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何镜清(广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时间:2018年8月11日上午10:00-12:00
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2号报告厅
8月11日上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何镜清作客“羊城学堂”,作了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工作格局,建设幸福广州”讲座,与市民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温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共同学习探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中,如何推动社区治理的改革创新。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与任务
何镜清局长围绕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的理念和内涵,从“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为本、协商民主、坚持党领导”等9个方面,与市民分享了个人学习体会和理解。并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央、省相关文件精神,介绍了中央、省委、省政府,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治理体系等工作方面的工作目标及任务。
二、广州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持续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何镜清局长在讲座中,将我市当前社区治理的成效、做法向在座市民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社区“大配餐”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婚姻登记全城通办、城乡社区议事协商、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 慈善事业创新等八项特色工作。
特色工作之一:社区“大配餐” 服务
一是明确规划,健全制度,确保老人吃得好、吃得安心。出台《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广州市开展长者助餐配餐服务指引》《关于进一步提升长者助餐配餐服务的通知》,确保服务推进规范化。
二是动员市场力量,凝聚社会爱心,建立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大配餐”服务,全市长者饭堂中,社会力量运营的占86%。
三是全程监管、社会监督,建立共治工作格局。
坚持安全第一,严守安全底线,建立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安全监管制度,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安全”防线。
特色工作之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政府主导、协同运作,构建社会工作“广州模式”。全市共建立188个街(镇)和社区级社工站(家综),服务内容覆盖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项目。同时,全市还设有失独老人服务、社区矫正、医务社工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15个专项服务项目,着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广州模式”。
二是专业引领、多措并举,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7个,2008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人才5万人次。全市共有各级社工机构培育基地39个,吸引87家民办社工机构入驻。对161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一次性资助和以奖代补。
三是整合资源、多元发展,助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实行“社工+”战略。 突出把“社工+”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婚姻家庭社工服务、企业社工服务、司法社工服务、医务社工服务、来穗人员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财政支持社工服务、流浪救助、禁毒、精神康复、慈善、城际合作纳入“社工+”战略,实现社会工作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相互促进、深度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
特色工作之三:城乡社区议事协商
一是搭建平台,明确规范,做实城乡居民议事厅。全面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会议制度,明确议事范围、议事决策程序、议事成员的权责等事项;严格把好议题收集、酝酿、协商、决策、执行、监督等6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城乡社区议事制度化建设水平
二是聚焦热点,民主决策,管好城乡社区大事要事。建立农村议事厅1144个,实现全覆盖;下围村从2013年年底的“问题村”、“上访村”,一跃成为如今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
三是多方参与,民主协商,解决城乡社区居民身边事。在农村,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基层政府部门、驻村团队、驻村律师、非户籍居民等多元主体代表共同商议村里的公益事项、公共事务,解决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等事项896个,化解矛盾435个。在城市社区,议事会成员包括社区“两委”干部、专业社工、社会组织负责人、物业公司代表、业委会成员等各方代表,通过社区、楼栋、片区等分层协商议事,有效化解社区矛盾2052宗,解决为老、外来人员等服务3283件,旧楼加装电梯728部。
特色工作之四:婚姻登记全城通办
一是主动作为,争取支持,破解异地登记难题。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支持,开放了异地婚姻登记的权限和信息资源,为我市推动婚姻登记全城通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群众办事更便捷。2017年5月起,我市分别在海珠区、从化区、荔湾区先后开通婚姻登记“通办全城”试点。2018年1月29日起,将通办范围从3个区顺利扩大至全市11个区,实现婚姻登记 “全城通办”。
三是加强建设,完善服务,打造高品质的婚姻服务品牌。全面加强婚姻登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全市各区积极提升婚姻登记服务场所,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
广州市已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个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的城市。
特色工作之五:社会救助工作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我市相继出台了《广州市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办法》、《广州市医疗救助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广州市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二是注重公平公开,实施精准救助。2013年底开始,我市建立了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了高效、完善的核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工商信息、税务信息、公积金信息、社保信息、残疾人登记信息、死亡人员登记信息、证券信息、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大额支出信息、商业保险等26类信息的共享,建立了核对数据分析体系,强化核对数据的综合运用,提高了社会救助精准性。
三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保障水平。我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和临时物价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目前,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900元提高到950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从1350元提高到1425元。城镇“三无人员”、福利机构政府集中供养人员供养标准从1630元提高到1721元;孤儿养育标准从2143元提高到2263元;成年流浪乞讨受助人员基本饮食标准从540元提高到570元;未成年受助人员标准从630元提高到665元。
特色工作之六:社会组织公益创投
一是理念先行,引领发展,创新改革举措,形成多方参与公益服务格局。“60%政府资助+40%组织自筹”;连续开展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44万元,资助了696个涵盖了为老、助残、救助、青少年帮扶、异地务工人员 及其子女关爱;撬动社会资金超过4800元。
二是政策创制,整体把握,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活动规范化管理。印发《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细化公益创投项目评审评估等评分标准和具体操作办法;编制《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项目管理规范指引》。
三是发展导向,精准发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聘任专家顾问,为项目活动实施和创投主体发展保驾护航;开展专题课程体系培训,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与今日头条、中国扶贫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打造广州社会组织新媒体传播矩阵,搭建公益创投联合劝募平台,累积筹款额逾1012万元;深化评估,从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两方面入手检查项目实施成效。
特色工作之七: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
一是明确三方优势,界定工作边界,保证联动到位。全面界定联动事项,确定了社区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管理、社区发展、特殊人群服务等四大类16个子项目为联动的主要内容。找准各方优势,明确处置事项的工作主体,为“联”打好基础;制定联动工作清单,下发《建立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联动工作流程,确保“三社”联得起来。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推动联动持续。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信息采集制度。建立“三社”定期会议制度建立社区居民服务任务转介制度。
三是开展过程指导,鼓励试点探索,推广工作经验。首批共选取12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引入专家团队为试点社区提供过程指导支持,引导试点结合社区实际,对社区需求和资源进行科学配对。
三、推动广州社区治理走前列的工作思考
最后,何镜清局长围绕我市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党建工作共建协作机制,强化区域合作,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完善村(居)委会的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居民骨干、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和发展社区公益慈善类、文化科技类、互助服务类社会组织,培育邻里互助、防灾减灾、居民融合及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等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鼓励在镇(街)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开展自助互助服务。
二是创新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建立基层政府社区治理资源统筹机制,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城乡社区。开展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梳理修订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深入推进增城区下围村“一事一议”、越秀区五羊社区居民“分层议事”协商模式,提升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能力。推进优势主导 “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社区提供多元服务供给模式。健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
三是完善以多元主体参与为主体的社区治理工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大配餐”为重点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平台,提升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社区为老服务水平。深化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平台建设,吸纳包括多元主体参与城乡社区协商议事活动。积极创建“慈善之城”,促进社会慈善资源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流浪乞讨救助、医疗救助等服务。创新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建设 “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社区法治平台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基层综治、矛盾化解等机制建设。
四是完善以专业化普惠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推动“社工+”战略,推动社会工作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完善街道(镇)社工站(家综)建设。强化“社工+义工”联动机制,将志愿(义工)服务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指标,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和“时间银行”等回馈机制,推动全民义工。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扶持培育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一站式、到户式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