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才子篇·张继] 活在政治与人性的张力中
发布时间:2006-08-14 00:00:00

复活的灵魂

张继:民国政治的喜剧明星

对一位弱冠时代即参加民主革命、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议长和“党国”无数要职、活跃在前台40余年的政治家,誉之以“喜剧”和“明星”称号,并不是哗众取宠的叫唤或者皮里阳秋的揶揄,只是对其一生行状的简单描摹和内在提炼。

19034月的一个上午,雨后初霁,上海四马路九华楼的一个角落里,坐着4位高谈阔论的青年人,上至革命共和,下至个人抱负,聊到投机处,当即于茶楼结为异姓兄弟,称为“四帝”。

结义兄弟的交流方式,显然与民主自由的诉求相背,但这种发源于小传统的团体,却深获清末革命者的青睐。而“四帝”中的年长者,正是经纶满腹、眼高于顶的章太炎,当时36岁;老二章士钊(行严)23岁;老三张继(溥泉)22岁;最少的是面目宛若女子的邹容(蔚丹)19岁,与老大“章疯子”相差几近一倍。这四“兄弟”,性情和身份都迥异,后来走的路也判若云泥,而其中那位不甚闻于时人的老三张继,却走过了一条毁誉参半的职业政治家之路。

 

张继

 

张继不是广州人,他祖籍山东莱阳,曾祖起迁到河北沧县一带,满清入关时宗族“死者辗转填于沟壑”,他从少年起,便对满清政权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仇恨的态度,而不曾像鲁迅后来说的“中国人欣欣然地当起了顺民”。

留学日本,是张继人生的新里程,在这里他参加了同盟会、接近了孙中山、结识了一大批风义高标的朋友,在这里他广泛接触西学、强烈排满反清,还与性情狷介的陈独秀联手进行剪辫活动,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最初几年,对张继影响最大的“救国学问”当数无政府主义,因为于张继而言,这种反政府反体制反组织的思想,更与仇视满清有绝大关系。他也曾受到日本和后来的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最终“皈依”了三民主义。

民国政治名人中,吴稚晖被目为“狂人元老”,张继则以其夸张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他第一次见孙中山时,诚惶诚恐到可笑的地步,这位身材高大的燕赵汉子,看到孙中山给自己打水洗脸便感动不已。但在对外时,张继又像一个十足的顽童。

国民党从同盟会时起,到现在的台湾政治,“打架”一直是一个关键词,但最早的“打架”,大概就是张继创造的。1907911日,身为保皇派中坚的梁启超在东京锦辉馆演讲,听者甚众。张继先是扮成听众,听到梁宣讲光绪时便大呼“马鹿”(骂人日语),跳上台去,抓住这位大才子饱以老拳,直至他仓皇而逃。张继的行为,显然有背“动口不动手”的古训,有辱斯文,在革命党以及现代台湾研究者眼中,却成了“抵得上十万雄兵”的壮举。

张继作为“武林高手”发挥作用不止一次。1935年冬天,他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会议结束后全体摄影,有刺客孙凤鸣冲出刺杀汪精卫,被53岁的张继和张学良联手擒获。但张对后来的汪精卫却是不屑一顾的。

“苏报案”发生之后,张继到上海为结义兄弟邹容办理后事,又接章太炎主持《民报》和后来的《国民日日报》,力推三民主义政治理念。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张继当选为第一届参议院议长,并一直致力于多党政治的实现,受到袁世凯政权的压力。“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先到广州、又流亡到日本。

参议院议长,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职务,作为西方代议制的精华,在中国却成了完全的摆设,张继也成了一个匆匆过客,直到他于1947年去世时,年轻时所希冀的“宪政制度”还在酝酿筹备之中。可以说议长一职,成为张继有机政治生命的高峰,也是终结。

但是张继的政治热情并未冷淡,只不过他一直在“秩序”内发挥罢了。1917年段祺瑞以督军团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张继请众议院议长吴景濂指挥300名军警,死守国会,虽败犹荣。吴有难色,结果国会解散。他便追随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来到广州。

广州期间,张继成为孙中山对外的得力助手之一,先后与马林,越飞等苏共代表接洽,陪同马林考察广州。期间他形成了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国际的基本态度,他对马林的所谓“为恨人而革命”深为反感。见越飞是在北京,当时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但张继受孙中山影响,认为苏共不辨是非,只务实用,恶之。后来越飞在苏共内争中自杀,张继对“联俄、联共”的表面认同也淡化了。

 

  张继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议长,他在广州活动的足迹大多与当时的大元帅府(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有关。 邹卫摄

 

1925312日,孙中山逝世。4月,张继便和“西山会议派”一起出炉,成为数十年后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教材。有研究者指出,主事的几位邹鲁(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谢持、居正等人,其实都是手无实权的“基本教义”者,既没有能力改变现实,也没有找到“思想”的“下家”,在国民党当权派、左派、共产党之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还是不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和实力对比,北洋军阀,广东国民政府、新兴的共产党还有苏联的渗透,都没有绝对的制胜优势,必须确立暂时的政治——军事同盟,这是策略性的妥协。这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核心所在。“西山会议派”诸公迂腐而又木讷,自取其祸。

此后的张继,慢慢成为民国政坛上的“活菩萨”,基本职务不出于监察,赈灾、党史研究,青年教育之列,与世无争。惟其如此,才得以避开后来党内包括地方政争的冲击,成为风头强劲的蒋介石的重要“顾问”。

民国政坛上走过场的恒河沙数,像张继这样在“紫禁之巅”履险如夷、平安到老的寥若晨星。张继的一生。从至情至性的热血青年到大智若愚的老练政客,大体折射出中国国民党走向巅峰再到下坡的历程,同时也反映出从“军政”到“训政”到“宪政”之路的艰难坎坷。

令人唏嘘的是,这段历史,却以喜剧的形式在我们的视野里上演。

 

□张继之生平学统

人生观:服膺禹墨,崇尚任侠,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世界观:心物合一,调和王阳明之心学与颜习斋(颜元)之物学,及泰西哲学即黑格尔之客观唯心主义,成一家之言。

史学观:

1.本春秋大义,严夷夏之防;

2.奉顾炎武《日知录》为圭臬,辨明正统,笃信“兴旺有迭代之时,中华无不复之日”。

3.以孙中山和三民主义为出发点;

4.提出治史四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5.习惯检讨过去、创造未来。

    ——语出《北方之强——张继传)

 

□诗文选摘

……再言精神文明于物质文明二者之进步发达,须相互配合,且在同一水平线。如物质文明发达太快,精神文明相形落后,则二者脱节,近日形成大问题。不仅在中国感觉苦闷,世界各国莫不如此。物质文明进步,而社会之蛆织、人民之生活来能随而之迈进,且相形见绌,结果物质征服精神,以致人为物役,宇宙之运动非由人为主宰,而由物为主宰。本人常以目前世界譬诸卡通影戏,人之一举一动,均不由自主。

    ——《礼义廉耻与物质文明之关系》

 

七律

忆蔚丹(邹容)

四帝缔盟怜最小,难忘当日九华楼;

慷慨文章惊海宇,英雄意气耀春秋;

囚书刺血伤慈母,变姓荒棺哭故侯;

何以酬君天之问,旧仇才了又新仇。

 

古风

题河南新祭丁陇画流民图

 

普我居陪京,揽胜至河洛;

平原尽沃野,千畴麦黍稷;

民朴多布衣,耕织庆丰乐;

即当国难中,六载惊风鹤;

健妇扶锄犁,畎亩仍操作;

大旱时过境,搞劳携浆酪;

情殷报国家,输将事踊跃;

岜料去年春,三月逢旱霓;

粗砺杂泥沙,树皮肌犹剥。

修绠十丈长,水千泉尽涸;

壮者走四方,若者委沟壑;

中枢理万机,关怀切民瘼;

老朽重命来,抚视心骇愕;

名贤韦苏州,流亡俸钱怍:

伤哉赤地灾,饥溺空淡漠;

丁君绘此图,深心毫素诧:

人有不忍心,见此宜何苦;

水利开河渠,选材亦斟酌;

补牢未为晚,亡羊勿忘昨。

 

书法

张继与姑苏寒山寺

 

 

张继工于诗词与书法。他与唐朝诗人、《枫桥夜泊》作者张继同名。1947年春天,他特地到苏州寒山寺题写该诗,并请名工匠镌刻。该碑刻被誉为“诗、书、刻”三绝。这也是张继书法的绝笔,就在这一年秋冬之交,他因心脏病去世。

 

人物词典

兄长/领袖

孙中山

1902年,20岁的张继在横滨第一次见到孙中山,顿时倾倒。此前他以为“革命党”的首领,必然是“凶暴无比”之杀人狂,紧张不已,一见到气质文弱、面目慈和的孙中山,大出意外。等到孙中山给他打来开水让他洗脸,大个子张继就觉得这位神话一样的人物像是自己的兄长。

张继追随孙中山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终生奉行三民主义。在东京同盟会期间,会员为拥戴孙中山还是黄兴(黄十分谦让)闹出纠纷,张继始终充当和事佬,为初期革命队伍整合做了不少事情。

与孙中山第一次矛盾发生在加入中华革命党时,孙要求党员按指印,向他个人宣誓效忠,这是旧时秘密会社的做法。黄兴、李烈钧等人为此远走,张继开始也婉言拒绝,后来孙中山说现在我以老同志老朋友的身份,教你打指模,就强捉着张的手按上了指印。以孙、张体力对比,显然是张尊重孙的威权和人格,才这么做的。

孙中山虽然崇尚民主,但他不了解民主的实质,在遭到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欺骗和打击后,更增长了个人中心感,而且他在跟实力派打交道时缺乏应有的能力。在炮轰莫荣新督署时,张继反对,却被孙关闭一日,后来孙体谅张的耿直,原谅了他。

孙中山推出“三大政策”,这是孙政治策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他并没有在国民党内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商,因此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张继便在某次会议上公开反对孙这样做,孙气极,以茶杯摔击张继,幸未中。

孙中山去世后,张继也越走越远,直到另立中央,与广东国民政府分庭抗礼。19279月间,宁、沪、汉三方合流,组成特别委员会,张继由于有向共产党首先发难的“头功”,因此备受“敬仰”,被推举在特委会成立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并任该机构委员。自此,张继在国民党中确立了其元老地位。

 

家中人

悍妻与浪荡子

在国民党上层,张继以性情豪迈甚至卤莽著称,但他更出名的是“惧内”。张妻崔振华,字皙云,1876年生,直隶庆云县人,父亲崔光篪为当地硕儒。崔振华是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第一届学生,受新思想熏陶很深,曾组织男女同志20余人支援东北革命活动。当时,国内革命女杰三人,江浙有秋瑾,两广有徐宗汉,燕赵则有崔振华。19128月,张与崔于天津成亲。

成亲后的崔振华,没有像徐宗汉那样悲天悯人,却成为令人色变的“河东狮吼”。像刘师培的老婆何震、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都是此道中人。后两者成为革命或民族的叛徒,其老婆“功不可没”。张继虽无此大过,却也犯下许多深重的错误,上世纪30年代的弥天冤案“故宫博物院盗宝案”,便是一例。

192810月,为处理故宫事务,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理事会条例及任命27位理事的名单。理事会在南京开会推定李石曾(煜瀛)为理事长,精通文物典籍的易培基为首任院长,张继内定为副院长,他们都是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南京政府的人事安排公布时,院长易培基因病没有到任。按理应该由副院长张继来主持工作,但易培基不同意,事后他解释道:“溥泉神经,又要听神经太太的支配,不能让他当家。那是石曾的意思。”为此张继很不愉快,与易培基产生芥蒂。

崔振华为丈夫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司法院副院长并兼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席,居然无法操纵故宫博物院的大权而耿耿于怀,这就埋下了待引发的炸弹。后来张与易之间又有诸多嫌隙,于是这夫妇指使由张一手提拔起来的最高法院检察署署长郑烈,多方串联、贿买人证,指控易、李私占故宫宝物——个弥天冤案由此罗织开来。

不想行事不密反被易培基抓住,年1018日南京、北平等各报刊出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行政院、司法部反诉崔振华、郑烈联合舞弊的呈文。这份呈文是针对同年5月份崔振华控告易培基私占故宫古物的反诉;又呈文政府行政院和司法部,请求郑烈回避关于此案的一切审理过程。

然而,文人易培基哪是张继的对手。易的反诉非但没有在南京得到反应,相反,时隔不到一周“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奉令去职”的消息已见诸报端,张继举荐的原古物馆馆长马衡代理院长,李石曾也去职准备考察。

对于崔郑的诬陷,易培基决心回击,他聘请了北平著名律师刘崇佑作辩护人。但他后来受到有关暗示,自动放弃申辩,给外界以心亏理屈的印象,各报纸均登载了易未出庭的消息。

但张氏夫妇并未就此止步。193411月他们又操纵江宁地方法院检察官对易等9人提起公诉,诉状指控易自1929年起,“陆续将保管之珠宝部分盗取真珠粒,宝石526颗,以假珠调换真珠者颗,以假宝石调换真宝石3251颗,其余将原件内拆去珠宝配件者1496处……为数甚巨,均一律占为已有……”

由此,易案由处分物品、购买折扣以及会计账目不符600元的鸡毛小案,又演绎成利用文物南迁之际以假换真、监守自盗的大案要案,其涉及的财宝之贵重、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身任公职的故宫官员竟然如此目无国法简直难以想象,真该千刀万剐——公众舆论倒向不利于易的一边。易有心辩解已无申诉机会了。

几年后,一桩惨痛的教训发生在张继夫妇身上。二人生有一子二女,次女许配给黄兴长子一欧,儿子张琨从小娇生惯养,是个浪荡公子。抗战时,张琨入西南联大读书,1942年勾引当地一乡民妻子,后来竟索性将该乡民枪杀。当地官员为巴结张继,纵容包庇张琨携奸妇逃回四川广元。张继得知后,派人把儿子弄回重庆,关在家里。张琨遭此挫折,抑郁寡欢,竟得了精神病,张继于1943年送他到成都就医,并拜托友人四川显宦刘昌吾多加关照。

刘的老婆刁守默,原是歌伎,一贯风流成性,不久就与张琨勾搭成奸。1945年冬的一个清晨,张琨被发现死在冰封雪冻的荒郊外,衣服单薄。该地县长王运明命人验尸取证,根据死者生理状况的种种特征,断定是“脱阳”而死;王怕此案会得罪张继,又怕损害刘昌吾的名声,危及自己的宦途,于是绞尽脑汁,制造冤狱,牵涉无辜,将刁的丫头等数十人分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张继夫妇曾亲自到成都督察此案审理情况,他们翻阅了案件卷宗约一个月,得知内情后悄然离去。

 

儿子生性浪荡,风流致死,只留张继与“悍妻”崔振华抚养孙子长大成人。

 

□人物年谱

1882  78日生于河北沧县

1897  父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命其就读莲池。春往冬归。每经行高阳荒郊,辄指孙承宗祠,语以明末高阳守城反九边诸镇与清兵对抗事。自是萌光复之志。

1898  莲池山长吴挚甫先生,日人中岛裁之从之学。吴先生为之讲毛诗周易,张继亦听其讲。

1899  随中岛赴日,寓父执官岛大八所办善邻书院。后移寓松平康国家,以日语读大学论语。

1902  至横滨,始见孙中山。又介见章大炎。春与章等举行中夏亡国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于东京,为日警阻止。

1903  与黄兴等组拒俄义勇队。既而见扼,乃以青年会盛倡排满。四月,与邹容留学生监督姚某发辫,被逐返国。至沪与章士钊、邹容结为兄弟,董理苏报。苏报案起,乃改办国民日日报以继之。

1904  春与蔡元培等组军国民教育会于沪。夏与同志运炸弹至天津,随入北京,潜觇街卫巷陌宫廷苑囿之方所,谋炸那位拉氏及载沣,未成。

1905  邹容死沪狱,张继被推返国,料理后事。返日后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本部司法判事,兼负直隶一省之贵。

 

1905年,南洋新加坡中国同盟会成立纪念摄影,后排(左三)为张继。

 

1906年—1911年间  游历日本、东南亚、法国、中欧等地,接触西方社会科学思潮,翻译史学著作。向往无政府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

1912  同盟会本部自日迈南京,任交际部主任。临时参议院成立,被闽推为代表,任参议员。国父辞临时大总统,随之游长江各地。8月,与崔振华女士结婚于天津。因党内成分渐杂,参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参议。

1913  国会成立,被选为参议院议长。袁世凯违法借款,暗杀宋教仁。南下号召讨袁,事败,走广州。7月,长女张瑛生。

1914  孙中山在日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凡加盟者,均须打指模。加盟。

1916  随孙中山返沪。国会恢复。建立益友杜。

1917  护法军政府成立,被任为军政府驻日外交代表,赴日宣传。返国,奉命赴南宁,迎陆荣廷。陆至梧州,趋趄不前。1918年孙中山炮击莫荣新督署,知而苦劝,被闭之一夜。事既无成,乃皆赴沪。

1921  孙中山设中国国民党特设办事处于广州,被任为干事长。印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两小册。夏,护法国会选出,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张继相继任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长、北京支部部长。

1922  秋,奉命赴北平,致书越飞。赴保定洛阳,答曹()(佩孚)聘问礼。

1923  直奉战起,奉命赴辽东,说张作霖。

1924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于广州,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7月,与谢持等弹劾共产党。奉命北上,联络国民军,发动首都革命。

1925  孙中山逝于北平,奔丧。广州成立国民政府,被选为委员,未到任。于西山孙中山灵前,组成“西山会议派”。

1928  由日返国。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为司法院副院长,继又任北平临时政治分会主席。

1931  5月,广东地方对南京国民政府有嫌隙,赴粤调停。“九一八”事起,与蔡元培赴粤斡旋。胡汉民去职,被选为立法院长,辞不就。

1933  任中国国民党北办事处主任,驻新卿,视察卫辉、彰德、怀庆等地。夏,为谋共济,与马超俊,王陆一等奔走两广,促进和平,席不暇暖,时称和平使者。

 

1936年张继(后排中)与吴稚晖等在建设委员会招待所合影。

 

1937  兼任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府委员、中央抚恤委员会委员、政务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古物保管委员会主席委员、国立故宫博物院理事、中山文化教育馆理事、中国地政学会会长、地政研究所理事等职。

1942  在渝出席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与邹鲁提“拟订战后和平原则”之议,期奠定世界永久和平。

1947  1月,任国史馆馆长。由重庆返南京,被提为立法委员候选人,力辞。审查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名单,夜以继日,不遑寝食。121523时以心脏病而终

 

抗战胜利后,张继与罗家伦()、李文范()摄于南京党史陈列馆。

 

本版执行 本报记者  刘根勤

 

下期预告

对于“梁宗岱”这个名字,相信人们不会感到陌生——至少,莎士比亚、歌德世界文学大师的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与他的大力译介息息相关。“著名诗歌翻译家”的名号戴在他头上,相信谁也不会感到意外。而对于梁宗岱的诗人身份,要获得承认也许就不这么简单。不过,他个人本身、他的所作所为、他一生的“传奇”,足以构成一首宏伟的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