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文化在民间·鳌鱼舞] 美男迟暮,让我们继续跳舞
发布时间:2006-10-10 11:38:00

说文解字

鳌鱼舞

鳌鱼舞是民间祈愿吉祥有余的一种古老的仪式。鳌鱼舞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初浙江的鱼灯舞(浙江如今还流传鱼灯舞),沙涌村的鳌鱼舞也必然要有鱼灯伴随。过去每次鳌鱼出会相隔九年为一届,保持着古时以“九”为尊的传统,相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82岁的江鹏均老人回忆说,他父亲一代已有此沿俗,出资出会形成“蒸尝”制度,并划定田亩、荔枝果树等作为“和酒”经费,指定专人管理收支(俗称管箱人)。在战争年代,鳌鱼会也停顿了。直到解放后的一九五四年才被番禺文化馆挖掘整理出来。

鳌鱼之舞-独舞

鳌鱼之舞-群鱼乱舞


心灵地图

鳌鱼:福地鳌游富有余

走在沙涌村的那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祠堂里,看着阳光在斑驳的墙壁上滑走,看着些许青苔墨绿的印痕,看着木粱上的木刻鳌鱼,脑里就一直浮现起关于“迁徙”的很多故事来。

广东地区的“迁徙文化”最显著的就是客家和潮汕两处。一个是从中原一路直下而来,一个是从福建一带向下,这两个地方都是带着先祖的文化底蕴“迁徙”他乡,并将原有的独特文化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因为历史的悠久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以鳌鱼舞出名的沙涌村也一样,从江浙长途跋涉而来,走的时候但没有忘了带上一条鳌鱼。沙涌村的两个大的祠堂,都能从其恒粱、屋顶,或者墙上的石雕像中看到一条条灵动的鳌鱼。

更有特色的是祠堂以及附近的民居,都是沿用江浙一带的建筑模式,风格十分鲜明,墙里墙外都是水磨的青砖,不似广东地区多用红砖砌成。门庭非常高,窗户也多显得修长,穿过稍微狭窄的巷子里,有点像在寻访江浙的场景。很多民居建于20世纪40年代,现在看起来还十分坚固结实。

祠堂的门也是很有特色,分为上下两截,中间一横木架住。现在的祠堂中摆放着他们第一代江浙祖先的神位,祠堂有时用来召开村民大会,更主要的时候是逢村里的婚娶喜庆,村民都会借用来摆酒席,堆放在祠堂墙角的几十张大桌子和数不清的椅子,以及门房中一排排的餐具,可以想像摆酒的盛大场面。这种礼俗的保留,现在已经很难得了。

一个小小的村落,多年来一直守着自己的根,朴实而憨厚,即使早已跟着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即使话音已改(基本都说白话,年纪大点的人连普通话听都听不懂),而心是恋旧的——祖先的文化根基还在,舞蹈还在。

广东这片土地是温和的,很多迁徙而来的人们就这样安然定居了下来,并把异地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一并带给了广东这个文化相对贫瘠的地区。

在广东地区的民间舞蹈中,似乎动物舞蹈的成分比较多,鳌鱼舞、蜈蚣舞、龙舞、醒狮舞、双咬鹅舞等等,对于人们来说,选用某种动物作为本地区的一种节日欢娱的活动,很多还是隐含有避凶趋吉的心理。鳌鱼也许是为了“年年有余”,蜈蚣大概也是“多足”的意思,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和形象化身,必有吉祥意味吧……


地理寻访

雕刻

沙涌村先民历代修建的祠堂、宗祠、牌坊,碑塔上,都可以找到鳌鱼作的装饰,祠堂瓦脊上的灰雕鳌鱼,祠宗里的横粱与石柱间的木雕鳌鱼,村口通街牌坊上的石雕鳌鱼似乎都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鳌鱼舞到天上

三百年前的鳌鱼石雕

对联

沙涌村是有名的诗礼之乡,村委会还成立了一个小小的书法协会。村里随处可见张贴的对联,毛笔写成,笔法苍劲,内容也很励志,新修建的祠堂有—幅很大的对联“学问皆从辛苦得,事业不是等闲来”,还有一座更沧桑的祠堂,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里面的对联是“惟读惟耕,克勤克俭。”“金鳌派远,彩笔花浓”的对联更是意味深长,蕴含着先人艰苦创业和对后人期望不忘金鳌源本之意。这幅对联永不改变,年年临摹更新。至于沙涌村村委会那幅金字的“福地鳌游富有余,沙涌水畅春无限”就有点现代白话的味道了。

 侨乡

沙涌村还是著名的侨乡,祠堂里的吊扇上用红漆写着“港澳同胞捐赠”,鳌鱼舞的发展也受到了海外同胞的重视。一九八五年,沙涌村举行了解放以来最盛大的鳌鱼,鱼灯活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200多人回家乡观看了鳌鱼盛会。


 民间记忆

美男也怕迟暮?

美男迟暮,六十岁的“状元公”。

传说中的状元是个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书生,跳“鳌鱼舞”的时候扮演状元的人也是当地最“靓”的帅哥,江锦荣就是这样的一位靓仔,他眉清目秀,跳了几十年的“鳖鱼舞”,也当了几十年的状元。如今的江锦荣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一到有重大的节庆活动、演出汇演的时候,他还会认真地对镜梳妆、穿上大红色缀满七彩珠片的戏服,登上厚底的皂靴,容光焕发地登场表演。但毕竟年纪大了,身材不是那么挺拔,江锦荣表演的时候会在戏服里套一件厚厚的棉马甲,这件特制的棉马甲有一斤来重。化好妆的江锦荣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材挺拔,一个英俊潇洒的状元又重出江湖,音乐响起,让我们继续跳舞。

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状元郎(江锦荣扮演)自然独占鳌头。

贾平凹的小说《高老庄》里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讲到村里唱大戏演花旦的小伙儿英俊潇洒,是姑娘小媳妇们的“偶像”。有次有个小孩儿看戏的时候被尿憋急了,跑去后台撒尿,正好碰到唱花旦的小伙子也在撒尿,小孩儿很奇怪,“你也这样撒尿啊?”花旦急了,张口骂人,“我操你妈。”小孩儿回家后告诉妈妈,“花旦今天和我说话来着。”“都说了啥?”“他说要操你。”小孩儿的妈妈脸一红,“你妈哪有这福气呀?”

“鳌鱼舞”舞蹈队的个个都是当年的帅小伙,领头的雌鱼和雄鱼是舞蹈队的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领舞”。雌鱼和雄鱼的做工精细、色彩绚丽,每个有三十来斤重,领舞的都是身强力壮的棒小伙儿,舞“雄鱼”的是个很健谈的人,他自豪地告诉我,他妻子的姐姐是国家一级演员,戏唱得很好,还拿出一张发黄起毛边的名片给我看。


艺术传承

民间艺术不是僵化的,每一种民间艺术都在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而发生变革的躁动,有时候会进行大规模的推陈出新。

从历史上看,鱼灯平时只为鳌鱼的出游而配备,而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时候,民间竟然自发出现了两千多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愿望扎作的鱼灯在大街上汇集游行。灯的造型不单是鱼形,还出现了水果形、三鸟形、花朵形、文具形、武器形。在中国实行全面抗战,十九路军在上海打胜仗的消息一到广州,平时金银二鳌的舞蹈竟出现了金银红三条鳌鱼欢庆腾跃,取意为“三鳌逐浪冶三岛”(日本本土由三大岛构成)。

以前的背景音乐单靠锣鼓,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改为锣鼓,唢呐等混合音乐。书生逃难、跳海时雷电交加,背景音乐就选用了粤剧排于《雁儿塔》,书生高中状元回来时,用广东音乐《得胜令》作衬托,最后的高潮戏是“独占鳌头”。

现在的表演一般都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和演出时间的长短而选取其中某些分场进行表演,舞步也有广场步和舞台步之分鳌鱼舞是他们的一种业余爱好,全乡3000多人中,会表演的有50来人,而骨干多数是40多-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现在村里的小学有时也会开设制作鳌鱼和表演鳌鱼舞的课,以确保鳌鱼舞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他城对照

除了沙涌的鳌鱼舞外,广东澄海水新乡也有鳌鱼舞这种民间文艺活动,但在外形塑造、舞步、音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澄海的鳌色舞创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是为了配合当地地下党活动而兴起的,解放后直到70年代中期才重新兴起,1987年应邀来广州参加“第一届广东民间艺术节”。

整鱼头造型仍似夸张变形后的龙,鱼身有点像鲤鱼,全身十几米,也是由藤、竹、丝纸扎制而成,然后用天蓝色调的纱布披上去,鱼身上面有1000多片镜片做成的鱼鳞。鳌鱼舞一般由5名穿着彩裤的男子来表演,鱼头鱼尾各一人。分为出海、登鳌、跃龙门三场。

配以潮洲大锣鼓的鼓点乐,表演时以“蟠连环”步和“蟠梅花”步为主。音乐明快,节奏强烈。鳖鱼一出场就以快速的步伐在全场畅游,动作幅度比较大,往往十几分钟就要换人。鳖鱼时而威猛,时而慵懒柔和,时而活泼嬉戏,形态逼真。

澄海鳌鱼舞中的人物角色较多,一个拿着球引领鳌鱼走路的小伙子,一个吹笛的渔女,还有24位跳着扇舞的渔女。高潮处渔女坐在鳌鱼身上悠然吹笛,腾波而来,鳌鱼轻盈地穿梭在伴舞的渔女之间,情景交融,很有现场效果。

沙涌的鳌鱼因为体积小,表演者的舞步也比较灵活娇巧,表演的过程中注重故事性的搬演;而澄海的鳌鱼舞看起来更成熟稳重,更有血气方刚的感觉,加上众多舞姿优美的渔女,便多了一份刚柔并济的意味。


绝活解密

道具

鳌鱼舞的“鳌鱼”以竹蔑作骨架扎成鱼形,糊上纸再着色彩绘,再上漆。

鳌鱼形状怪异,雌雄各一尾,鳌鱼头保存着鱼的形状,鱼口扁阔,两侧有鳃盖,高鼻,虾眼,背鳍像鲟鱼鳍、腹鳍像菱角,头角高耸,并扎有彩球,彩带飘垂两边,代表得中状元披红戴花。雄鱼尾鳍由三个圆形组成,形状像慈菇花,又叫虾工、尾或葵扇尾,全身金鳞。雌鱼尾鳍形状像慈姑叶,又叫芙蓉尾,全身银鳞,处处保持着江南水乡产物和鱼类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地方色彩。

鱼身成半圆简的形状,舞蹈时舞者可以把鱼身承托在肩部,头部藏入“鱼”的腹腔内,通过鱼口可以看袄外面。用手可以操纵鱼口开合。鱼身下边周围系着绿色布裙或绸裙,可以遮掩舞者的身躯。舞者可以用肩、臂、肘、手操纵鱼身,扬高、俯低、左摆、右旋,再配合口部开合,衬托着锣鼓节奏舞出多种生动的舞姿。

舞步

鳌鱼舞的舞步以健美的麒麟步为基本舞步,随情节要求又以碎步、弓箭步、大跳步、铺腿等作舞步的变化。锣鼓伴奏生动而有感情,有碎锣、叩锣、响锣,鼓点轻重抑扬,共有八种不同的击发。伴奏时如涓涓细流,时如海涛汹涌,烘托着鳌鱼表演的动作,更显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鳌鱼舞把人们带到水族生活的意境中去,使人们观赏到鳌鱼求生、配偶、繁殖、成龙的过程。在强有力的锣鼓节奏烘托下,舞蹈更是振奋人心,给人以奋斗向上的启迪。 

灵魂

“状元”是整个鳌鱼舞中的灵魂人物,他好似“龙舞”中的“引珠人”,或者“狮舞”的“大头佛”,他的舞步以“金鸡独立”,“魁星踢斗”,“夜叉探海”、“前滚翻”、“水波浪”,“侧翻”、“望月”等不断变化,穿插在鳌鱼之中作为引导。 

情节

伴游鳌鱼出场都是成对出现的,—般两个演员负责一只鳌鱼,可以替换。舞蹈多是讲述得救后的状元回来答谢鳌鱼,为鳌鱼戴花喂食的场景,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而鳌鱼的表演一般都有几个固定的分场——簪花戴红,抢花球,独占鳌头,鳌鱼喂食,引鳌鱼走等动作场景。

伴游

鳌鱼舞出游,有鱼灯队等伴随,鳌鱼排头,中间伴着丰富多彩的色队。其中鱼灯百余尾,彩扎的各种鱼类形态生动,惟妙惟肖,伴随四周。马色十余骑,座色十余板,扳成历史故事或历代英雄人物。还有模拟各种摊贩行业的民间纸扎工艺,如卖云吞面、开刀鱼等,谓之“百般生利”,都是扎作精细,真可以假乱真。还有扮“新娘新郎”、“老夫背少妻”等游行项目。队尾是龙灯一条,象征着“成龙”之意。 


今日盛况

长达六百年的鱼龙舞

1985年那次盛大的鳌鱼舞。

当年的第一美男江锦荣已当了三十多年的状元公。

过去九年一届的鳌鱼会都在农历三月举行,每届历时三天,当地群众说,就是遇上吃番薯度日的荒年也不间断,乡民们相信舞鳌鱼便可风调雨顺,夫妻恩爱,财丁两旺,读书上进。解放后,番禺文化馆重点挖掘整理了沙涌鳌鱼舞,把中断了十六年的鳌鱼舞整理出来,并推上舞台,其中以沙涌村的鳌鱼舞最为出色,有记载的是沙涌村开村的明朝洪武八年(距今625年)就开始有鳌鱼舞了。鳌鱼舞出游的时候,途经村乡,所到屯所,都设案焚香,点燃鞭炮,备茶送饼,表示欢迎。每到夜晚出游,早年用火篮、松明、火把照明,民国后改用电池、电珠。整个鳌鱼队灯火通明,从远望去犹如一条火龙,又似鱼群邀游在茫茫夜海中,锣鼓八音,爆竹声声,人群欢笑,通宵达旦。

现在的鳌鱼舞除了出会,逢年过节,盛典、送兵入伍等起舞之外,还经常参加各种大型活动。

与其他逐渐走向没落的民间艺术相比。鳌鱼舞这种艺术形式更容易学习掌握,道具的制作也相对简单一些。所以鳌鱼舞源远流长,并且在流传中不断得到改进与发展。在各种新鲜艺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这种古老的艺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结合在一起。我在村文化站拿到的—份资料上,看到了鳌鱼舞的活动概况,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两大页,很多诸如“居住与世界同步”锦绣香江花园公开发售典礼,”空中看家园“大型活动开幕式等商业活动,我笑着说要成立一个民间艺术文化传播公司,专门组织这样的表演活动,让乡亲们挣点辛苦钱,我也顺便发点“小财”。


人物访谈

74岁的扎制师傅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扎鳌鱼有多长时间了?

幸师傅(以下简称“幸”):有40几年了,我30几岁的时候就跟着一位师傅学的。

记:鳌鱼主要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呢?制作过程怎样呢?

幸:竹片、纱纸和蚊布为主,要把竹片削成1厘米左右的小竹条捆绑成鳌鱼的雏形。敷上纱纸,再涂上颜色。鳌鱼嘴部分以前都是用蚊布做成的,后来为了使晃动效果更好,就换用玻璃钢做成。

记:鳌鱼的颜色不同,是不是有区别的?

幸:鳌鱼共三款,有雌雄之分,红色的是雄鳌鱼。为了避免单调,雌恶狠狠一鱼就涂成了蓝色和绿色两款,主要区别除了颜色的不同外,尾巴也不一样。表演的队员都穿着与鳌鱼颜色相同的彩裤。


民间语文

“独占鳌头”的美丽传说

鳌鱼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有关。                                 

相传在远古时候,金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成为金龙,飞腾入云升天,但是它吞下了海里的龙珠变成了鳌鱼,只好终日邀游大海,后来有—个书生上京赴考,因其英俊潇洒,气宇轩昂,途经女儿国,遭女妖戏弄,书生为摆脱她们而逃到大海边,见波涛中有一对鳌鱼在逐波嬉戏,首尾相随,便向鳌鱼疾声呼救,并纵身跳入大海,鳌鱼背着书生游向对岸,该书生获救,还高中状元,在拜见皇帝的时候排列第—位,正好站在金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成语中的“独占鳌头”就源出于此了。后来书生羽化仙,变成了天上的“文魁”即“文曲星”。他为报答鳌鱼救命之恩,替鳌色簪花挂红,点化成仙。

鳌鱼舞就是根据这个神话故事演绎的,世人把鳌鱼看作吉祥瑞物,民间艺人们把鳌鱼的出洞、交尾、散卵、吸水、打滚跳龙门等一系列程序编入舞蹈。状元是整个鳌鱼舞的灵魂,他牵引着众鱼儿做出很多复杂的动作。


记者手记

我们都是水的儿女

沙涌村居住了很多江姓的居民,据村民世代传说的族谱的记载,江姓的祖籍,是浙江省奉化县丹桂乡金鳌村。村民们自豪地说,他们的祖先和江泽民是老乡,金鳌村的村民是否临海渔民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鳌鱼的造型和鳌鱼舞的舞步来看,确实有着对鱼类生存的细致观察和生动的形体表现。

都说广州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我最近越来越体会到这一点。河南人在中国内地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一直羞于说出自己是一个河南人,人们问到我的时候,我总是回答我来自郑州,在广州我说自己是河南人的时候就不用那么遮遮掩掩了,广州人虽然也听过关于河南人的坏话,但最多把它当作一个段子在茶余饭后拿出来讲一讲,—笑了之。在沙涌村采访的时候,当村民们得知我是河南人的时候,笑着说,“噢,在我家租房的有好多都是河南人啊!”他们都认为河南人很能吃苦耐劳,也很能干。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由于河南人多地少,很多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河南人也有自己的民间艺术: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子。

沙涌村的村民们虽然还有部分田地,但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很多村民开始谋求别的生路,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搞生产加工,有的做水电工程,但都没有放弃“舞鳌鱼”的兴趣爱好,村长一个电话,他们就很快聚集在一起,穿戴整齐,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我在一边仔细观看,发现鳌鱼舞其实和我们家乡的龙舞很相似,从舞步到人物造型。鱼也好,龙也好,都是水中的灵异之物,河南属于黄河流域,世代逐水而居,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沙涌村的居民认为“鱼”是吉祥之物,我们都是“水”的儿女,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许琨  实习记者  余雷如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