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名片·专业市场系列] 第034期 江南大道北 婚纱专业市场 “幸福街”上,有梦里的新娘
发布时间:2010-03-31 10:28:3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9-2

摘要:江南大道北婚纱街,承载着上世纪80年代起广州人的婚姻记忆。如今,作为全广东最大的婚纱专业综合市场,江南大道婚纱市场在全国婚纱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辐射珠三角,而且吸引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经销商,海外的影响直至东南亚、甚至中东,具有强大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索引

江南大道北婚纱街,承载着上世纪80年代起广州人的婚姻记忆。如今,作为全广东最大的婚纱专业综合市场,江南大道婚纱市场在全国婚纱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辐射珠三角,而且吸引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经销商,海外的影响直至东南亚、甚至中东,具有强大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婚纱,

给女人一个可触摸的安全感

作为未婚之人,我所有关于婚姻的全部记忆,除了父辈们习惯婚姻操办的风俗以及朋友们砸重金设婚宴千古不变的潮汕老传统,就是故乡同龄堂兄弟挂在老家墙壁上土得掉渣的结婚像。仅仅比我大三岁的堂兄弟身穿锦绣袍服,意气风发,与身着红旗袍新娘子的合照据说在当时的小乡村引起了轰动,而那时距离现在只有八年的时间。

如今讲起这事可能会引起一些城市人的哄笑。要知道,广州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穿西式婚纱的习俗了,这得益于广州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毫无疑问比内地的其他城市更快地接收到了来自国外的新鲜事物,更别说是偏远的小乡村。许多人都是从香港电影里,才渐渐熟悉了披着白纱的新娘,而婚纱在江南大道北一带的出现,当时确实有点“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架势。

西式婚纱的出现,无疑让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人们眼前一亮,甚至欣喜若狂。相对于中式旗袍的热烈与喜庆,婚纱可以把女人打扮得和纯洁的天使一样美丽。虽然开始的时候,这样可供选择的婚纱式样并不多,而且质地也并不好,但却是一种新的视觉冲击。传说那会在广州结婚最威的是穿上了婚纱和西服,坐上花车,在吉祥路、万福路、长寿路等几条带吉利路名的老路上兜一圈,然后回到自己的温暖小新房。

正因为江南大道北有如此让人甜蜜的新式婚纱,婚纱街也被人称为“幸福街”。如今,时代越来越开放,关于婚纱的款式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的婚庆方式也五花八门。虽说人们对婚姻越来越缺乏信心,但这确实并不妨碍他们像着了魔似地往婚纱影楼里跑。就连在乡下,模仿西方教堂结婚的婚庆方式也已经有不少。话说回来,选购婚纱,虽然是一件甜蜜的事情,却同时也是一项艰苦的工程,几百米长婚纱街,林林总总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婚纱店,成千上万套漂亮的婚纱,看得人头昏眼花,但挑选婚纱的人在这里往往忙得不乐亦乎。

五彩的婚纱也装点着江南大道的夜景。

婚姻生活是未知的,幸福也是无法预测的,只有婚纱,毕竟才是看得见的可触摸的东西,能让女人感觉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但也有人说,如果爱一个女人,就跟她结婚吧,如果想毁掉一个女人,也跟她结婚吧。我想说,于人民而言,不管幸福与否,结婚从来就不是一件不痛不痒的事。所以我并不讨厌电影《穆丽的婚礼》中虚荣的女主角,而是对她的婚纱嗜好肃然起敬。

最近,婚纱街要拆建的传言传得沸沸扬扬,许多心理不踏实的婚纱商正在忙着赶最后一班车搬进规范管理的婚纱商场。在没有围墙的江南大道北,一边是即将步入婚姻的甜蜜情侣,一边是婚纱商不安的思绪,此刻,我心中没有故乡堂兄弟结婚时候的喜庆情愫,也没有平时排斥婚姻时候的念念有词,我的心情与小学时候读到北京天安门以及平常路过熙熙攘攘的广州火车站时候一模一样,总忍不住想发出感叹:穿上婚纱的女人总是漂亮的。


正传

从华侨商业街到婚纱一条街

严格上说,江南大道北婚纱市场最开始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老华侨带动起来。传说那时候的江南大道北是广州当时两条华侨大道之一,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侨民,能够和外界频繁地联系,因此一些经济意识比较强的侨民就利用自己家的花园、草坪建起售卖婚纱的商店,最开始只是一些前店后场的手工作坊,渐渐来这里买婚纱的人多了,从只有几家卖婚纱的小店,到改革开放后个体户经营婚纱店大量出现,这里的婚纱品种也多了起来。

进入90年代,婚纱街才开始兴旺起来,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它逐渐成为全省最大规模的婚纱一条街,一些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名牌产品也慕名来到这里。江南大道的“婚纱街”渐渐成型,那会这里不仅有前来购买的广州市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的商家前来拿货,而且价位的范围也很广泛,既有占大多数的中低档婚纱,也有少部分高档次婚纱,广州人结婚都会到婚纱街上先看一看。听说有些外地的人结婚还特意托广州的朋友买了寄回去。婚纱街的平民化让普通的市民也能穿上属于自己的漂亮婚纱。在这条街上,一间间陈列着琳琅满目、绚丽多彩婚纱的专卖店林立在街道两旁,让每一个经过的女孩心动不已,流连忘返。

江南大道北,人称“幸福街”,这里承载了许许多多对新人对婚礼的想象。

2003年,这里开始出现婚纱专卖商场。2004年5月1日,占地1.5万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的广州市百利(国际)婚纱器材广场在江南大道北婚纱街隆重面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商家前来洽谈采购,原来在婚纱街的100多商户也竞相入驻百利树立自己的品牌。专业婚纱商场最大的特色就是能满足新人从结婚登记到购物、婚纱摄影、相册、摄影器材、珠宝等“一站式”服务。

2008年2月好百年成立,婚纱街真正转向成为专业的现代婚纱交易中心。好百年的负责人说,在这里做婚纱商场很有优势,因为做婚纱行业需要有规模,而这里附近是婚纱街,可谓占尽地利优势。整条婚纱街的特点是配套齐全,档次细化,高低档都有。很多的婚纱影楼在这里拿货,兼有零售批发,且几乎整个广东省的演出服装都是在这里专业定制的,所以整个婚纱市场至今人气比较旺。


现场传真

传统商业街的人间百态

婚纱街比我想象中冷清。一踏入江南大道北,我就为婚纱街的冷清找尽各种理由,比如金融海啸,比如天气炎热等。但是据婚纱街的人讲,是拆建改造旧街的政策让这里的人们人心惶惶。可以说,在婚纱街现场我闻不到婚纱市场本该有的喜庆气味,我看到的仅仅是艳阳烈日下一出广州传统旧商业街的人间百态

享受婚纱街的休闲午后

炎热的下午,婚纱街两旁的婚纱小店,有人悠闲地吃着雪糕,有人在看深情缠绵的琼瑶剧。而年逾五十的张姨正手拿着一套白色婚纱在缝纫机上缝,她的婚纱店位于婚纱街街边靠里边的巷子里,与商场里舒适的环境、高档的装修相比,小店显得朴实而简陋,狭小的店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颜色丰富的婚纱,这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台风扇在头顶转动。据张姨自己介绍,她做婚纱已经有十几年。

每件两三百元的婚纱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店的婚纱的款式很多,质量看起来似乎也不错。一问价格,大多数只是每件两三百元,与商场动辄每件两三千元的价格相比确实经济很多。为什么相似的款式,价格却相差巨大呢?张姨告诉记者,由于铺租不同,在商场经营铺租贵,高档一点,所以卖得起价。但其实这里的婚纱除了手工没有商场那边做得仔细以外,绣花和布料都是一样的,质量的区别很小。“没办法,价格卖不起,只能通过这些来节省成本。”张姨无奈地说。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能力去大商场买高档婚纱,更多的普通人还是会把价格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这种小店就有它存在的市场价值,也是它之所以可以坚持几十年的原因。

这里不需要婚庆味道

与张姨的婚纱小店相隔几条小巷,也是稀稀落落的婚纱店,店名大多五花八门,外表有点像生意萧条的发廊屋,有些小店的门外摆放的婚纱模特已经在风吹日晒下褪色,几个老年人在巷子边打起麻将。经过一位老伯的点拨,记者才明白,小巷里的婚纱店做的都是熟客和外地订单,一般很少有人逛到里边来,如果不是打麻将的老年人在这里找乐,平时的婚纱巷寂静得要命。

为婚事焦头烂额的人

下午三点多钟,在好百年婚庆商场,为赶上国庆摆婚庆酒席的小李,跟在他后面的家人正为这么匆忙的婚礼筹办忙得不可开交,而小李确实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说,按常理来说,筹办婚礼选择婚纱一般都应该提前好几个月,此次结婚是他突然的决定,虽然匆忙,但也觉得挺浪漫的。听他说,今天是他第四次来婚纱街,最近一个星期,他与家人连续往这边跑,很多婚庆事情都已经联系妥当,现在困扰他的是:结婚时候究竟是选择西式婚纱还是中式旗服?

趁商场关门之前,记者赶紧在商场内拍照。尽管记者拍照有商场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但还是遭到一些婚纱店的驱赶。理由是害怕照片曝光后,自己的款式被模仿。下午五点多钟,稍微凉快的时光,商场手扶电梯口突然一阵阵骚动,原来是即将搬进商场的婚纱商。“旧婚纱街听说要拆建,她们心里没谱,赶快先搬进来。”同行的负责人说。


验明正身

结婚的一切所需都能在这里找到

◎婚纱街长:约600米

◎街上共有:4000多个商户

江南大道北婚纱街是广州最有名气的商业一条街之一,整个婚纱行业在此高度聚集,客商遍布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中东甚至非洲地区,整个婚纱市场从海珠桥头的江南大道北一直延伸到江南大道中的好百年商场,整条街发展至今大约600米。江南大道北婚纱市场聚集了很多知名的婚纱品牌,形成区位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婚纱街共有大大小小4000多个商户,其中好百年婚庆市场共有商户400多间。从购买服装饰品、婚礼用品,到婚纱摄影、相册、摄影器材等,都能满足新人关于结婚的所有需要。

据行内人介绍,街边的婚纱店大约有十几家是自己生产的,小巷子小门面的货大部分是从各地批回来的。商场里面则基本上都是做厂商,几乎每个产家都有自己的厂,以批发为主。商场里经营成熟,有专门的运营策划管理,抱团经营,规模比较大,便于客户比较。据记者了解,婚纱市场有淡旺季之分,每年的4、5、6月为淡季,7月开始进入旺季。江南大道北婚纱街星期一至四批发的客户比较多,很多都是从外地珠三角特地过来的,周五至周日则是零售消费者偏多。


买手贴士

抹胸拖地西式婚纱

今年畅销的抹胸拖地西式婚纱。

这款西式婚纱设计修身,所用面料为A体缎,光滑有光泽。抹胸上的绣花为纯手工制作且,绣花上点缀有施华洛的钻,比普通用的钻高级。生意旺的时一天可以卖三四件,一个月20件左右。批发则以外销多一点,主要销往新加坡、欧美、中东等地区。批发价为1300元左右,零售价约3000元。

金银线手绣龙凤褂

最具传统风格的金银线手绣裙褂。

这款中式裙褂款式高贵传统,其制作过程为全手工工艺流程,上面的图案是用金银线混合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的底为颜色丰富的七彩底,刺绣的龙凤图案富有立体感。这类型的裙褂一个月零售可以卖20套。批发价为5000多元,零售价6000多元。

白色修身男士礼服

韩版修身设计,贴身是这个男士礼服的最大特点。袖子的设计为马蹄袖,显得活泼,迎合80及90年后的口味。这款礼服批发地包括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据不完全统计,该款式一个月零售可卖五六十套。整套礼服批发价469元,建议零售价为1380元。


话说

苦中作乐的婚纱经营者

发言人:杨丽(名媛婚纱礼服公司老板)

从1999年在海珠酒店二楼开了自己的第一间婚纱店,距离现在,杨丽从事婚纱行业已有10年时间,目前她与先生在广州已经拥有三家门面店和一个婚纱制作工厂,从设计画图到生产销售一条线经营。从2004年的百利婚庆商场到如今的好百年,虽然商场拆了又建,但她从未离开江南大道北婚纱市场,并始终坚持在同一个铺位经营,至今已经有5年多时间。杨女士说,做婚纱,从设计、买材料到生产制作整个过程很辛苦,但你必须学会苦中作乐。谈到婚纱市场未来的发展,杨女士非常乐观:“这个行业发展不错,以前很多新人结婚时并不会购买婚纱,以租借为主,但现在选择买婚纱的新人越来越多。目前大约有30%的新人会选择购买婚纱,但20年以后,这个比例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所以整个婚纱市场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TVB香港电视剧的裙褂多是她做的

发言人:陈艳芬(红灯笼婚纱老板)

红灯笼,店名充满喜庆味,老板娘陈艳芬是地道的广州人,至今在商场开店已有5年时间。陈艳芬自豪地说TVB很多电视剧中使用的裙褂都是由她做的,在店内柜台边墙上记者看到数张明星穿着店内裙褂的照片,而收银台的透明玻璃下也压着数张香港明星与店内裙褂的合照。据她介绍,她们的家族在这行可算是世家,从奶奶那一代已经开始做。她从小就开始接触婚纱这一行,店里的裙褂的图纸都是她自己亲手绘制的。

陈艳芬说,这种做工精致的裙褂在广州开始流行只有五六年时间,“刺绣的裙褂是在1998年后才开始在广州流行,1999年香港TVB有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做传统裙褂这一行的,很多人看过后才开始知道这种类型的裙褂。当时广州市场上还是流行简单旗袍,而我们这种精致的纯工艺流程的裙褂,广州人不了解,而觉得两三千元一套太高。在港澳,女孩子结婚母亲都会送一套裙褂给她,结婚时穿着裙褂进茶合影是一个传统,一直保留在现在。”2003年开始,顾客慢慢开始接受这种裙褂,买的人也多了,她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从幕后转做门面的。

转了一圈,只在这里采购

发言人:陈岩(婚纱街忠实采购商)

陈岩是江南大道北婚纱街忠实的采购商。他已经拥有十多家婚纱影楼,他坦言,有一阵子由于竞争不合理,他多跑到上海、北京等地去入货,但是后来觉得很麻烦而且外地的货色也并不比这里的好多少,价格也不便宜,他又回到这里进货,只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拿货的时候多了一只眼睛。

好在近年来,江南大道北婚纱街的市场竞争逐渐好转,这更加坚定了陈岩的未来信心,来这里入货,除了广州人的家乡特殊感情,实实在在的质量保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评估报告

历史最悠久,婚纱潮流最前沿

发言人:黄杰新(好百年婚纱婚庆摄影器材交易中心总经理)

目前全中国有三个著名的婚纱市场,除了广州以外,北京、苏州各有一个。苏州的市场至今大约只有十年时间,它主要是依靠那儿纺织品和服装的雄厚基础发展起来的。北京婚纱市场的主要市场是北方地区。与这两个婚纱市场相比,广州的婚纱市场更有优势,它作为全国婚纱生产基地,历史最悠久,而且广州贸易以外向型为主,辐射力广,接受外边的信息比较多,所以这里的婚纱的款式潮流更新更快,是时尚前沿风向标,很多国内的客人就算不买都会特地过来了解市场走向。除此以外,每年两次的广交会对这里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吸引很多外单,整个市场很平稳,周末时经常人头涌动。

竞争激烈,但缺乏行业标准

发言人:林女士(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常务秘书长)

目前来说,婚庆产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江南大道婚纱市场历史悠久,配套齐全,产品质量和行业凝聚力一直以来也均受到各地行家的好评。但是同时,整个婚庆市场的规范管理还是稍有欠缺。市场混乱,整体上缺乏一个行业标准。今年6月,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经省工商局报批,拟定《广东省婚庆服务合同》,将于9月前向全省婚庆公司推广,它将规范婚庆行业行为、保护行业内部及消费者的权益,使整个市场更健康有序发展。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 实习生 洪虹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方谦华 实习生 孙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