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与书法——“阅读体验荟”第19期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16-10-26 09:46:04

时间:2016年10月21日(周五)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南一楼阅读体验区
嘉宾:吴晓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先哲从历代的经史典籍中选取的一千个汉字编成的韵文。《千字文》最初由王羲之法书单字缀集而成,可以说是一篇集字而成的书法作品,自然而然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因其蒙学的功用,普及甚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本期“阅读体验荟”上,吴晓懿老师从书法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不一样的《千字文》,并通过现场书写,带领读者体验《千字文》的书法艺术魅力。
        活动从讲述隋代高僧、著名书法家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历史背景开始。吴晓懿老师介绍道,南北朝时期长期军阀混战,对峙分割的局面使中国的文字出现了自秦代李斯确立篆书为国定书体之后的最大一次文字危机。隋朝统一后,政府积极倡导整理古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准的书写字体,而这一工程浩大的任务落在智永禅师的身上。智永,传为王羲之七世孙,自幼承家学,笔法娴熟,功力精深。他选用了通俗易懂的识字读物《千字文》作为蓝本,闭门十三年,颓笔如冢,用真书(即现在的楷书)和草书写成了《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遍赠江南各个寺院,广施教化,普及规范文字,让寺庙里的经生手书临摹《千字文》以规范佛家经典上的文字。
        钟繇、欧阳询、释高闲、赵传、赵构、赵孟頫、文征明、文彭、朱耷、张裕钊等历代书法家都写过《千字文》。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用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书写而成,既便于识读,又便于全面学习书法。该帖楷书部分方圆互参,骨力内蕴,结体茂密,体态娴雅,多存晋人法度;草书部分用笔凝练,腴润温厚,结体严谨,应规入矩。宋朝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后,历代无数书法家均受其影响,并又不断传承创新,使得《千字文》书法异彩纷呈。可以说,《千字文》的艺术生命力和感召力,超越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著作,将一篇千字的短文及其独有的书法艺术一起进入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核心,从而成为中国国学的基础。
        很多人都知道汉语和日语有很多词都很相像,原因何在呢?吴晓懿老师为我们阐释了《千字文》与日本假名书法的渊源。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将经过简化而工稳的楷书和经过草化而自由活泼的草书这两种风格迥异的书体很好地融合起来,使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掩映,开创了两种书体并行的书写形式。这种书写形式对日本人的启迪很大。他们将万叶假名进行草化,作为表音字符,并逐渐嬗变成为平假名。例如日语五十音的第一个字母“あ”,就来源于草书的中文字“安”。另一种方法是省略汉字的造型而取其偏旁部首来作表音字符,因撷取汉字的局部而被称之为片假名,“片”是日语中“部分”之意思。这两种假名又被称之为“略体假名”。平安时期的假名文字出现奠定了日本文字之基础。日本人假借《千字文》中的若干汉字作为音符,用汉字原意,用标记日本的语言,进而发明了具有浓厚书法情趣的假名文字,被广泛地运用在和歌、和文和假名书道的艺术创作中。日本的假名文字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语言艺术体系。


附1:精彩互动
        Q1:练习智永的书法时发现它适合写小字,而不适合写大字,并且风格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近。如何解释?
        A1:智永的《千字文》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关系:智永是二王的后裔,得二王家法的真传。二王的字讲究笔法,字体内秀,用笔抑扬顿挫明显,特别是注重提笔,使得字体飘逸;而智永的《千字文》也是提笔灵动。
        古代的字一般不大,基本上是在尺牍之间。想把字写大有两种途径:一是写颜真卿的字,写出它的恢弘气势来;二是练习魏碑,通过压笔(即把笔锋拖扁、拖宽,像荷花一样撑开)把字写厚。
        Q2:如何解释智永书法的“空中起,空中落”?
        A2:就像太极的“欲左先右”,这是“凌空起笔”,讲的是一种迂回、连带,有些动作是在空中完成的。中国的书法就像跳水一样,从起跳到入水之间的环节,外行的人体会不到运动员的力度、旋转速度和落入水面的角度的关系。书法也是如此,需要笔笔到位,不能草率。

 


智永《千字文》墨迹本

附2:活动照片




图1:本期嘉宾吴晓懿老师


图2:活动现场


图3:吴老师现场书写《千字文》

 

 

 


图4-图7:现场读者临摹《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