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梁郁南(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梁淑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题图:大咖对话《戏曲小剧场的现状与未来——即兴互动演示》
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1期):大戏如梦——梁郁南粤剧作品分享讲座第六期《戏曲小剧场的现状与未来——即兴互动演示》,于2017年12月10日上午在广州图书馆人文馆互动区举行。到场嘉宾除了我们熟悉的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梁郁南老师外,还请来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梁淑卿女士一起展开对话、即兴演示,解读粤剧小剧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小剧场戏曲创作,不但具有主题的先锋性,更是戏曲形式如何与当下观众接通的一种新尝试。粤剧在这方面却缺乏更多的探索,这为当今粤剧创作者提出了课题,也提出了挑战。
本期话题探讨的焦点是,通过粤剧从都市剧场走进小剧场的“先锋”对话,探讨粤剧小剧场创作中,编剧、演员、观众之间紧密互动产生的化学效应与积极
意义。
何为小剧场演出?
关于戏曲小剧场的特点,梁郁南老师表示粤剧小剧场演出,探索性、先锋性与传统戏曲相比有不同之处。近年来,小剧场话剧在北京、上海十分盛行,在广州已有十三号剧院(小剧场话剧)演出。而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则以展示创作成果为主。粤剧小剧场课题,除了在原来的剧目基础上提升加工,通过小剧场形式,把先锋的创作理念,更快、更亲切地与观众见面,还会创作更多新剧目。小剧场最大的特点是“距离”,连演员的眉毛都看得一清二楚,最考验演员、剧本的功力;此外,离开了灯光布景辅助,对于戏曲演员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图1.梁郁南老师在讲解何为小剧场演出。
谈及粤剧小剧场创作的初衷,梁郁南老师说,他与梁淑卿老师结缘于1992年创排《金陵残梦》,直至2016年排演《户部黎公》时,因与梁淑卿老师再度愉快的合作,萌生了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冲动,梁郁南老师表示明年将重点推出小剧场粤剧演出。在他看来,小剧场演出除了需要考虑选择固定的剧场外,还更应突出人物的演绎,创造更多机会让观众近距离观看明星演员的演出。梁淑卿老师则表示:“对于演员来说无分大小,一个好的题材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挑战,为大家服务是一个演员的职责,我们的职责就是做更多有质量的好戏给大家看。”在粤剧界,梁淑卿老师塑造角色多变,有“千面花旦”的美誉。初出道时,香港记者曾给她起了个“芝麻新星”的称号,当时小小年纪的梁淑卿临时上阵,顶替其他演员演出,她演绎的王熙凤非常出彩,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关注,然而当时的记者找遍节目单也找不到关于她的简介,后来得知她才刚刚出道,且是全团年纪最小的演员。自此,梁淑卿老师便有了‘芝麻新星’的称号。”
图2.梁淑卿老师在谈小剧场演出的艺术性
粤剧小剧场创作的试金石《潘金莲》
2016年,梁郁南老师在排演《户部黎公》期间,与梁淑卿老师合作,就戏曲小剧场的想法一拍即合,两人将要合作的小剧场剧目——《潘金莲》成为了他俩在粤剧小剧场创作的试金石。
梁郁南以梁淑卿老师在《潘金莲》中的“搓饼”表演为例,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创作理念。在编剧手法上,梁郁南老师将采用新角度、新方式重写潘金莲。在表演角度,梁淑卿老师的三次“搓饼”,采用截然不同的、层次分明的表演手法演绎,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感。他希望通过小剧场创作,让梁淑卿充分发挥这个人物角色,使戏曲人物与现代理念、现代审美、道德相一致。他说,编剧有个创作理念——因人(演员)写戏。梁郁南老师是先看到梁淑卿老师在表演中的华彩,再根据演员特色去寻找题材、编写戏剧的。潘金莲这个人物是现成的,在戏曲创作中可以涵盖传统理解和现代解释。本次创作除了在技巧上充分发挥戏曲的优长外,还将把观众的思考带入创作中去。观众剧场体验多种,甚至可以把角色的决定权交给观众,共同参与创作,观众认为是怎样的,演员可以根据观众的意见做即兴演示。因此,可能每一晚的演出都不一样,给演员的挑战非常大。
小剧场演出有别于折子戏演出。小剧场演出有头有尾,是完整的一台戏。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折子戏,三次“搓饼”的戏应该各有不同,反映出潘金莲是个复杂的有骨气的女人。编剧将回归到“人性”的角度去写这个人物。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评判,未必看到潘金莲的委屈。而新写潘金莲,则要从细节可看到潘金莲的多重人格。她宁愿嫁三寸钉也不甘受凌辱,体现的是一种骨气。剧中,潘金莲三次“搓饼”,一是面对武大郎的“搓饼”,二是面对武松的“搓饼”,三是面对西门庆的“搓饼”,表演者可以通过技巧性的运用,给角色人物赋予灵魂,体现在每一次搓饼和每一个细节动作中。
即兴演示——小剧场演出的魅力之源
梁淑卿老师表示,在大剧场看演出,如果有时灯光太耀眼,或者演员表现得不够清晰,观众就有可能忽略很多细节。但是小剧场则不一样,观众会看得十分投入,只有小剧场才有这种条件。小剧场表演是真正欣赏演员的唱功和演功的场所,是全新的必要性的尝试。提到粤剧的振兴,梁淑卿老师表示希望能演绎更多新的角色。在创作方面,近年来粤剧界不断有大制作,一般2年才出一部大制作剧目,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满足观众需求的问题,因为有时大制作未必是观众最想看到的。观众最想看的是好戏、好剧本、好演员。现在对于戏曲小剧场的探索较少。梁淑卿老师希望观众看戏不仅仅是看热闹,还希望通过小剧场让年轻人走近粤剧,知道粤剧不仅仅有四功五法,更可以看到演员的深度。很多程式,是无法把人物深层的内在挖掘出来的,只有具深度的表演,才能鞭辟入里、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小剧场演出决不允许演员分神,需要全神贯注,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必须很到位。因此,小剧场的形式,更能体现出粤剧的韵味,以及领略到“角”的艺术。
作为编剧,梁郁南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希望粤剧从广场艺术——都市化剧场艺术——再走向小剧场(精英化)艺术,让知识分子更多接触粤剧。为粤剧开辟新的传播形式。
关于小剧场的艺术性探讨,梁淑卿老师提出,希望观众能从小剧场演出中,看到整个戏的味道,也就是戏曲的味道。梁郁南老师表示:“真正爱戏曲艺术的年青人,更喜欢戏曲本体的‘唱、念、做、打’,他们‘懂戏’,这点很触动我。下一步做小剧场艺术时还是用本体表现。小剧场需要很细致的表演技巧,但是其思想性如何与当下接通,这是很多编剧在思考的问题,也希望年轻观众给我们更多的意见。”
梁淑卿老师即兴演示《潘金莲》的三次“搓饼”,成为本次讲座的点睛之笔。第一次是面对武大郎的搓饼,第二次是面对武松的搓饼,第三次是面对西门庆的搓饼。这三次不同的 “搓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次表演均有明显的变化和层次性,从眼神、表情等细腻传神的表演,充分体现人物内心变化,烘托出人物命运的铺排,读者大开眼界。
图3.4.梁淑卿老师即兴表演潘金莲的三次“搓饼”
编剧、演员、观众之间的紧密互动
梁郁南老师进一步做出分析,在《潘金莲》小剧场演出中,所有观众都是街坊,都可以是潘金莲命运的见证者。同时向观众提出拷问:“我们做了什么?”现实中很多悲剧的发生,往往带着这样的拷问。当观众置身其中时,他们有可能是戏剧人物命运的推波助澜者,还可能作为社会舆论的缔造者,在小剧场演出中可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观众决定。戏剧人物活生生的存在于现代生活中,也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中,应如何防止悲剧发生,这也是对社会的拷问。观众可以通过剧情的发展,想想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时自己做了什么,应该怎样做。比如当潘金莲被欺负时,作为“街坊”的观众站出来说句话,潘金莲内心会不会更好受一点呢?包括对爱的理解。何为爱情?武松和潘金莲之间有没有爱情?这些拷问,将把戏剧人物代入现实社会中,引发人们深思。梁郁南老师希望小剧场戏曲能起到触动人的灵魂、启迪观众思考的作用。
梁淑卿老师表示,当进入人物状态时,不论对手水平高低,心中自有形象,不受他人影响。梁郁南老师认为她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很细腻,适合小剧场演出。有些演员有时过于投入,很认真,不够松弛,粤剧行话叫 “太过着迹”,小剧场演出一定要去掉“着迹”。应借鉴电视表演的方式。电视不允许太夸张,电视要求必须人物很细腻、到位。梁淑卿老师表示,在塑造人物时,她多方面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到自身的表演中去。平日除了看戏曲,她也广泛涉猎歌舞、话剧、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梁淑卿的“搓饼”表演与别人不一样的原因。她是在“搓饼”中融入了歌舞的表现手法到粤剧表演中,并根据现场条件和人物发挥。小剧场需要自然、也需要戏曲表演形式。因此,梁淑卿老师强调戏曲作品必须在排练场排出来,通过不断的试错、磨合的过程,才能最终完成,而这个试错的过程必须在排练场完成。
图5.活动现场
图6、7.读者与嘉宾积极互动
身为演者,梁淑卿老师说:“作为一个演员,排练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痛并快乐着。创作过程会痛苦,会因为创造角色而失眠,但创作的人物出来了以后,表演能为观众所接受,我就会很享受”
梁郁南老师最后表示,小剧场创作应如何进一步思考,期待有更多的小剧场作品,触发编剧、演员与观众的心灵交流。他认为,“一代演员一代观众”,通过创作和不断的舞台探索,让编剧、演员与观众一起成长。
嘉宾简介:
主讲嘉宾
梁郁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南国红豆》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并多次荣获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剧目一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鲁迅文艺奖、广东戏剧文学一等奖等奖项。粤剧代表作有(包括合作):《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土缘》、《花月影》、《碉楼》、《梦·红船》、《户部黎公》、《还金记》等,其中六部粤剧作品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剧本》;导演作品有《梦·红船》(合作)、《郑成功》、《菜鸟的狂想》、《户部黎公》等,出版《梁郁南戏剧作品选》、《梁郁南现代粤剧作品选》;并成功举办《梁郁南粤剧作品欣赏会》。
互动演示嘉宾
梁淑卿,国家一级演员,正印花旦。二十余年来先后在《李后主与小周后》、《多情孟丽君》、《刁蛮公主戆驸马》和现代戏《野金菊》等数十个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舞台形象。她扮相俏丽,嗓音甜美,唱腔圆润流畅,演技细腻传神,尤以肢体语言丰富、舞台造型百变而著称,在当今粤剧艺术舞台上风格鲜明,广受喜爱。在国家级、省和市级文艺赛事中屡获大奖。2001年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广州文艺精品奖,被评为广州市第七届十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