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学堂第516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
发布时间:2018-06-26 09:38:21

主讲: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时间:201869日(周六)下午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2号报告厅

 

69日,宁夏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郭文斌做客羊城学堂,为公众分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提出了“中性教育”的概念。

说明: 1

▲宁夏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郭文斌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

讲座中,郭文斌先从文化说起。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在他看来,文化是一种把人带向高级生命认同的力量,一种把人从物质倾向带向精神倾向,又从精神倾向带回自然倾向的力量。真正的文化是核心价值系统:让不孝敬的人变得孝敬,不尊师的人变得尊师,不爱惜资源的人变得爱惜资源,不爱国的人变得爱国,不敬业的人变得敬业,不诚信的人变得诚信,不友善的人变得友善,低趣味的人变得高雅。一句话,让高耗能生命变成高能量生命。它应该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优秀的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绵延至今的,原因何在?郭文斌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中道文化。《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既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中国教育从古至今紧紧围绕着的核心所在。不左不右,不冷不热,高兴也要高兴的刚刚好,悲伤要悲伤的刚刚好,我们不反对欲望,但是欲望要刚刚好,不能过度。诚如中国的中医,讲究阴阳二气平衡。病了是什么原因?要么太冷,要么太热,要么太寒,要么高兴过度,要么悲伤过度。“中”就不极端,就能够保持生命力。

说明: 2

 

中国的“中性教育”

郭文斌通过对比世界典型的几大教育(古印度的寺院教育、西方的学院教育、中国的书院教育),认为中国古人的教育是“中性教育”,它注重“道、学、术、技”的全面建设,注重心性、道德、知识、技能的全面开发。它特别注重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认知方式训练和行为模式养成。它从开发智慧入手,从形成功夫落脚。在认知方式上,不同于西方的理性认知、印度的禅性认知。它特别强调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更注重通过突破生命维次认识生命原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一个观点:未来属于中国。为什么属于中国?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独特的,是适合未来的,因为中国教育既注重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更注重人的精神性超越,更注重人的能动性,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价值观都是围绕两个字:和谐,也就是“中”。

郭文斌认为,教育的第一使命应该是认识生命,让人们知道人有天性、秉性、习性。秉性纯恶,需要去掉;习性善恶参半,需要化掉;天性纯善,需要保持。教育的一切方法论,都应该为此服务。

古人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要教孩子先“安”,先“乐”,先“明明德”,如果不能扎下德行的根、喜悦的根、爱的根,学得越多,痛苦可能也越多,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也有可能就越多。

通过近些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总结,郭文斌指出,按照年龄的不同,学习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慧。他提出“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几种育人的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为台下的听众教育子女提供了方法,也为家长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说明: 3

 

阅读环境的重要性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郭文斌提出,阅读很重要,但阅读环境同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低能量的阅读环境中,光强调阅读量,反而适得其反。

郭文斌还提出了阅读的标准,那就是阅读历代经典著作,能够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能量。他指出,与其花时间读100本杂书,不如把一部专著读100遍,与其把一部专著读100遍,不如把一部经典读100遍,与其把一部经典读100遍,不如把经典里的某一段读1000遍。为什么呢?一段话当你读过一千遍、一万遍的时候,就会变成意识习惯。好比当“我爱你”念过一万遍的时候,它就会有能量了。因此,在选择给孩子阅读的书籍方面,家长应该慎之又慎。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礼记·乐记》)郭文斌说,让人们心中有孝、有敬、有惜、有谦、有中、有正、有和、有爱,让孝、敬、惜、谦、中、正、和、爱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和方法,是当下教育和文化的天职与使命。

 

 

 

嘉宾作品推荐:

说明: 4

《醒来:回归生命的根本喜悦》

内容介绍:本书是知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继文化散文畅销书《寻找安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经典中的依据为支撑,配合现代心理学,对生活质量与喜悦、幸福做了探讨,提出了“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等获得生命根本喜悦的途径,为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人真正从庸碌的生活中醒来,回到生命的根本状态。

出版社:中华书局    

责任者:郭文斌 著

索书号:I267/21553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文学图书区(非中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