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富豪篇·薛广森 谭礼庭] 国富民强梦,实业兴邦人
发布时间:2008-05-30 10:59:25

        人物简介
        薛广森(1865—1943)

薜广森,被称为“粤海交通领导,岭南机轴先模”。

        字湛禧,号公奋,顺德龙江镇美里坊人。自幼家贫,后成为广州著名实业家。去世后,他的挚友实业家梁墨缘先生敬献挽联:“粤海交通领导,岭南机轴先模。”概括了薛氏对广东航运业和机械制造业的重要贡献。

        谭礼庭(1876—1966)
        广东新会人。青少年时协助其父辈经营航运、商业。成年后,专事商业。1906年承建广州市自来水厂和经营供水业务,获厚利。1913年自筹资金创建广南船坞,1929年转营煤矿。1949年迁居香港。建国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清理富国煤矿公司财产,邀请谭礼庭回穗办理,从此在广州定居。

        复活的灵魂
        薛广森 谭礼庭   改良机器,改造国家

        在没有汽车或飞机的年代,中国人要远行,除了骑马,就是乘船了。所以古代关于船的诗歌很多,“孤帆远影”这样的景象直到100年前还在中国的河流上“荡漾”,但自从可怕的顺德人生产出自己的柴油机,一切便变了。回首90年前的珠江上,航行着广州人自己生产的轮船,轮船上装着自己生产的柴油机。柴油机由薛广森的工厂出品,轮船则来自谭礼庭的广南船坞。
        薛广森有着潜在的发明天赋,典型顺德式的发明——不求惊天动地,但求价廉物美、简单实用。薛广森本来是做碾米机生意的,曾对碾米机二号横磨作了改进,性能优于进口产品。消息传开,同行纷纷要求订造,于是在次年将米机厂改为机器厂,大批承接加工。后来他发现柴油机虽然刚刚问世,但动力强劲,前景应该广阔,便借一次为停泊珠江的英国油轮“青龙号”检修机械的机会,设法将船上的柴油机全面拆卸,绘出图纸,测得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在1915年成功试制出第一台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柴油机,不久就成批投产。
        他们这件事让当时的国外工业界人士大吃一惊,然而更让他们惊诧的还在后面。某国制造商看到行走广州到梧州的电船使用的协同和生产的160匹马力柴油机,认为侵犯了他们公司的发明专利,向中国政府起诉。但薛广森似乎早有预计,他们不是完全按照原机仿制,而是作了若干改进,如在大盘脚架下加装一个“法兰”作清洗大盘沙渍用,车叶转向及其他部件装配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被判胜诉,获得专利权。这可能是中国人在国际专利诉讼上的第一次胜诉,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对缺乏核心技术、抄袭加改进的中国制造业仍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自己生产的柴油机投放市场后,面对的却是保守的老航运商。基于自身利益和更换柴油机的成本,他们仍然对老式、笨重的锅炉蒸汽机情有独钟,薛广森的协同和厂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尴尬处境。为了自己的发明不致成为仓库里的废铁,薛氏与陈沛霖以及三水西南联商航运公司经理梁墨缘通力合作,集股10万银元,在1918年创办粤海航运公司,航船全部使用自产的柴油机,以为倡导。
        经过激烈竞争,粤海以绝对优势压倒了老航商,业务范围遍及粤、桂两省,有力推动了华南航运业的革新和发展。研究过《国富论》的薛广森显然比其他实业家更懂得利用社会资源,他的组织能力、协作精神、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多元化方面经营天赋,使他成为第一任“两广船王”。
        比薛广森“下海”更早的是谭礼庭,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谭礼庭便具呈清廷农工商部,请求准许航商承包开设西江轮渡,获准。第二年在广州开办江州公司,经营广州、江门、肇庆间航运。在此期间,他设计新式航运渡船,将旧式渡船尾部加高成尾楼,设有唐餐楼和仿西式餐楼;又增设卧铺等设备和改进服务制度。船的两舷绘有色调鲜明的彩画;船本身无动力,由小火轮拖曳,故渡船无噪音、无震荡,安全舒适,是广东特有的一种内河定期班船,时人称其为“花尾渡”或“凤尾渡”。
        初期,谭氏经营航运的小火轮是向别人租用的,常感受制于人,于是决定自己造船。民国2年(1913),筹资白银80万元,在广州西郊购租土地创办广南船坞。广南船坞创办时,实行边建厂边造船,至民国6年共建造大小轮船16艘。其中4艘1000吨以上的轮船,分别航行于天津、青岛、上海、海口、河内、西贡等处;其余30吨~250吨的小轮船分别航行于小北江、西江、东江、四邑和北海等处。民国6年,谭礼庭为扩大航运业务,又设立广兴轮船公司,在广州白蚬壳地方修筑该公司的仓库和码头。

江河万古流,滔滔珠江,记载着谭礼庭经营航运的历程。

     

珠江上繁忙依旧的港口。任何时候,国富民强都离不开实干精神。

        民国12年,为支持北伐,广南船坞调集轮船20多艘用于革命,后来,他干脆把这批船只全数送给孙中山作为军用。民国13年秋,因军政府修理海军舰艇需要,经多次磋商,议定将广南船坞,包括厂房设备及一部分船只,以45万元售给政府,由政府先行接收,以后陆续付款。一年半后,孙中山逝世,国民政府财政部未将该项价款付清,可谭礼庭也懒得计较了。
        相比之下,薛广森比较耿直,而谭礼庭则比较潇洒。二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工业救国,认识到只有国富才能民强,薛广森很早就迷上了《国富论》,而谭礼庭把他办的煤矿命名为富国煤矿,赤子之心一目了然。
        也许是个性决定了命运,抗战爆发后,薛广森因拒绝日伪笼络,事业迭遭打击,终至倾家荡产,在悲愤中度完余年。而谭礼庭则在战火中先后移居韶关、重庆、香港,解放后又回到广州定居,活到90岁才驾鹤仙去。

        人物词典
        薛广森 爱国情深
        [“师夷以制夷”]

        薛广森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仅读过3年私塾。17岁随堂兄到香港谋生,先后在英军船坞铎也船厂和九龙红锄船厂做工。数年后,学成一手出色的机械技术的同时,备受英国人歧视的薛广森也在思考如何改变落后的现状。当时,在英资企业里经历了西方民主意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蒙,上了3年私塾的他开始阅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与兴中会会员过从甚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薛广森在年轻时便走上了“师夷以制夷”的道路。

        [独当一面]
        1895年,年届而立的薛广森从香港回到顺德,应聘到桂洲忠信恒丝厂当大偈(主管)。当地的大丝商曾秋樵对他十分赏识,邀他入股办厂。1898年,他得到“自梳”的胞姐资助,以白银250元的股金加入曾氏在大良开设的顺成隆机器厂,并出任经理。这是薛氏独当一面从事实业的开始。
        顺成隆在薛广森的经营下,注重产品质量,按时交货,服务到家,赢得客户好评。经过数年经营,盈利可观。1905年,首次自行招股,在乐从圩开设顺栈机器厂,并担任经理。该厂投资者大多是丝商,股金1.5万银元,规模比顺成隆更大,业务也十分兴旺。

        [“无辫森”]
        在经营实业的同时,薛氏还秘密参与反清革命,他信奉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为圭臬,回乡办厂后,仍与兴中会保持密切联系。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薛氏深受鼓舞,多次协助偷运武器策应起义,热情宣传反清革命,并积极动员员工和乡人剪辫。他是家乡龙江圩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人称“无辫森”。
        在他的影响下,顺栈厂和顺成隆厂反清情绪高涨,不少青工参加武装起义。顺栈厂青工张潮(全名张潮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乐从起义时战死佛山,广东宣布“反正”后,薛氏在厂内摆设灵堂,隆重公祭,并优抚烈土的亲属。辛亥革命后,他对现实极度失望,不再参与政治活动,专心兴办实业。

        [伤逝]
        在极度动荡的年代,薛广森比常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国恨家仇。1925年,军阀刘振寰、杨希闵在佛山开战,他的德成米机被烧毁;1927年,公成银号被强征重税4.4万银元,导致歇业;粤海公司航船亦屡遭土匪和“福军”勒索;各地米机常遭盗劫火烧,他本人在广州河南的住宅亦被洗劫,庶妻遇害……如此打击,薛广森均以坚强的毅力渡过,都未曾心灰气馁。
        日寇乱华后,协昌成、公心成、协大成米机被烧毁,协德成米机被迫歇业,协同和机器厂被日军强占,粤海公司濒临倒闭;他本人在逃难中所携资财亦被抢去……在又一连串沉重打击下,薛广森的信念陷于崩溃。壮志未酬,政治抱负从此化作云烟,迷惘的薛广森选择了传统中国老人走上的一条路:老年游仙,转而迷信风水,回乡重修祖坟,祈求改变自己的子孙后代甚至是民族骞滞的命运。终在极度凄凉中逝世。

        谭礼庭 实业兴邦
        [花尾渡]

        谭礼庭在经营航运初期,设计了新式航运渡船,将旧式渡船尾部加高成尾楼,设有唐餐楼和仿西式餐楼;又增设卧铺等设备和改进服务制度。船的两舷绘有色调鲜明的彩画;船本身无动力,由小火轮拖曳,故渡船无噪音、无震荡,安全舒适,是广东特有的一种内河定期班船,时人称其为“花尾渡”或“凤尾渡”。所谓花尾,即在渡船的尾部绘制色彩鲜艳的凤龙奇花或八仙过海宝物的图案,栩栩如生,逗人喜爱。有时船头挡板上彩绘一只貔貅用以压邪,当时花尾渡已成为广州渡轮的专有名称。20世纪20年代末,花尾渡已成为沟通城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抗战胜利后,花尾渡营运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五大航线(广州到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

        [煤矿]
        1929年,谭礼庭转营煤矿,收购协兴公司全部设备和矿产权,在广州黄沙设立富国煤矿总公司,民国18年,谭以3万元收购在韶关附近开采煤矿的协兴公司的矿权及全部设备;又投资30多万元购买矿用轻型路轨和运输器械。经两年多筹建,于民国20年创办富国煤矿公司,并招收外股,有官僚资本入股,谭礼庭自任公司董事长。1931年扩充股份,招政界名流杨永泰、俞鸿钧、吴铁城等人入股,经济实力更雄厚。该矿区后被日军占领,公司损失严重,谭礼庭与家人一度西入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谭礼庭将矿区剩余财产全部捐给岭南大学作复校基金。1949年建国后,该矿由人民政府扩大经营,今为曲仁煤矿。

        相关人物
        谭毓秀
(生卒不详)
        谭礼庭之父,新会县白石乡航商。光绪七年(1881),谭毓秀认为背牵桅杆渡既费力又慢,就设想在船尾部安装脚踏水轮作为推进器,以提高航速。第一艘人力脚踏车渡船取名“福安”车渡,由勤合打铁店制造脚踏水轮,和合盓缆店改进帆篷设备,梁合船厂建造车渡船,俗称“三合渡”,车头和车叶安装在船尾舱,船身中部改为上下两层,既可搭客又可载货。初期航行于广州、大良线,后一度曾推广至国内各地。车渡比旧式木船有进步,但比轮船落后(当时清廷不准民间购造轮船)。

        薛则民(1898一1978)
        薛广森之子,机械工程师。16岁进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学师,经过4年刻苦磨练,熟练掌握车、钳、锻、铸技术。20岁被五仙门火力发电厂的两位美国工程师看中,推荐到美国纽约G•E电器公司学习工程技术,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谢绝G•E公司的高薪聘请,回到协同和厂当工程师。锐意发展柴油机制造业,密切关注国际技术革新动态,及时收集信息,不断更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优异的性能和质量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销售遍及华南各省,促进了内河航运的发展,他还研制各种新型机械和配件,其中较著名的有适合小型糖厂制造白糖的离心机,适合冶制行业使用的猪腰式鼓风机,柴油机油泵、喷嘴、单手操纵开、停、顺、倒兼能的船用车等,因其手艺出众,被同行誉为“天王”。1952年被广州军管会任命为协同和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在他的亲自指导下,找出铜铅锡合金熔炼方法,为新中国的冶金工业提供了—项合金熔炼工艺技术。此外,还成功研制出球墨铸铁,为国家填补了技术空白。1956年后,历任广州市机械工业公司副经理兼董事长、市机电局技术室主任兼总工程师、市重工业局总工程师等职。1978年11月,因脑溢血去世,终年82岁。

        梁墨缘(1893—1976)
        顺德罗沙村人。1915年集股创办西南联商航运公司。后与广州协同和厂董事薛广森等合作,筹建粤海航运公司,任经理,锐意改革,以新问世的柴油机取代老式蒸汽机作航船动力,推动华南内河航运业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选广州市政协委员。

        人物访谈
        赖橙(顺德工商局):薛广森是个顺德式的英雄。出身贫寒而大器晚成,白手起家创造了几乎覆盖了广东多数产业的企业集团。当然,薛广森的成就不仅只是工商业,不屈不挠的一生还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情结,他在构建庞大的企业集团的同时,更不懈地追求现代民主政治和民族复兴。
        即使是在今天顺德卓然有成的顺德实业家群体面前,薛广森仍然是一座丰碑,他的产业集团集航运、机械制造、造纸,缫丝,农产品加工、金融,甚至力图在现代农业等方面形成突破。和多数顺德人一样,他希望用实业来改变国家、民族的落后现状,他高度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主义情结,驱动他在近代现代化启蒙运动中走在前列,以高度参与、富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塑造民族尊严。
        今天顺德实业家当然不乏管理,组织技巧和在商业活动中的创新,但鲜有薛广森的毅力、胸怀和气度。

        梁小姐(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听厂里退休的老人讲,薛广森是当年广州实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做电筒外,还办造纸厂、进军现代农业、做金融产业——银号等,他还是个资本运营的高手,通过集股和利润再投资,不断扩大实业规模,增办容奇永昌缫丝厂、广州永纶丝庄等一批新企业,创造了广州工商史上的很多第一,我们厂曾专门研究过他的资料,不过记录下来的多是与电筒有关系的事件。

        地理记忆
        粤海航运

        珠江水系各港口间的客运在轮船客运出现之前,全由木帆船运输,且多为客货混载。1846年,英国商人用轮船从事香港广州间的客货运输业务,客运轮船从此出现在广州内河。光绪十五年以后,广州有了民间合法经营的一批轮船拖渡和个别单行小轮,以载客为主,行驶于珠江水系各港。光绪二十三年后,西江、北江等内河港口相继行轮,华商轮船的客运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许多小轮有了固定的班期。光绪二十四年,广州往三水、梧州的客轮均客满。光绪三十四年,华商为了竞争,创新轮渡,谭礼庭的花尾渡(客货船)投入内河客运,该船宽而平稳、无噪音、旅客活动余地较大,受到欢迎。
        民国时期,广州往珠江水系各线的客运受战事影响,起伏不定。民国2年和民国7年,粤航公司和薛广森的粤海航运公司先后在广州成立,参加广州至珠江水系各线的旅客运输。粤海航运公司的航船全部使用自产的柴油机、以为倡导。经过激烈竞争,压倒了老航商,业务范围遍及粤、桂两省,有力推动了华南航运业的革新和发展。

        东洲电筒厂
        1931年,薛广森集内个股3万元在西华路第一津开办东洲电筒厂,这几间厂都是今天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的前身。该公司始创的前校光型电筒,以铜片为原材料,头部的八角造型既富民族特色,又可以旋动以调节集光性能,筒身轧有条纹,是集民族艺术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电筒,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公私合营时,广州各电筒厂组成“广东”、“东洲”、“南强”三大厂,1965年8月,广东、东洲、南强三厂及穗联锁厂组成广州市电筒总厂。1980年2月改称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至今仍在西华路办公。

        广州柴油机厂

位于芳村大道东73号的广州柴油机厂,其前身便是协同和机器厂。

薜广森发明的柴油机在协同和机器厂大规模生产。

协同和机器厂生产车间一角。

        今日位于芳村大道东73号的广州柴油机厂,其前身便是协同和机器厂。1912年,薛氏与人集资1.2万银元,在广州开办该厂,刚开始时以生产米机为主,1915年成功地制造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并获得合法专利权,作为主业经营,兼制造榨糖、榨油、采矿等机械,规模不断扩大,至抗战前夕,便已成为拥有1400多名员工和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誉满华南地区。   

        广州造船厂
        芳村大道南40号的广州造船厂(广船国际)西区内,有广州造船业的旧址——广南船坞。民国2年(1913),经营航运的谭氏父子由于长期租用小火轮,每每受制于人,于是决定自己造船。遂筹资白银80万元,在广州西郊东大黄滘购租土地共约23万平方米,创办广南船坞。船坞厂工程由广州金源机器厂负责人兼工程师李威义负责设计和协助筹办,于民国3年夏动工,民国4年冬建成泥船坞两座及附属的厂房建筑。这是广东近代最大的民用船舶修造厂。广南船坞最大的“北合”号,船体为木壳,排水量1800吨,主机为日本产油渣发动机,功率320匹马力,时速8海里,是广东近代建造的最大轮船。
        芳村有好多带白的地名,如白鹤洞、白鹅潭和白蚬壳。民国6年,谭礼庭为扩大航运业务,设立广兴轮船公司,在广州白蚬壳地方修筑该公司的仓库和码头,白蚬壳码头至今扰存。

        金花庙
        1911年,在广州河南的金花庙附近,谭礼庭开设安兴祥煤店,代理法商经营鸿基煤,运往华南各地销售,经营多年。其实广州很多地方都有金花庙,但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还是广州河南的这座,现在的广州还有一条金花街。关于金花庙,有一个民间传说。当时广州有位巡抚姓陈,夫人难产,梦见一老翁托梦曰:“想保母子平安,非金花莫属,只请金花来到府上即可。”当时广州城里叫金花的女子有一百多人,叫上门的姑娘才十三四岁,一到门口,房里便传来婴儿的哭声。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金花姑娘也就被神化,到了二十多岁,她深感苦恼与孤独,于是趁人不注意时,投水而去。后人为之建庙叫“金花小娘庙”,后庙址几经变迁,移到广州河南,并正式改名叫金花庙。

        相关链接
        广州航运变迁史

        货轮  清代,广州较大的沿海运输船是艚船和红单船,艚船制作坚固,行驶缓慢,载重量100吨~400吨不等。据沈能毅《中国帆船法式》记载:“向来行驶闽粤沿海之船(艚船),其较巨者载重四百八十吨,其修(长)一百六十五尺、广三十六尺,中桅高一百二十尺。仓深十七尺半。铁锚铁索计重六七千斤。”道光、咸丰年间,广州一带性能最好的出海帆船是红单船(俗称头艋),产于顺德县陈村。鸦片战争后,外国以其轮船先进的优势夺取了广州海船的贸易,并开辟省港澳轮船航线,以香港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沉重打击了广州海上帆船运输。从咸丰年间开始,广州民间逐渐租雇外国轮船,航行内河和沿海航线。此后,至20世纪初期木帆船逐步被淘汰。
        民国时期,广州沿海运输货轮有少量蒸汽轮船,而多数还是木帆船。民国7年(1918),三水县西南镇航商梁墨缘与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合组粤海航运公司于广州,制造和使用柴油机推动的轮船。据民国36年4月统计,广州民营沿海机动船舶有44艘,其中柴油机船仅9艘,而机帆船为23艘。
        客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利源、珠江、粤桂、两广、中兴等公司陆续复航。开设广州至梧州、江门、肇庆、三水、三埠、市桥、石岐、都城、鹤山、勒流等10余条航线。初期,珠江下游客货运量大,大多数航业公司经战争浩劫,元气大损,无力购置大轮船,因此成本低、效益好的花尾渡乘时发展,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至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等花尾渡运输的五大航线。1948年下半年后,国民政府军队大量封用商船,致使许多商船纷纷逃避,内河客运因此萎缩。同年8月,广州已没有一艘客轮,内河客运全部停止。
        建国后,广州至珠江水系各线的客运船舶不断更新,客运量也相应增加。建国初期,内河客运先是国营、私营多家经营,互相竞争,客运航线和客运量增加较快。1952年还开办广州一开平一湛江一海口水陆联运。经过合作化、公私合营后,广州内河客运于1955年全部过渡到国营,由珠江航运管理局独家经营。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张御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