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子之后的大儒孟子,究竟如何看待父子关系与朋友关系?他为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哪些启发?本期“阅读体验荟”上,中山大学周春健教授,带领读者从《孟子》领悟与父亲、朋友交往的学问,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活动从周教授带领读者诵读《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开始。随后,周教授讲述倪萍主持的节目《等着我》的一则故事:一个女孩因常年被父亲打骂,长期遭受暴力和精神上的伤害,离家出走十几年。虽然最终女儿原谅了父亲也见了面,但是十几年的疏离,导致了女儿见了父亲面也没有掉眼泪。这则故事从反面印证了孟子说的“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道理。
当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的意思是父亲拿正确的道理教育儿子,如果对方不听而动怒,容易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儿子还有可能责备父亲并没有做到或做法不正确。孟子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不责善”,就是指劝勉从善不要过分苛求,不能求全责备。父子之间的亲情,很可能因为这种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伤害。
但是如果“易子而教”,即互相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特别是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导别人的孩子,就没有什么伤害。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过重的压力,或者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自觉惭愧时,回家之后还有父母的亲情可以抚慰、宽恕与期勉。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父子互相责善,亲子之间由相责而疏远,终至离异,正是人生最不幸的事,也是令人觉得最遗撼的事。
朋友关系则不然。孟子曰:“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在孟子看来,“责善”不适用于父子之间,却适用于朋友之间。为何父子之间担心并竭力避免这种因“责善”带来的伤害感情而引起摩擦,朋友之间却不害怕?周教授认为,朋友相结以义不以恩,故不患贼恩。朋友忠告善导,不可则止,故亦无惧于离。父子则不然,具有血缘关系,无法断绝,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唯有亲爱和睦,始能安度岁月,一旦父子相夷,便成家庭最大的不幸。可见,有无“血缘关系”是父子、朋友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在相处过程中是否“责善”、惧不惧“离”最关键的因素。
附1:本期诵读《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附2:活动照片
图1:本期嘉宾周春健教授
图2:活动现场
图3、图4:读者现场提问、朗诵《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