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富人家的妹仔开始呼吸自由
发布时间:2007-11-12 15:41:05
  历史精神
  是什么解放了奴婢

  看到民国时期的一则旧闻,说的是广州大户人家“解放奴婢”的事情。这种“解放”,自然不带有硝烟味,它属于那种“自上而下的革命”,一般情况是既得利益者有了某种危机感,然后以发善心的名义,放弃自己既有的合法支配他人身份和劳动的权利,交换某种预期利益,这种做法,一般会得到主流舆论的认可。

  “奴婢”的本质,自然是“不自由”。不过,正如“奴婢”中的“女”性特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奴颜婢膝”语词所体现的,“奴婢”比“奴隶”,更具有家庭和生活色彩,在生命保障方面更有安全感,因此“奴婢”的规模,要比奴隶大得多。《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大舅子、东南巨富麋竺,有“童仆万人”的记载。

  考察“奴婢”的来源,债务和买卖是主要渠道,“卖身为奴”是最常见的表述。政府的允许,社会的包容,是“奴婢”文化存在的主要背景。这种身份的依附和支配,都可以产生继承权。不管在上古的希腊罗马,还是中古的中国日本,都可以看到这种因继承关系而存在、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整体依附的社会网络。

  因为客观存在的需求和供给,“奴婢”存在的时间,也比“奴隶”更久远。2000多年前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其实就是对“奴婢”文化特征的概括。20多年前的巴西电视剧《女奴》,还有经常见报的东欧“性奴”报道,都可以证明,“奴婢”依然存在。

  “奴婢”现象具有稳定性,“世代为奴”并不罕见,也有相当大的流动性。既有“奴婢”翻身获得富贵,从被奴役者变成奴役者的例子,也有富贵的人“朝不保夕”、或者“五世而斩”,成为别人“奴婢”的故事。民国时期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他富有教化色彩的名剧《锁麟囊》里,借助于女主角薛湘灵之口,唱道: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代表无政府的自由的“游民”,为我们的文学提供了《水浒》这样的文学范本。同样,代表了等级制度和稳定秩序的“奴婢”文化也孕育了深厚的传统基因。看看中国的文学长廊中,有多少“奴婢”的影像在闪烁?

  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大儒郑玄身上。“玄家中侍婢俱通毛诗。一婢尝忤玄意,玄命长跪阶前。一婢戏谓之曰:‘胡为乎泥中’?(出自《诗经》,意为:你为何站在泥里)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意为我本来想跟他解释清楚,谁知他正在气头上)时人的评价是:“其风雅如此”。这是文人向往的图景,即使是肉体的奴役,也要加上一点技术化的“诗意”。

  到了唐朝,“奴婢”也带有时代的夸张特征,豪侠肝胆的“昆仑奴”自然是男性“奴婢”的典型,慧眼识英的“红拂女”更是沦落风尘的女性的楷模,只不过被王小波调侃得面目全非。

  这些都是文学特有的粉饰效果,真正的“奴婢”的形象去哪里找?去坐着羊车巡幸后宫的晋武帝司马炎宫中可以找到,那些能想到用盐吸引为皇帝拉车的羊的宫人;去唐玄宗的上阳宫中可以找到,那些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只能闲坐话当年的白头宫女;去宋朝张大户的家中也可以找到,那位不肯屈从主人的淫威,被迫卖给武大郎的红颜薄命的潘金莲。

  “奴婢”文化的“奴性”特征,造成了尊严的丧失,造成了象征着女人和弱者的“奴婢”的“杀夫”倾向,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也造成了上位者的胆战心惊,最终促成了“奴婢”自身的解放。   □ 刘根勤

  编辑题记

  中国历史上,出于特定目的和需要,一些朝代发生过政府禁止民间蓄奴和买卖奴婢的行为,如明初,为安定秩序,明政府要求解放工奴,再如1909年,为化解统治危机,清廷颁布诏谕,禁止民间蓄养和买卖奴婢。然而,中国奴婢制度沿袭秦汉,社会“肥沃的土壤”使历代禁奴行为并不见多少成效。直至清末民初,由于一些先行者的鼓吹和呼吁,以及民主、平等观点逐渐深入人心,政府禁奴行动才慢慢开始见到成效。

  旧闻辞典
  
  【陈树人】


  陈树人(1884-1948),1884年2月出生,广东省番禺人。早年师从居廉学画。1904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广东日报》、《有所谓报》、《事实画报》任主笔,其作品和中兴会办的《中国日报》共同宣传革命,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其画风清新、恬淡、空灵,独树一帜。

  1906、1913年两度赴日本学美术和文学,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1923-192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广东省代省长、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等职,提倡解放奴婢。

  1948年10月在广州病逝。著有《陈树人画集》、《陈树人中国画选集》和《陈树人画选》等。


清末水粉画里的主妇与奴婢。

1921年3月,广州千余名妇女集会,要求男女平等,会后举行了游行请愿。

一些解放了的奴婢去做工,这是缫丝厂的女工。

几千年的奴婢制度造成多少屈鬼冤魂。方雪鸪 作 来自《漫画社会》

  民间记忆
  那些妹仔,生活就像狗一样


  被访人:黄北善,天河黄村老年人协会会长,现年78岁

  我10岁时,父亲就死了,我妈在大户人家做佣人赚钱。她给那些大户人家洗衣、做饭、服侍人,每天早出晚归,很早就去干活,等那些人家吃完晚饭,帮他们收拾好了才回家,每次回家时天都已经黑了。我妈干了几年下人的活,一个月可以得100斤谷,靠这个养活我和妹妹(当时是8岁),还有我奶奶。
  
  妹仔都是穷人家的女儿

  我妈与那些在地主家做妹仔的是不同的。那些做妹仔的很多都是穷人家生了女儿养不起卖给地主家的。这些妹仔是要身体健康,样子漂亮,会干活的。

  我妈在人家家里做佣人一般不会挨打的,做得不好会得几句骂,但这些妹仔就惨了,她们没有人身自由,做不好就会挨打挨骂,生活就像狗一样,听我妈说,有的受不了逃了。
  
  妹仔长大或外嫁或做小妾

  妹仔长大了,地主家就把她们嫁人赚取礼金,有的漂亮的,被留着当“妾”。当时,我们村有百来户地主,每家都有下人,都有妹仔,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解放后妹仔纷纷“打地主”

  解放后,土改打地主时,这些人都出来揭露这些地主的罪状,有的妹仔还重新嫁人了。

  旧闻回眸
  民政厅长陈树人通令解放奴婢


  综合1927年3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 民政厅长陈树人提议解放全省奴婢案由省政府委员会通过施行!日前,民政厅对社会发出公告:解放奴婢,并派出专员,协同警察按户宣传调查。3月6日,民政厅再次发出通行令,并分发给广州各住户,说明解放奴婢的意义。
  
  通令称奴婢制度不人道

  民政厅的通令说,奴婢制度是不人道残酷的制度。因为一个人本有天赋的权利,应一律平等。以前封建时代的旧社会,不惜蹂躏人权,役使奴婢,强分阶级,把人分成主人、奴隶。做主人的好像皇帝,做奴婢的低贱如牛马,终日勤劳服役,没有尽头,但衣食住却备受不平等待遇。奴婢从来没有接受到什么教育,他们的生命财产也全由主人操纵,一切自由被剥夺殆尽。做奴隶的如果生了儿子,仍为奴婢,世世相承,永远受到钳制。奴婢受到各种压迫,不能详尽叙述,甚至被任意凌虐、鞭挞横施、饥寒不顾、死亡不恤,简直不把奴婢当人看待,这是让人何等痛心疾首的事啊!
  
  蓄奴禁令早有 战事频繁无法推行

  民国成立,约法上写明人民平等、无种族阶级之分,这种奴婢制度早该被铲除净尽。以前,孙中山大元帅曾于1922年2月颁布禁止买卖奴婢和蓄婢的命令,并命令各部和各省行政司法长官一律奉行。但历年来战事多,社会不安定,没能彻底禁止奴婢制度,现查各地仍有奴婢制度存在。
  
  重申禁令 3月1日起实行

  民政厅职司民政,有改良风俗的责任,现在订立解放奴婢条例,提出议案,由省政府委员会议修正通过,并呈送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核准。现在这事已定于3月1日开始实行。日前,此条例已被刷印成布告,担心各住户还有什么不知道的,特意再分派专员协同警察,每户进行宣传调查,务必让人们知道,蓄奴蓄婢是为人类所不容、国法所不许。

  条例要求恢复各奴婢原有的人格,使他们的待遇与普通百姓一样,这对那些“主人”也没什么损害。各住户务必着力奉行,遇到专员调查询问时,应当详细答复,切勿含混隐藏,这就是民政厅所厚望的了。

  解放奴婢之执行
  买卖婢女身契须缴警署注销


  据1927年3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 民政厅长陈树人,昨天特别命令公安局在各区派员办理解放奴婢的事略:之前有蓄养奴婢的,要立即解除婢女名义,改称“义女”;以前所有买卖身契或送帖等一律缴送附近警署注销,并由警署立册登记。这件事须逐一调查,各警区将选派委员,依照条例,按户查明,详细登记,每十天由区报公安局转送民政厅,以备案查考。
  
  各地自愿将奴婢卖身契据缴烧

  据1927年3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 民政厅长陈树人提议解放全省奴婢后,广东群众认为这是“善政”,表示赞同。各县县长近来向民政厅报告,说已有群众自愿将奴婢的卖身契缴交上来,并把奴婢送回其父母亲族处了;一时不能领回的,则暂时收为义女看待。各县县长还向民政厅请示,那些人民缴来的契据该如何处理。民政厅已命将所有缴来的契据当众焚烧。广州市自宣布取缔蓄婢后,不少民众团体发表宣告赞同,他们还组织宣传队,担任劝导。各区警察们也很热心,每日一家家地宣传。

  现在各区已收到人民自愿交上来的奴婢卖身契共数百件,这些卖身契都交给公安局政治部办理,该部主任方德华昨天亲自到民政厅与陈厅长商议,过几天这些卖身契就会当众烧毁。

  旧闻延伸

  中国大多数的文学和绘画中的奴婢形象,总有那么一点粉饰太平的味道。真实的历史面貌,似乎可从旧新闻纸只言片语的新闻报道中求得。
  
  奴婢逃跑险被诱拐

  据1925年4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 有某宅婢女彭莲喜,现年15岁,因其女主人极其悍恶,时时非打即骂,以致体无完肤。3月26日,偶因细故、女主人又将婢打至遍体青肿。该婢见如此惨受痛苦,遂于是日午托言出街,欲逃往学宫街其胞姐处,又因不知门牌住址,以致徘徊道上,事为该街某学校之杂役张某窥悉,即乘机将莲喜诱返校内,住宿数夜,并于30日,复诱其往港,谓代其找寻老母,婢本毫无智识,欣然听从。正出门之际,已为段警瞥见,认得是之前曾向自己问路的女子,今何以与此人同行,立上前盘诘。张见势不佳,早已先行遁去,段警得悉原委,即将该婢带返三区一分署讯问。

  婢乃将事情供出,并称其母现在石排头居住,问其主人及其胞姐住址,皆不能道出。现该区以颇难处置、拟将之解局发落。
  
  拿住媒人逃婢投案

  据1925年4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 盘福北路1号杨宅,有婢女一口,日前带衣物借故出外,潜逃无踪。主妇杨钟氏,当经报请区署查缉,并将疑嫌拐妇黄阿六并关系人刘海青拘获解案讯究,不料该婢忽于昨日自行投赴三区二分署,据称周双兰,年17岁,广西梧州人,系盘福北路杨宅婢女,主妇杨钟氏,异常苛虐,遂于某日逃出,随妇人黄阿六,媒嫁与河南和平三巷五号刘某为妻。现闻刘某之兄刘海青及媒人黄阿六无辜被拘,被迫投案。区署讯悉前情,随将该逃婢解局。
  
  被虐奴婢警署诉苦

  据1925年5月12日广州民国日报 四牌楼回龙里冯某,素以贩卖为业,向来借祖父遗业,颇足温饱,故家蓄有婢女一口,名阿金。惟冯某夫妇二人,性情异常残酷,稍不如意,鞭挞横施。该婢不堪其苦,于10日逃出,赴第二区署报告:说自数岁至现今17岁,受苦10余年,如在地狱,无日不被鞭挞,现恳区署收留,以免再沦入苦海。该区正拟传冯到案,突有自称是婢主之戚李果珍,到署将婢保领,自愿将婢领回家内择配,该区即准其领去。
  
  介绍卖婢 媒人惹祸

  据1925年4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 香港坚道廿七号罗宅,去年11月通过媒人康梁氏,接广州西关张某6龄幼女一口为婢,用价115元。本年3月初间,张某之妻胡氏备价到赎,罗宅以该婢当时是由其父张某立契签名,胡氏并未在场,且不识其为何人,恐是冒名骗赎,乃婉词却之。

  张妻胡氏返省后,不知如何,竟赴十区正署,捏称十五甫易宅使妈康梁氏,串同其夫将女儿贵娇拐去,卖落香港坚道罗宅为婢。警察将康梁氏拿获,现尚未释。

  罗宅闻其事,以康梁氏无辜被累,心殊不忍,昨特着佣妇伍氏,带该婢来省说明原委,请转张妻胡氏,情愿不收回身价,但须呈请公安局将案注销,释放康梁氏,以免枉押无辜。

  旧时世相
  1929,广州郊区下雪了


  据1929年12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 12月21日、22日,广州市区天气严寒,寒暑表降至四十度(4.4℃),温度之低为本年所没有的。到23日中午,阳光普照,寒气渐减,但温度还在寒暑表五十度(10℃)以下。据广州近郊的乡下人说,21、22、23日,郊外的田野,都有积雪,而以22日最冷,是近年来罕见。农民们又说,气温严寒,四郊降雪,农田的害虫多被冷死,来年收成必好,这就是所谓“丰年之兆”。

  解读:由此见,广州并不是从来都不下雪的。只是现在全球越变越热,想下雪是越来越难。
  
  市政府拟设公共浴场

  据1929年10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 广州市政府看到欧美各国城市的公共卫生设备很周详,为满足市民需要,市政府现在积极模仿欧美的公共设备,拟在广州设立大规模的沐浴场10余所,以方便市民沐浴。不日内政府勘测选择地址后将开始建设。

  解读:据说现代意义的家庭沐浴也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而公共沐浴,虽是同性别的男女分隔一室,但赤身裸体相对而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需要逐步开放思想才能接受的挑战。这也算是公共卫生概念的一次普及。
  
  教育局禁止模特儿写生

  据1929年3月29日广州民国日报 教育局认为用模特儿写生,有伤风化,宜禁止。昨天第六次局务会议上,胡伯孝学院提议,请求禁止市立美术学校用模特儿写生,经过会议决定,将派胡天贻、李庆荣、孔邵栋三人审查,等审查员把调查结果呈送后,再根据情况办理。

  解读:虽然文中没有明确写出是人体模特写生,但从有伤风化的字眼看,也是针对此的。只是奇怪,这距中国最早的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已经有10多年时间了(最早的人体模特写生据载是1914年刘海粟在上海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关于这场争论仍在继续,而且是当作官方的命令并定性为“有伤风化”而禁止,说明每一个新事物诞生总是崎岖的。
  
  广府学宫改建市立图书馆

  据1929年10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 广州是南华文化的中心,却没有一间公共图书馆,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工务局奉市政府的命令,会同教育、财政两局规划筹建。开建工程,积极进行,选择馆址、制定图样、拟定开投建筑章程、准备招投标。现在已经选定旧广府学宫后座为馆址,并经省府批准了。据查,该处原来为孔庙遗址,流风余韵、依稀犹存。前临文德马路,居市中心,交通方便。四周学校环立,可谓闹中取静,是最适合建图书馆的地方。至于建筑规模,主体建筑面宽135尺,中心建八角形阅书室一座,楼高一层,图书馆周围另外建地台一座,连地台整个建筑面宽一百八十二尺、深一百六十二尺,四围设置钢筋水泥栏杆,石级三度,全馆外立面为中国式样,内部则采用外国式样,建筑费估计约需十余万元,听说由华侨捐助。目前钱已经汇到,不久就可以招商开建,定十二月个内落成。

  解读:这里的市立图书馆就是今天的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最早是1927年广州市市长林云陔为纪念孙中山而提出设立的,后经官员到国外考察,并在华侨中募集了大量资金。这个选址,不仅是旧时学宫所在,当时周围还有中山大学、私立广州大学和多所中学,可谓名校云集,但图书馆并没有按时在12个月内建成,而是一直到1933年才落成。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陈樱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