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梁郁南(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罗 丽(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二级编剧)
题图:梁郁南老师和罗丽老师畅谈《粤剧创作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兼谈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粤剧演出》
2017年11月25日,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19期《粤剧创作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兼谈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粤剧演出》在广州人文馆举行。本期讲座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梁郁南及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罗丽主讲,从粤剧编剧的人文历史角度出发,阐述粤剧创作从提纲戏到文学剧本的成长历程,以及专业编剧出现对粤剧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创作,是衡量一个剧种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标志。粤剧,从外江戏、官话到现在,历经数百年,海纳百川,善于吸收,一直伴随着创新。梆黄体、曲牌体以及歌谣体的共同运用,使粤剧既可演绎刚强火爆的武戏,也能演绎缠绵悱恻的文戏,这在全国诸多剧种中,特色显著,无出其右。讲座伊始,梁郁南老师讲述的“提纲戏”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了。
图1.梁郁南老师讲述粤剧创作的历史源流
追溯过去,梁郁南老师把粤剧一步步从外江戏、提纲戏,发展到剧本时代的历程娓娓道来。“外江戏”即唱外江话,演“江湖十八本”(“江湖十八本”是指早期的传统粤剧剧目,据说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流传),当时不唱“官话”(即桂林话),到了唱“官话”的时代已经属于早期真正的粤剧。提纲戏时期并不存在太多的剧本创作,只是给演员提供一个提纲,演员根据固定的排场和程式演唱,称为“提纲戏”。那时的“一度创作”,开戏师爷只把故事的大概意思告诉演员,比如“元帅或将军激战山谷,又或在山上遇见土匪,相互打起来,打完以后发生了什么事”等,至于唱什么怎么唱,由演员自己构思进行演出。那时的粤剧演员都很聪明,基本功扎实,掌握了很多程式,一说就明白,在台上发挥。
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南海十三郎(笔名,原名江誉镠,广东南海人,著名粤剧编剧)等人开始了文人粤剧创作,才形成真正意义的粤剧剧本。从那时起,很多教书先生进入粤剧创作,以南海十三郎为标志,以及同期稍晚出道的冯志芬、唐涤生等等。梁郁南老师告诉读者,如今我们所说的传统戏其实大多是这个阶段创作的剧作。更早期的作品只能看到提纲,看不到剧本更看不到舞台的呈现。一切变革的发生均与社会环境有关,时代发展敦促粤剧必须创新。当时已产生的电影,为整个粤剧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迫使粤剧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不仅是舞台样式的变革,还有文学内容的变革,因此当时的粤剧非常具有创新精神。这种变革首先从白驹荣等老一代粤剧红伶开始,接着是南海十三郎、冯志芬和唐涤生等的文学创新。以冯志芬为例,本来他是只会写诗词歌赋的教书先生,并不懂粤剧写作。在偶然结识薛觉先后,冯志芬才投身到粤剧创作中去。说到这里,梁郁南老师谈到了重点,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创造英雄?其实二者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当薛觉先认为提纲戏已经不能适应粤剧发展,粤剧必须走向变革的时候,他认识了冯志芬,便邀请冯志芬加盟他的剧团,成为剧团的编剧。冯志芬说:“我只会写长短句,宋词(诗词),格律诗词。”薛觉先的回答甚是经典:“你点写,我点唱(你怎样写,我怎样唱)”。在粤剧创作中,演员与剧作家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产生新的东西。梁郁南老师再次表明,编剧与演员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相生相息。梁郁南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假设,让读者更加理解粤剧编剧出现对粤剧变革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当时的冯志芬很懂粤剧,则可能会创作出一些很“粤剧”(极为传统的、类似“江湖十八本”等提纲戏)的剧本给薛觉先先生,薛觉先先生就会按照很“粤剧”的剧本去演绎,最终只会出现一种很固定的粤剧表演成品,而薛觉先看中的正是冯志芬不懂粤剧,又具有创作的文学天赋和才华。于是二者的碰撞产生了粤剧的一次伟大变革——粤剧剧本文学的变革。比如从只有一种句式的“煲‘二黄’粥”(指一直唱“二黄”板式)到后来长句二黄、长句二流、长句滚花,以及反线二黄,反线中板、乙反中板等等,正是这种长短句创作衍生出来的唱腔。如大家熟悉的《胡不归》经典唱段“情惆怅、意凄凉……”,当时这种句式并非传统格式,而是创新的长短句,即“三三七”(句格)及活动句的新句式。创作该曲的时候是先由冯志芬先生创作唱词,然后薛觉先根据粤剧的特色再创作为“长短句”的新唱腔,长句二流、长句二黄等正是这样一种创新意识下的成果。这好比粤剧经过漫长的积累后找到了一个爆发点。正是因为有大师级的人才(编剧、演员)碰撞在一起,才能产生伟大的变革,如白驹荣先生掀起的粤剧“白话”改革、以及“薛马”时期(指薛觉先、马师曾,两者均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师,“薛派”、“马派”艺术创始人)在音乐板式上的创新。
追溯传统,粤剧一直富于创新精神。冯志芬不懂粤剧,薛觉先让他怎样写,他就怎样写。他们的合作,也反映出早期粤剧演员和剧作者之间的关系。冯志芬先写词,薛觉先根据粤剧句格,创作出各种长短句板腔,造就了粤剧历史上一次又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使粤剧在唱腔板式上更丰富。又如马师曾先生有名的连序中板“余侠魂诉情”唱段,及小曲在粤剧的运用等,都印证了20世纪20、30年代读书人走进粤剧创作,才有了粤剧的巨大变革。1933年,粤剧大师马师曾先生发表文章《我带着一腔变革粤剧的热诚回来》。文中,马师曾先生认为粤剧不应仅仅呈现戏曲程式,也不应仅仅以表演动作为欣赏目的,仅仅如此不足以让粤剧作为艺术站立起来。马师曾先生认为,必须为剧本赋予文学的灵魂才能让粤剧有质的提升。正是从马师曾先生等这一代人开始铸造了粤剧的文学灵魂。自此,粤剧创作更强调文学的作用,也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既有文学性、戏剧性,又富于艺术欣赏性的粤剧艺术。
图2.罗丽老师分享粤剧创作的发展变迁
梁郁南老师还介绍了何为“排场”、“爆肚”等粤剧专有名词。其中临时的“爆肚”,是舞台上演员随机应变、调节气氛的即兴创作,所以每次演出差别都会很大,非常有趣。
此外,罗丽老师谈到,粤剧真正的历史,从“梆黄”(梆子、二黄)合流开始,从“梆黄”合流至今200年左右。相继从“江湖十八本”(经典常规传统演出剧本)、外江班到本地班,吸收外剧种的艺术特色,直至“梆黄合流”形成,才是粤剧的开始。
关于粤曲填词,梁郁南老师也做了精彩的介绍。他表示,粤剧编剧非常难得,填词也非常难。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粤剧从“煲二黄粥”到填唱牌子小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罗品超(粤剧表演艺术家)在罗成写书等戏中有7、8个活动句,就是说在原来的八字句中间加了很多句子。唱“乱”了很多句格,却因此丰富了粤剧的唱腔。现在创作的粤剧唱腔大多为“梆黄”加小曲(包括新曲),和传统的牌子融合而成。
新曲(又叫“生圣人”)是因应剧情的需要,由具备创新曲牌能力的编剧或撰曲人创作。陈冠卿先生(著名编剧家、撰曲家)在粤剧中创作了很多新曲。他的新曲是在传统曲韵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粤味”,保留了下来,并为后人所用。梁老师说,好的新曲可以成为传统曲目。
小曲(包括广东音乐)的运用,见证着粤剧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唐涤生为代表的粤剧编剧所创作的粤剧加进了许多大段的小曲,丰富了唱腔的音乐性。但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从粤剧研究角度分析,现在盛行一生一旦,其他的行当少了,与大段生旦对唱有关。梁老师表示,现在才有朦胧的觉悟,当下许多粤剧编剧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习惯,加大唱腔唱段的创作,在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同时,又失去了另一部分观众。因此,关于粤剧的唱和演,应该反思和总结这几十年走过的路,再考虑如何进行更好的创作。
图3.活动现场
罗丽补充,粤剧如过多抒情,就缺乏戏剧张力,比如《三岔口》使粤剧重焕舞台生命力,编剧能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才是能力配得上野心。她同时强调,在创作逻辑上,思想意识的提升来源于整齐的逻辑。
梁郁南老师表示,当代剧目中能打动观众的戏不少,应给予新剧作宽广的平台,“大浪淘沙”才能出精品。当然,新编戏也需要反省,如何做到打动观众。陈冠卿、杨子静、何健青、陈自强等编剧家在解放后创作的剧作,从文学性到戏剧性均做得非常出色,要借鉴和学习。《梦断香销四十年》作者为著名粤剧编剧家、撰曲家陈冠卿先生,他是音乐(乐队)出身,创作的粤剧作品音乐非常丰富。何建青、与靓少佳等造就了一大批展示排场的武戏作品。冯志芬和薛觉先,好剧作者与好演员相辅相成,便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的出现。
可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剧作家对粤剧的贡献非常大。因此梁老师强调,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粤剧剧目有数千部,但至今仍在传唱的不过几十部。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粤剧剧目的创作,让更多的粤剧作品能保留下来。
本期活动中,还相继介绍了几位年轻编剧的作品,包括曾志灼的《三生》、杨晓丹的《歇马秀才》、余楚杏的《鹅潭映月》、吴海榕的《胡贵妃》等等。
罗丽认为,对粤语的掌握程度不是影响粤剧研究的绝对障碍,主要还是看研究者对粤剧这份事业的奉献心和敬畏心。现今有不少青年编剧投身粤剧创作,使粤剧创作更关注当下。在本次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中,现代戏和以地方名人为主题的系列舞台剧都比较多。梁郁南老师谈到,在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上,32台剧目中粤剧占了10台,这反映出粤剧在广东戏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振兴粤剧对振兴广东戏剧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如何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对于粤剧编剧也是莫大的考验,编剧应多多走进剧场,与观众深入交流,获得意见和灵感。
图4.现场观众积极互动
在随后举行的互动环节中,梁郁南老师和罗丽老师与现场读者、青年观众一起,就本次广东省艺术节的部分剧目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剧目主题、剧情编排、情节设置和舞台表现等多个角度各抒己见,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粤剧粤曲大家谈”从广府人文历史的讲述中走来,相继为读者献上粤剧历史、当代剧作、演出概貌以及展示相关学术成果的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各式讲座和主题报告会等,深受读者欢迎,初步形成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紧贴粤剧发展主题,并兼具舞台观赏价值的地方文化品牌活动。希望更多读者参与到广州图书馆主办的地方文化活动中来,更多广州人文馆地方文化活动敬请关注广州图书馆微信服务号、广州图书馆官网、广州人文馆微信公众号等,期待您的参与!
嘉宾简介
主讲嘉宾
梁郁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南国红豆》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并多次荣获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剧目一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鲁迅文艺奖、广东戏剧文学一等奖等奖项。粤剧代表作有(包括合作):《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土缘》、《花月影》、《碉楼》、《梦·红船》、《户部黎公》、《还金记》等,其中六部粤剧作品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剧本》;导演作品有《梦·红船》(合作)、《郑成功》、《菜鸟的狂想》、《户部黎公》等,出版《梁郁南戏剧作品选》、《梁郁南现代粤剧作品选》;并成功举办《梁郁南粤剧作品欣赏会》。
互动嘉宾
罗 丽,80后,生于广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二级编剧,《南国红豆》双月刊执行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委会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十多年来从事粤剧研究与戏剧评论,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粤剧电影史》《延展与凝视:粤剧电影发展史述评》《剧场之内 舞台之下》《故纸寻芳 银幕觅踪》《粤人善歌》《并不遥远的两相遥望——东方戏剧思辨录》。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田汉戏剧奖论文奖、广东省戏剧评论评奖、广州文艺奖文艺理论奖等。先后入选第三、四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梯队,广东省2015年度青年文化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