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美丽工厂]本土时装设计师 把生活做成一场秀
发布时间:2006-03-23 09:01: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本土服装设计师
  代表产品:刘洋、马可、陈闻、梁子、罗峥、邓皓、李小燕、屈汀南、方健夫、范晓玉、黄谷穗、王宝元、房莹等人。
  质量鉴定:到目前为止,已经评选了七届的国内最高服装设计奖项金顶奖,其中有三届的桂冠落在了广州服装设计师张肇达、刘洋和房莹的头上,全国历年评出的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广州设计师数量最多、成绩最好。
 

 2004年,第三届广州国际服装节,盛装的模特鱼贯而出,走进人们的视野,也走进人们的生活。 邹卫 摄
   

  质检报告
  和漂亮衣服联系在一起的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位于南中国的广州就已经到处散播着时尚的种子。世界顶级品牌的服装在广州及其附近的城市加工,从那时到现在,广州已经有二十年的加工品牌服装的经验。
  上世纪八十年中期,无数的服装厂在广州生产和批发时尚。那是一个没有品牌的时代,但却是一个唤醒人们热爱服饰的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的服装设计师率先开始承担专业服装设计的工作,开创个人引领时尚之风。
  广州差不多成了一个和漂亮的衣服联系在一起的城市。
  在繁杂琐碎的市民气息之外,广州自有一种淡定却欣喜的态度,接受美,理解美。服装产业、服装设计师和一个对美渴求的市场,几乎同步走向成熟。温暖和潮湿的广州是这样适合时尚的成长。
  2003年底,广州设计师协会和海印缤缤广场联合带领房莹、梁子、罗峥、李小燕、邓兆萍、林姿含、金惠、王玉涛等八名设计师进京角逐“金顶奖”和“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房莹一举捧回“金顶奖”和“最佳女装设计师”奖杯,李小燕、林姿含、金惠、王玉涛、邓兆萍占据了十佳中的半壁江山。佛山童装也开了时装周的先河,第一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里出现了童装的专场表演。
  这又是一次广州设计师的集体亮相。
  霓裳风云,广州作为广东服装行业的龙头,显然已经成为了时装文化的中心。

  原景再现 
  从世界工厂到时尚中心

刘洋的早期作品,已经有了非常前卫的气息。刘洋供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服装加工业的中心从香港移师广州,这让广州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名牌的生产流程。
  服装设计师邓兆萍对名牌的记忆来自香港,当时她的香港亲友在当地经营服装厂,加工一些世界名牌服装,她记得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已使用LV的手袋,但丝毫不懂得爱惜。毕竟当时大家还不懂得品牌的意义。 
  198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的领军人物张肇达已经离开中山的服装厂,在美国做一些国际品牌的服装设计师了。 
  1987年前后,服装夜市成为广州一景,各式各样的服装包括打包的T恤、乡镇企业的牛仔裤从广州走向全国。
  广州市服装协会副会长李基海用“人头涌动”形容当时的情形。尽管如此,因为抄版之风兴盛,服装企业似乎对服装设计师并不需要。 
  1991年,刘洋创立广州明星高级服装设计事务所。“服装设计”开始脱离服装生产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1993年,广州纺织学院开设服装设计专业。
  1993年,中国设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服装设计师要成为一种独立的影响时尚的力量。而此时的广州,市民已经习惯了“名牌”,服装专卖店已经在大街小巷出现了,时尚圈已经开始形成,而服装设计师正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当年服装设计师刘洋成功地为东亚运动会闭幕式设计百套前卫服装,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把服装设计这一贵族的话题推向了市民生活。
  1994年,刘洋举办中国有史以来首台大型男装发布会,广州服装设计师从平实的市民视野中走出来,吸引了全国时尚界的目光。
  回忆自己第一次做时装发布会的情形,刘洋说,自己要一个人背着秀场需要的东西,一切都是自己动手。中国十佳之一的邓兆萍那时候也正在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她记得有一年年三十的时候,自己给客户送货,鞭炮响作一团,自己在寒风中等着,直到鞭炮响过了,才敢走过去。
  当我们回忆一些细节,才发现,20年,对于每个设计师、每个品牌,都不容易。然而正是20年的脚踏实地,才成就了今天广州的自信。李基海认为,广州是中国当代服装文化的发源地,直接影响全国的时尚风向。

  从技师到服装设计师

  广州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服装设计师的概念,业内人士的记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此之前,没有服装设计师,只有技师。
  事实上,广州最早一批服装设计师中的一部分脱胎于技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为日后的时装设计打下了基础。李基海介绍,各高校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大概是从1986年开始,在这之前,只有染织专业,而染织专业更侧重于面料的设计等,更强调“技术性”。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到服装企业做技师,那时候在服装行业,还没有服装设计师的提法。张肇达曾经就职于沙溪高级时装厂,刘洋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毕业后曾就职于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最早的服装设计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从技师转变而来的过程。

  邓兆萍是广州人,在她的记忆中,在广州市纺织品公司做技师的父母似乎总是从年头忙到年尾,她的父亲是公司的高级技师,当时广州有一家相当有名的景成服装厂,生产景成牌的女装,邓的父亲就是负责这个品牌的服装版样,她的母亲也是一位车工相当出色的技师,所以他们手上总有干不完的活,除了为公司“打版”,工余时间还要为有外事活动的领导赶制套装,为亲戚朋友制作新衣,尤其是每年大年三十的前两天,更是为了要在年前赶制出新衣,日夜工作。

  
设计师邓兆萍和他的父母。邓的父亲是服装公司的高级技师,母亲也是一位车工相当出色的技师。邓兆萍供图
 

  邓兆萍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兄弟姐妹从事的工作几乎都和艺术有关,而她童年却对服装技师这一行业相当抗拒。小时候跳了七年芭蕾舞,大学选读了外语专业。大学毕业后,她是作为机械翻译被分配到丝绸公司,偶然开始了服装设计的工作,很快,她就成为公司设计部的部长。1992年,邓辞职,这才结束了自己作为技师的生活,开始了作为服装设计师的生涯。
  和当年整天埋头工作的父母相比,邓兆萍除了设计工作之外,还要在全世界各地游历,举办服装秀,做推广品牌的工作,她的生活和老一辈的服装企业技师相比,已经相当不同了。

  从市场到“秀”场

      服装设计师李小燕2004年春夏时装发布会的名字叫做“生活秀”。她觉得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不能把秀与市场、秀与生活完全割裂。       张丹萍 摄

  谈到广州本土设计师的特点,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平实”。广州服装设计师的风格和这个城市的风格是相当统一的。
  广州服装设计师的“平实”更多表现为对于市场的尊重。广州的服装设计师李小燕2004年春夏时装发布会的名字叫做“生活秀”,对于她来讲,这样的一种提法可能只是代表了她个人对于时尚的理解,她觉得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不能把秀与市场、秀与生活完全割裂。她在舞台上展示的服装和她在市场上推出的服装贯彻的是同一风格,比如今年春夏,她的服装中运用了不少扣眼和绑带,而这样的细节,无论是舞台上表演的、她自己身上穿的、还是店里推出的,都运用到了。
  李小燕称自己是被业界“以市场的眼光发现的设计师”,她从1994年开始就在缤缤广场做服装生意,销售自己设计的服装,到1995年,她用自己的小名“芳芳”注册了品牌,“并不是特别有品牌意识,只是希望别人能够记住”,没想到“芳芳”越做越红火,李小燕也走入了时尚圈子,去年获得全国十佳设计师称号。
  李小燕她回忆起十年前的情形,当时的缤缤广场,不少档口都还贴着报纸,没有人承租,当年和自己一起在缤缤发展的同行不少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李小燕说,正是因为接近销售终端,才能让自己越做越好。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设计师群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纯艺术化,离市场很远;一类纯商业化,湮没于市场中。如今,第一届、第二届“十佳”设计师仍旧活跃在市场中的,所剩无几,而对于广州设计师来说,却最早摆脱了商业与艺术这一问题的纠缠,广州设计师在市场上更加游刃有余,也使他们的艺术理想、服装理念更容易实现与推广。

  随想录
  生活的风向

  十五年前,设计师刘洋染金黄色的头发,不但业界哗然,普通人也相当困惑,这是什么?是前卫还是出位?今天,屈汀南戴了一顶欧洲式的帽子,刘洋穿了一件桔色的外套,都会成为第二天报纸的新闻,人们开始猜测,复古风会不会是明年的热点,桔黄色是不是2004春夏的流行色?这是设计师生活的变化,也是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服装设计师不再是学院派的,不再是贵族气息的,时尚永远是一件奢侈品,但时尚的风向却是普通人可以感受也可以领悟的了。
  在欧美等服饰时尚文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品牌已经发展成熟,而广州人也慢慢懂得,时尚有时候需要凸显设计师的名字。 
  2004年初,中国首个服装名设计师品牌落户广州世贸新天地。这个名为“生活风向”的主题区展示和销售的是广州本土设计师的品牌,“生活风向”已经把广州本土品牌和潮流风向标紧紧地结合起来。从世界工厂到努力影响中国甚至世界时尚的风向,广州用了20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在20年之后,这个城市已经开始认识到,谁在设计着我们的服装,这一点相当重要。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来到广东或者来广州。
  在今天,我们可以感觉到设计师的力量,可以感觉到设计师正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影响甚至决定时尚,而不是铺天盖地地写着“SALES”的袋子里面装的衣服决定我们明天的样子。也许这就可以说明,广州的时尚正在走向成熟。

  第一访谈
  像明星一样生活

       刘洋

 
刘洋供图
 

  刘洋不但设计服装,而且拍电视剧、写歌、唱歌、拍MV,在事业处于巅峰的时候离开广州到纽约,回国后开始自己品牌的推广,不但是服装,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设计师要有个人魅力
  记者:你如何看待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从什么时候开始认可自己的这种身份?
  刘洋:在我刚出道的时候,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读了那么多书,把自己读成了裁缝,这是当时普通人对服装设计师的看法。但我记得自己曾经攒钱买过一本30元的时尚杂志,感觉外国的服装设计师过着一种明星般的生活,就认定这应该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工作。
  记者:是这样的希望促使你要做第一场秀?
  刘洋:是梦想。1990年我的月收入是每月125元,但这第一场秀的费用是八万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第一场秀由广东电视台主办,地址在东方宾馆,题目是“刘洋的时装世界”。当时的想法是时装一定要走上舞台,展示出来才有未来。
  我的明星情结
  记者:而那时的你也相当前卫,在你看来,设计师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明星的气质?
  刘洋:是。设计师就应该是个明星。消费者喜欢这个人,喜欢他的品位,才会去买他设计的东西。
  记者:作为设计师,你一直以“百变”的形象出现,是不是也是因为这样的明星情结?
  刘洋:应该说是有一种情结,有一种故意。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最前卫的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染了一头黄发,1998年获得广州市杰出青年称号时,留的是像非洲歌星一样的粟米头,我一直对时尚相当敏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观点还不被认同,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师们已经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我认为,设计师就要像明星一样有光彩,现在这个观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雅皮的代表
  记者:你的迪加德-刘洋系列产品面对的是雅皮士这样的人群,你认为中国现在有这样的人群吗?
  刘洋:我认为中国正在形成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服装是为他们设计的,不但有时装,还包括化妆品、家居用品,这个品牌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记者:这是你自己的生活态度吗?
  刘洋:对,我是一个注重生活细节的人。比如灰绿色的茶壶,我要配上灰紫色的纸巾,我愿意让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我认为我是中国雅皮的代表。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广州最早的模特儿兼时装设计师李兆玲。  谢墨 摄


   2004年,一个模特儿展示当季潮流。  邹卫 摄
 

  时尚观点

  设计师:服装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李基海的身份很复杂,他既是广州市设计师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也是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一个在经营着自己的品牌的服装设计师。
  在他看来,很多服装设计师从帮助企业做设计开始,广东企业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但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设计师也是企业品牌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少设计师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工作室,服装设计正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正从服装生产与销售的领域中分离出来。
  时尚摄影师:时尚摄影也产业化了
  谢墨是广州最早的时尚摄影师之一。1994年,他用黑白胶卷为时装设计师兼模特李兆玲拍摄她的作品。在他的印象中,当时拍时装的摄影工作并不多,只是副业之一。直到1999年,自己才感觉到,品牌时装的氛围更浓厚,如果说十年前和今天有什么不同,谢墨的感受是,十年前广州不少服装设计师还处在一个“攒钱”的阶段,在他看来,广州的服装设计师普遍比较低调,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了一个行业的集体亮相,才开始有更多的“花样”。这与市场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有关系,也说明时尚正在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也更加认识品牌的附加价值。 
  “时尚摄影师”的圈子也逐渐形成了。10年前他只是和几个助手一起工作,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不但有摄影的助手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工作人员负责策划、文字创意等工作,时尚摄影也慢慢产业化了。
  时尚记者:时尚评论应该有自己的势力
  彭晓华是南方都市报的时尚记者。她认为,时尚评论也是时尚文化的重要部分,广州的服装设计师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力量,但广州的时尚传媒还有待发展,时尚评论的势力还没有形成。

  时尚先锋

  张肇达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首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
  刘洋
  广东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
  房莹
  第七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2003年赴巴黎举办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

  全息广州
  广州不要设计师?

  常能听到一些小男生小女生畅谈革命理想时说:“我要当个时装设计师!”哎,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呀!他们也许看见时装秀上,设计师出来谢幕那会儿很风光;他们也许想像设计师挥舞着画笔思如泉涌很潇洒。却不知道,在中国,特别是在广州当个时装设计师有多难——即使你能想出好的设计,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布料;即使你找得到布料,也未必能找到合格的加工厂;即使你能找到工厂,也未必能卖出好价钱……环环相扣,处处都得你操心,个个问题都得你亲自解决。太辛苦啦!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州出了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叫刘洋。初出道时,获奖不断,他的豪言壮语是要当中国的圣罗兰,要当偶像型设计师,就是像大明星一样,走到哪里都有人追着要签名、都能带动起一帮女生尖叫的设计师。他低估了在广州当时装设计师的难度。
  广州不是出设计师的地方,至少近期内是如此。
  广州的服装市场很发达,但发达的是中档和低档市场,因为广州人不像上海北京人那样舍得花贵价钱买衣服。
  以流行前线和北京路的银座为代表的低档时装市场,款式丰富而时髦,价格非常便宜,但品质很差。做这些衣服不用设计师,只需要打版师傅就行了。服装厂老板定期到香港等地搜罗些最新款式回来,打版师傅拆开一起新版,就能批量生产了。
  中档市场有一堆的名牌,比如生活几何、佐丹奴、卡路·约翰什么的。这些品牌需要设计师,但设计师在那里的发挥空间有限,因为它们的衣服年年都差不多。
  像上海“陈逸飞”那样的设计师品牌,很难在广州站住脚,因为广州人嫌它贵。广州最成功的设计师品牌是女设计师马可的“例外”,但她的主要市场在北方。
  广州需要的是抄版师、打版师,而不是设计师。 
  如果有人愿意做时装设计师的话,我建议他去北京,那边的人更愿意花钱买既有设计味又有品质的衣服。
  □老熊(资深时尚编辑)

  下期预告

  高第街和西湖路建起中国最早的成衣批发市场,两条街道的个体经营者最先摇动国内服装潮流大旗。通过从广州批发成衣,全国各地的男男女女有了第一次接触新鲜热辣国际服装潮流的机会。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