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下午,粤剧粤曲大家谈”讲座(总第18期)在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静教授做了题为《俗气与俗趣——谐趣曲的编撰与探索》的专题演讲。
谐趣曲是近代粤曲发展演变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撰作,其题材内容的选择及音乐唱腔的设计都呈现出地方文艺面对近代社会文化变迁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与适度调整,从中可窥粤曲艺术精神与审美品格之一斑。
图1.李静老师在讲课
李静老师通过大量曲本的研读及民国报刊文献的爬梳整理,结合学界和曲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近代粤曲在新、旧两个阶段性的发展中呈现出班本粤曲、歌坛粤曲和唱片粤曲等三种形态。班本粤曲以戏本选段的改编与演唱为主,多继承戏本的婚恋爱情和英雄征战题材,音乐板式也依从戏本,属旧式粤曲。歌坛粤曲和唱片粤曲随近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出现歌坛粤曲反映出广府茶楼消费文化的特点,唱片粤曲则是新媒体时代的娱乐需求使然。此二者在题材内容、音乐板式上都出现与旧式粤曲不同的改变。文人曲、谐趣曲、时事曲等多种题材的出现,多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等等新变都使得粤曲的撰作与演唱有别于旧式粤曲,可谓新派粤曲的代表形态。谐趣曲十分典型地体现出新派粤曲的特点。
图2.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曲艺界一般把诙谐滑稽之粤曲称之为谐曲,李老师在研究中称之为“谐趣曲”是为了凸现此类曲作机趣、风趣、幽默的审美趣味。李老师从曲作内涵、音乐唱腔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解析了谐趣曲幽默多讽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谐趣曲的诙谐并非简单逗乐,而是富含深刻的讽喻精神。
图3、4.戏曲研究学者在现场发言
谐趣曲在题材上既反映普罗大众的艰辛日常,也敏锐地意识到女性独立、中西文化碰撞等诸多问题。《撑抬脚》《口花花》《啼笑姻缘》《唔自量》等流传二三十年代受到广大听众喜爱的曲作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新旧文化交替、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粤洋杂处的近代华南城市特有的风情与景观。这些充满世俗情怀的曲作或借助广府方言特有的俗语和俚语,或运用广府说唱的明快节奏,或采取抑扬转化的手法,通过一人多腔、多人多腔等创造性的唱腔设计,发挥了伶人声线和唱腔的特点,为听众带来了极大的听觉审美愉悦。
图5.读者被讲座内容深深吸引
但是,其时广受民众欢迎的谐趣曲却遭到一些正统文人的批评,认为其低俗浅薄,没有文艺价值。针对这个情况,李老师又通过报刊上不同批评的分析并结合香港五六十年代一度兴起的滑稽调笑的粤语流行曲现象,指出,谐趣曲价值的讨论应该注意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背景,艺术创作也应从多个层面关照和关怀大众的精神满足与娱乐需求,这样方能兼容并包、雅俗共赏。谐趣曲中丰润的世俗情怀和戏谑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体现出撰曲家对民间文艺世俗特质的尊重与追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与端庄严肃的士大夫创作殊途同归的文艺理想。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谐趣曲反映的大众文化心理、粤曲的传播与传承、戏曲曲艺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李老师进一步明确,谐趣曲的俗气与俗趣,体现出近代粤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关于近代粤曲的相关研究,读者可参阅李老师专著《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本期嘉宾简介
李 静,女,文学博士。生于贵州,长在高原,问学长江之滨、珠水侧畔。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喜爱民间文艺的坦荡真诚与温润深情,迷恋传统戏曲曲艺的质朴情感与炽烈生命。近年主要从事明清戏曲与民俗文化研究、岭南戏曲曲艺的近代转型研究及相关戏剧戏曲评论。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多个,出版专著《明清堂会演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及戏剧戏曲评论多篇。
延伸阅读推荐
责任者:李静(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J825/330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 广州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二区
本期正文由广州青年剧评团詹倩倩供稿
本期讲座图片、延伸阅读推荐由广州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