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将“洋火”第一次引到中国--广州火柴厂
发布时间:2003-08-26 16:28:09
来源:广州著名老字号

  广州火柴厂位于海珠区马涌桥,前身佛山巧明火柴厂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家办的火柴厂,创业于1879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引进火柴生产技术的卫省轩
  1879年在佛山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创办人是卫省轩,在佛山文昌沙开办巧明火柴厂,不久迁至佛山缸瓦栏,初期规模不大,手工操作,日产仅千多盒。
  巧明火柴初用硫化磷配药。这种火柴一经磨擦就着火,使用方便但不安全,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后来瑞典用赤磷代替硫化磷,火柴和火柴盒上磷面磨擦才能发火,故称为安全火柴。巧明厂采用了这种生产技术,月产安全火柴十来件(一件为1000小盒),售价倒也相宜。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旅日广东同乡在神户开设的办庄,为扩展业务也兼营火柴。他们将日本的梗子盒片输回广东的同时,又以经销名义,专用一个或几个牌号,委托日本火柴厂代制火柴运回国内销售。甚至用高价购买日本火柴厂畅销的牌子,作为自己的商标(如“舞龙”和“舞狮”)去包销日本火柴。
  从这以后,日产火柴逐渐扩展市场,瑞典火柴也打了进来,巧明厂受到了很大的威胁。1908年,卫省轩决意招顶。同年11月,由利益庄以1.3万元(白银)顶受巧明厂全部厂房、家私连同巧明的招牌。另外巧明的存货(包括火柴成品、半制品、赤磷、氯酸钾等)合值近1万元亦由利益庄照价接收。
  顶让手续办妥后,原巧明厂改为巧明公记火柴厂,开始实施半机械化生产。在经历百余年沧桑后,厂址从原佛山缸瓦栏迁至广州芳村镇东街。1946年巧明厂发生一场火灾,烧了一天一夜方才扑灭。

解放后的广州火柴工业
  解放前夕广州工业凋零,解放后,广州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火柴的生产也不断增长。
  1955年,巧明、东山两大厂首先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将16间火柴厂合为4间,1957年又将4间厂分别并入巧明厂和东山厂。1964年6月1日巧明、东山两厂又合并为巧明火柴厂,厂址位于广州市河南马涌桥居土地1号。
  1966年“文革”开始,该厂改名为广州火柴厂(沿用至今)。1967年以来先后对装盒、刷磷、包装和油药等工序实施半机械化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火柴生产呈下降趋势。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新的领导班子在全厂职工支持下闯出了一条新路。
  1、1987年下半年,广州火柴厂在全行业中首次尝试了横向经济联合,并取得了成功。为发展牙签生产,与黑龙江汤原牙签厂合作发展牙签生产,又与佛冈县黄花乡工商联合公司签订了生产火柴盒片的协议,与和平县筷子厂、江西省定南县梗子厂合作生产梗子取得成功。
  2、1986年从日本引进了成套广告旅游火柴生产线,成为国内最大的广告火柴生产企业,并获得经营广告火柴的合法权利。在第六届全运会期间,生产了46款以第六届全运会吉祥物为标志及其他各大酒家、大宾馆的广告火柴300款。
  3、1985年以来,工厂制定了“以质量求生存,档次求巩固,开拓求发展,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一切工作之首位”的经营方针。
  4、搞好经济责任制承包,由过去吃“大锅饭”向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形式转变。
  5、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火柴厂由过去的微利发展到逐步有一定积累。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988年达到26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