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名医篇·黄宽] 西医的“孵化”与科学精神的贯注
发布时间:2008-01-02 15:19:28

        人物简介

        黄宽(1829—1878),字绰卿,号杰臣。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学成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尤擅外科。曾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评价
        容闳在其所著《西学东渐记》中,曾对黄宽备加赞扬,誉为“好望角以东之良外科”。

        复活的灵魂  
        黄宽:个人的不幸,大家的幸运
  
        中医是国粹,没有人觉得它不好,但以治本的手段,拿来治标,有时便急得不行。话说当年的康熙在做了32年皇帝后的某一天,突然害了疟疾,当时伺候左右的御医们个个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皇帝英明,大腿一拍,宣来了法国鬼子刘应(Visdelou),服下了产自印度的奎宁,才算圣体康复,皆大欢喜。可他的后人同治却没这么英明,或者说没这么幸运,得了梅毒被当天花治,年仅19岁便一命呜呼。据说这是慈禧的愚昧造成的,不肯援引西医,却害得自己的亲生儿子屈死。
        扯远了。
        但当年康熙时期这件容易被人忽略的往事,在历史上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在中医把持的氛围里给了西方医学一个最有力的支持。在这个支持声下,又过了165年(1858年),一个默默无闻的医生在广州上了岸,他的名字便叫黄宽,是从英国回来的穷留学生,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得到医学博士的中国人。
        黄宽曾经很穷,幼年父母早亡,由祖母拉扯大,由于读不起书,早早便辍学在家。直到遇到美国人布朗,才改变了他的一生。黄宽在教会学校修完中小学课程后,又得以获得资助远赴美国留学,后来再得到资助前往英国留学,并获得医学院的博士学位。从此变得富有,从物质到精神皆如此。
        这在今天看来是无比幸运的事,当年却是无比艰辛的,仅仅是从广州到纽约的路程,就花了98天。当时,黄宽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近100天,才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
        当时上岸的黄宽也许还没有报效祖国的伟大念头,只想着努力学习,从此以后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穷落魄的面貌。但10年后黄宽却不这么想了,毕业后他在英国的医院实习了两年,体验到病人的痛苦,回想起自己儿时的苦难,他终于决定——放弃优越的英国活,回到祖国去。
        1858年黄宽经由香港回到广州,在金利埠仁济医馆任医生。博济医局开张后,又应嘉约翰之邀,经常到医院给病人施行外科手术和会诊。在看病的同时,黄宽意识到:只有自己这样的医生,在泱泱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要发展中国的医疗事业,必须大量培养专业人才,才能救人民于病痛之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早于1850年,黄宽即在其自己的诊所内招收学生,培养了4名医务人员。1862年,李鸿章聘任黄宽为私人医疗顾问,但他由于不习惯官场生涯,半年后便婉辞不干,继续从事医疗事业,培养华南地区的西医骨干。
        从1862年起,黄宽参加了博济医院培养中国医学生的教学工作。1866年博济医院创设南华医学校,黄宽被聘到该校任教,与嘉约翰共同负责教学工作。黄宽担任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课程;嘉约翰执教药物化学;关韬负责临床各科教学。博济医院初时只有男生,至1879年始招收第一个医科女生入学。1866年,博济医院成立中国最早的培养西医的学校——附属南华医科学堂时,黄宽是这所医科大学最早的华籍教授。
        若没有像黄宽这样的中国医生鼎力相助,博济医院恐怕难以维持下去。因为嘉约翰由于自身的健康和在美国的家属生病等原因,需要不定期回国。此时医院的管理和医务责任就落到中国医生的身上,中国医生和助手也因此有独立做主的工作机会而进步很快。当嘉约翰1867年因上述原因回国休假时,全部医疗工作和管理由黄宽及其学生掌管。黄宽主持施行了包括17例膀胱结石在内的多种相当困难的外科手术,他的助手则承担所有的小型手术和大部分眼科手术。
        黄宽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医学贡献力量,可他自己却甘于清贫,不抽烟,不喝酒,不讨二奶,离婚后与姊同住,生活过得异常简单。这个一生都在为别人实施手术的人,自己生病时却也束手无策,因为项疽作为恶性肿瘤,等到发作时,是神仙都没办法的,就是在今天也不一定能治愈。
        不幸的开始,不幸的结束,不幸的生活,有这样寂寞而不幸的医生,也才有如今活跃而幸运的中国西医学发展。所以,对于活蹦乱跳的广州人来说,一个人的不幸也许带来了大家的幸运,黄宽也许正是这样想的。

        人物词典     
        [苦难的童年]
        黄宽幼年父母早亡,由祖母抚养长大。他天赋敏慧,初进乡村私塾读书,一经塾师指点教导,即能领悟背诵。但终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直到1839年黄宽10岁时,才远赴澳门,就读于不要钱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系澳门开办的第一所西式学堂。这所学堂由1835年1月在广州的外侨发起组织的马礼逊教育会举办。该会在1836年9月28日于广州举行成立大会,会后美国推荐耶鲁大学1832年毕业生塞缪尔•布朗(Samuel R .Brown)前来中国办学。1938年2月23日布朗到达广州考察后,马上前往澳门进行筹备。
        马礼逊学堂第一批招收6名男生,(其中一人且原为乞丐),其中就有黄宽、容闳。校中教科为初等算术、地理、国文、英文等,这是西方向中国传播西学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所洋学堂。1841年11月1日马礼逊学堂迁到香港继续办学,黄宽、容闳等随学校迁去香港就学。由于家境贫寒,越发勤奋读书,所以黄宽在马礼逊学堂前后读了6年书,每一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大胆的留学]
        如果是150多年后的今天,哪个学校的校长问学生谁愿意去美国留学的话,大概没人会说“不愿意”,出国留学对当今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时尚。但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愿意跟随一个美国人背井离乡去万里之遥的地球的另一边读书,确实需要一定的胆量。
        1846年9月,布朗在课堂里宣布,他与夫人因体弱多病,欲去美国治疗休养,并谓此行愿携三五名学生同赴新大陆,凡愿跟他到美国去学习的,即请站起来。容闳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接着黄胜和黄宽也先后站起来表示愿意一起赴美。这批学生2年的留学费用由布朗的友人资助,美商阿立芬特兄弟公司的亨特利思号轮又允许他们免费乘坐该轮赴美。这在今天看来求之不得的好事,当年却是没多少人愿意去的。
        黄宽的家人最后还是同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美国,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孩子的家境都十分贫困。有钱人家的子女可以进私塾学堂,考科举,走正道踏上仕途,而他们穷人家的孩子只好进免费的教会学校,以图将来可以在教会或香港的外国人家里做仆人挣一口饭吃。带着天真好奇,带着强烈的好胜求知的心情,黄宽等人最后跟随着布朗走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到了美国后,布朗把容闳他们3人送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就读。美国当时还没有高中,只有为投考大学而设的预备学校,孟松学校就属于这类学校。不过,容闳3人开始没想升大学,因为他们只有两年的留学时间,到了1849年就得回国。两年后,布朗问容闳和黄宽,是否还要在美国读书?两人回答愿意。布朗便为此函请香港教会的几个资助人,请他们继续为容闳两人提供资助。资助人回答:如果容闳他们愿意去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书,他们可以继续提供资助。
        黄宽愿意去,于是1849年从美国赴英国学医,考入爱丁堡大学医科,成为中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黄宽在该校学习5年,1855年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三,并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英在医院实习2年,并研究病理学和解剖学,获博士学位。

        [杰出的医术]
        黄宽在英前后学习7年,1857年返回香港,服务于香港伦敦会医院,第二年黄宽转到广州伦敦会医院——惠爱医馆。刚进医院,黄宽就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同时开始实施外科手术,是当时中国首个拿手术刀救人的西医。1860年黄宽曾施行胚胎截开术一例,这是国内施行这种手术的第一例。广东向以膀胱结石患者为多,嘉约翰曾以截石术闻名,但是在他之前黄宽早已经割治过33例。容闳(黄宽的同学)称黄宽是当时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优秀外科医师。
        1863年广州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医师,只有医官黄宽是中国人,可见黄宽在当时西医界的地位。
        黄宽一生勤于医务。1867年嘉约翰因病离华,黄宽任代理博济医院院长。任代理院长期间,他所施行的手术次数,较过去任何一年都多。1867年博济医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由此可证,黄宽在当时博济医院内教学、诊务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1875年黄宽又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总之,在他任职的各种岗位上,他始终克尽职守,从不懈怠,赢得了医界的普遍好评。

        [刚直的性格]
        黄宽性格直率,但不喜交际,对世事有他正直的看法。他刚到广州惠爱医馆时,曾对该馆大力整顿,使该馆业务蒸蒸日上。但是因黄宽与当局意见不合,加上对某教徒的作为不满,不到三年,便辞去惠爱医馆之职,自设诊所,搞起单干来了。
        1862年,黄宽一度应李鸿章之聘,到其幕府担任医官,然未及半载,他对仕宦生活已经极度厌恶,便自称对做官不感兴趣,即行辞职。当时,上海道台丁雨生劝他复职,并应允给他种种便利,但黄宽始终不干,觉得还是自己开自己的诊所来得自由。

        人物访谈   
        纪念国人西医教学第一人

        黄伯源(中山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在我校历史上,黄宽是最早的医生与教师了,曾任博济医院代理院长,他性格刚直,不喜交际,生活简朴,不沾烟酒。在学术上,可谓好学不倦,医术精深,处方简要。他尤其擅长外科,诊断正确,手术精良。他的一生对传播和推广西医,发展医疗事业,起到很好的作用。
        彭建平(中大北校区档案馆馆长):我校的历史很长,但现在学校档案馆内的资料却多是建国后的,像黄宽这样当年举足轻重的医学人物,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我们也是从一些著述中零星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最近我们学校决定在原中山医科大学建立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建馆筹备工作现已启动,正呼吁广大教职员工,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人士热情支持并捐献资料和实物,该馆将以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为沿革的起始时间,就在这一年,黄宽被聘至该校执教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

        关键词
        ●情感

        黄宽禀性敬老爱幼,孝侍祖母,与姊同住,敬爱不渝,视诸甥若己出,力尽教养。娶何福堂女为妻,后不知何故,与妻离异,终身不再娶,遂无己出。

        ●同学
        容闳是黄宽较好的同学,1850年,他进入耶鲁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学业。1854年冬,容闳归国,但不为清政府重视。先后在广州、香港外国机关,上海海关和宝顺洋行任职。1860年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向洪仁轩提出七项新政建议,流露对太平天国的敬慕之情;但又认为它“全不足恃”,拒绝留下工作。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筹建江南机器制造局,曾到美国购买机器。1868年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条陈合资办轮船公司;选派留学生;开采矿产;禁止外国教会干涉诉讼。1872年至1875年间,主持选派青少年赴美留学(前后共四批,一百二十人),任留学生监督,旋任驻美副公使。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著作
        黄宽终生忙于诊务与教学,著述不多。1873年广州霍乱流行时,曾著文评论真假霍乱之区别,又编撰医院报告和海关医务年刊等多篇,然无其他专著行世。

        地理记忆
        博济医院

中国内地第一所西医医院博济医院的大门。

        广州的沿江西路,有很多的欧式建筑,它们是曾经涉及到广州人生活最直接的机构,如银行、海关、邮局、医院等。博济医院即是其中一家,黄宽在广州的20年里,有近18年都在为博济医院服务。
        这间医院,当年是由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创办,嘉约翰于道光十五年来广州,得到十三行巨商伍怡和的帮助,在新栏街泰丰行开设眼科医局,咸丰六年(1856)被火烧毁。咸丰九年 (1859)在广州增沙复建。同治四年 (1865)迁至广州仁济桥路,改称博济医院(今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间医院。黄宽于1860年开始参与博济医院的有关部门诊务,7年后被聘任为博济医院代理院长,直到1878年去世。
        博济医院为教会医院,有牧师和男、女宣教师。该院在中国最早施行截肢术、膀胱取石术和剖腹产术。附设的医学堂培养了不少中国西医医学人才。黄宽即为其中最早最出名的医生之一。后为纪念孙中山(曾在南华医学堂学习过),更名为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1953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改为现名: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沿江路的博济楼。据说至今保留着教会医院的石刻标志。

南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学校,1865年创办时是广州博济医院的
附设医校,并为中国训练女医生及男女同学之始,黄宽曾受聘任教。

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为博济医院。

        惠爱医馆

惠爱医院,1898年,在广州创办,专门收容精神病人,黄宽曾就职于此。

        六二三路本来不叫六二三路,而叫金利埠,曾经是西关商业贸易最繁荣的街道之一,后为纪念沙基惨案改为现名。在其还叫金利埠时,路上曾有一间英国伦敦会办的教会医院——惠爱医馆,黄宽刚回广州时即在此工作,当年还不到30岁,可谓风华正茂。
        刚进入医馆,黄宽即对该馆大力整顿,使该馆业务蒸蒸日上。据1859年报告,该馆有病床80张,住院病人430 人,门诊病人达26030人。黄宽亲授门徒 4人,以协助其医务。但因黄宽与当局意见不合,加上对某教徒的作为不满,遂于1860年辞去惠爱医馆之职,自设诊所,闲暇时协助博济医院从事诊务。
        黄宽辞职后,惠爱医馆旋即停办,直到1898年2月,才由美国人约翰•克尔接手重办,名曰“惠爱医癫院”,也就是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的前身,当此时,黄宽已去世20年了。

广州精神病院的前身为惠爱医癫院。

        广州海关

沿江路的海关大楼,黄宽曾在这里的医务处任医官。

        离惠爱医馆和博济医院都不远,在二者之间,便是古老的广州海关大楼,1863年,黄宽曾被聘为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在此兼职过。当时的海关只有2层办公楼,今日的广州海关大楼是1914年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晖华工程公司历时两年才建成的,此楼坐北向南,4层,高18.85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近代流传到中国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

        中山医科大学  
        走在今日的中山二路,已见不到中山医科大学明显的标记了,只有中山大学北校区的字样大放光芒。当然,今日的学生也就不知道中山医科大学逝去的历史了。很多人只知道中山医科大学是1953年由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组成,却不知道岭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为博济医院及博济医学校,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校。
        在黄宽去世的第二年,学校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校。孙中山先生1886年曾在该校学医,三校合并后曾统称华南医学院。195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医学院被命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经中央卫生部批准,改为中山医科大学。去年又改为中山大学的北校区。

        生平简历
        1829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东岸乡。
        1841年 前往澳门就读于马礼逊学校。
        1841年11月 随同马礼逊学校迁香港就读,在该校前后学习6年。
        1847年1月 随布朗夫妇偕同容闳、黄胜赴美,于4月12日抵美国纽约,旋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在该校学习2年,于1849夏毕业。
        1850年 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1855年 获爱丁堡大学学士学位,留英在医院实习2年,1857年获博士学位。
        1857年 返回香港于伦敦会医院服务。
        1858年 赴广州就职于合信氏办的惠爱医馆。
        1860年 辞惠爱医馆职,自设诊所,闲暇时协助博济医局诊务,同年施行胚胎截开术,为中国施行此种手术的第一例。
        1862年 初李鸿章聘至幕府任医官,未及半载即辞去。返广州再自设诊所行医,并参与博济医院的诊务及该院培养中国医生的教学工作。
        1863年 聘为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
        1866年 被聘至博济医院创设的华南医学校执教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
        1867年 任博济医院代理院长。是年该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
        1873年 广州霍乱流行,著文论真假霍乱之区别。
        1875年 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
        1878年10月12日 因患项疽逝世。

        相关记忆
        传教医生在广州创办的医院

        外国传教医生到广州,先办诊所医院。传教医生在中国并非限于医学慈善活动,还有着宗教、政治、经济等目的。1838年2月,中国医学传教会在广州成立时,一份联名签署的宣言宣称:“我们可以表明的第一个利益是,将医学科学移植中国,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二个利益是,以此收集情报,对传教士和商人均有较高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的场合,可与中国人民交往,可以听到大部分真实情况,回答我们许多问题……因为一个病人在医生面前,往往是坦诚相见的。”
        带着这样的目的,广州开设了好多传教医院,从道光十五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35~1905),在70年时间里,外国教会在广州开设较闻名的医院有:
        博济医院(The Canton Hospital)  博济医院创始人是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间医院。它的医术闻名全国,早在道光二十四年,率先于全国开始膀胱结石(泌尿道结石)截除术、乳癌手术、卵巢摘除术、剖腹取儿术、甲状腺摘除术和采用“以太”(乙醚)和“哥罗仿”(氟仿)麻淬法以及第一张X光医学照片。
        柔济医院(You Tsai)  前身是美籍医师富马利创办于光绪二十五年的广东女医学校附属医院。光绪三十一年,因得美国人柔济捐助易名柔济医院。富马利擅长妇产、婴科,曾自编《伊氏产科学》。该院早在宣统二年就开展了钳助产术、穿颅术、毁胎术、臀位牵引助产术、内侧移位术、处女膜闭锁切开成形术、子宫破裂修补术等。1918年被罗秀云医师切除的巨大卵巢肿瘤重105磅送南京劝业场陈列。

        惠爱医院(The John G.Kerr Hospital for the Insame)  惠爱医院创始人也是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创建于光绪二十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西医精神病院(今广州精神病院前身)。在此之前,嘉约翰就向美国“医药传道会”陈述需要在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建议。由于资金等诸原因,他的建议未被通过。他辞去博济医院院长之职务,倾其多年积蓄在广州下芳村购地17亩,劝说海外亲友及取得教会的帮助,历时7年,“广州惠爱医院”终于设立。此时的嘉约翰已年高72岁。从此,中国的精神病患者从数千年的巫术、符咒的迷雾桎梏中解脱出来。1927年,惠爱医院由广州市政府接办。
        中法韬美医院(T’O mei Hospital)  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为法国公立医院,位于广州长堤。
        此外,还有日本人在广州设立的广东博爱会医院(1919年设),由美国浸信会、北长老会主办的广州麻风村等。教会医院初时给人的印象有点象慈善事业,渐渐地,就开始收费了。对于应否收费,当时曾有一番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收费已成趋势。但医院的收费普遍很低,由此得到的收入纳入机构的日常开支。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张御临

       
下期预告
        梁伯强,国际著名病理解剖学家,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25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广州,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解放后先后担任过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及副院长等职,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