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下午,广州人文馆在中堂交流区举办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43讲,刘斯翰老师继续开讲秦观词,赏析《望海潮(梅英疏淡)》《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两首词。
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43讲开讲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刘斯翰老师分析秦观词的创作背景
词作点评:
此词一本有题“洛阳怀古”,结合词中地名观之,当是词家第二次游洛阳时所作。内容则写旧地重游的感触,据我推测,此时秦观仍未进入仕途,仍在游宦生活中。一些注家考订以为是元祐年间在汴京所作,并据以解释词中隐喻了种种意思,则未免有捕风捉影之嫌。
先来看词的上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写的是洛阳的早春风光。值得指出的是“暗换年华”四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季节更替,却隐含着词家对重游洛阳的强烈感触:华年不再。第一次来游此地,自己是那么青春焕发,无忧无虑,而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相同之处,是依旧一事无成!所以这四个字其实是全篇的纲领,以下的回忆和感叹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
紧接着就是对往事的回忆:
“金谷俊游”,金谷园,在今洛阳老城东北金谷洞,是西晋官僚兼富豪石崇的别墅。石崇曾任荆州刺史、鹰扬将军等职,在任上劫掠行经的商队,因而致富。金谷园就是他收藏抢劫得到的财物之处,据记载,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茶叶、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
金谷园还有个流传千古的美女——绿珠,她是岭南人(今广西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还存有绿珠井),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吹箫作诗,尤其以唱《懊恼曲》跳《昭君舞》著名。石崇十分宠爱她,为她在金谷园修建崇楼,让她可以远望南方。最后,石崇的政敌赵王司马伦手下孙秀向他索取绿珠,被石崇拒绝,于是诬陷他谋反,派人到金谷园捉拿他,绿珠跳楼自杀,石崇也逃不过一死。
当被捕时石崇说:"我不过是流放到交趾、广州罢了。"直到被装在囚车上拉到东市,这才叹息道:"这些奴才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何不早用它多做点善事?"石崇无法回答。尽管如此,金谷园加美女绿珠一直名声不绝,成为一处旅游名胜。杜牧曾有诗《金谷园》题咏之: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再说“铜驼巷”,陆机《洛阳记》载云:“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有句:“铜驼路上柳条青,金谷园中花几色。”由是可知铜驼巷本是洛阳城中烟花之地。
了解这些故实,就不难联想,词家回忆第一次来游洛阳,正是青春年少,而且风流快活。看他和朋友们: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这段白描之美,借古代评家一句妙语,说:“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它可以分成两段,“新晴”二句为一段,记录了词家与朋友们在伊水(或洛水)河边上散步,刚下过雨,天气放晴,他们漫步在河滩上,也许是在谈论什么。偶尔有美人香车经过,把大家的注意吸引过去,他们于是跟随着,试探着,直到被护卫的仆从轰走,才哈哈大笑着离开。我认为“误随车”,随车是实,误只是遮掩,不让事实过于暴露而已,因为那样的放荡行径,直写出来是有违礼教,不雅的。
“絮翻蝶舞”以下是一段,这是宋词中描绘春色的名句。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说:“思路幽绝。其妙令人不能思议。”(《白雨斋词话》)我则认为,这种一气而下,妙思如泉的手法,正是继承了柳永,而青出于蓝。“絮翻蝶舞”是所见,“芳思交加”是所感。“柳下桃蹊”皆是春色,而春色又被分向万户千家。最妙在以一个“乱”字,提纲挈领,以“乱”统乱,将全段春色使人眼花缭乱的情境一下点醒,此即王国维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之谓。前面二句叙事之简括,加上后面四句描绘之缤纷,共同营造出了词家对第一次来游的美好回忆。
有人指出:“春光满楮,与梅无涉。”(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意思是说词开头刚说了“梅英疏淡。冰澌融泄”的早春,后面却写“絮翻蝶舞”,乃是晚春风景,两者未免断了连接。我认为这个质疑是未看明白,同是写春色,前后的时间却不相同。“长记”二字,已经分出了眼下与回忆。一个“正”字,传递出词家陷入回忆时的无限深情。它与之前的“长记”,又共同指示了这段春色乃属于既往之物,并非是眼前。
再看下片。开头承接上片,时间上仍是说的以前。词家继续沉浸在回忆之中,只是从河畔的春游,转为西园的宴集。“西园”,东汉时原指上林苑(张衡《东京赋》:“大阅西园”李善注:“西园,上林苑也。”)宋代洛阳则有董氏西园(李麃《洛阳名园记》)是当时一处宴集场所。
词家记忆中是夜晚在西园喝酒欢聚:鸣笳,一种西北少数民族的管乐器,称为“胡笳”,自唐代被用作宴乐的助兴,唐太宗《帝京篇》中就有“鸣笳临乐馆”的描写。“华灯碍月”,写园里灯火通明,连月亮在这里也被挤到了一边去。“飞盖妨花”写参加宴集的人们乘坐车子而来,簇拥着的车盖把园中的花树都遮蔽了。两句概括描写,加上胡笳的嘹亮,烘托出雅集的热闹。这是另一种美好的回忆。
以下,才转回到眼前来:“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当词家这次重游,发现西园仍旧笙歌盈耳,酒气熏人,人来人往。可是,当日的朋友早已各散东西,而自己除了孑然一身,仍是布衣身份之外,年事渐长,不复前时的意气风发了!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追忆之余,徒然落得一声叹息:“是事堪嗟”。(按,“是事”略同于“事事”)这一句叹息,既是与上片开头“暗换年华”相呼应,又是对此次重游的总结,并借此收束上文。
最后,“烟暝酒旗斜”——把时光转向黄昏,“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是加一笔作勾勒,兼借栖鸦引伸出“倦客思归”的情怀:暮烟四起,酒旗也无精打采垂挂着,不时有乌鸦叫噪,寻找它的栖宿之所……这一切都烘托出词人低沉的情绪。“无奈”二句,可作如是看:春天刚刚开始,多少美好的时光正次第展开,而我却想要离去了,这显然有点矛盾、不正常。所以说“无奈”。我想回家去隐居,这种思想,词家一直都有。
上节课在介绍秦观其人时,曾经提到,就在刚踏入仕途不久,词家由于向慕马少游的为人,改名秦少游。马少游是士人不求仕进知足求安的典型。从这词可以知道,在多次科举失败的打击下,词家产生了消极退隐的念头。而由于秦观的人生态度里包含着积极进取与消极退隐的两面。正是这一点支配了词家悲剧的一生。
词友认真听讲
忠实粉丝朗诵秦观词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词作点评:
这也是因重经旧地,不见其人的感怀之作。李清照评说秦观词,曾经说:“秦(观)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终乏富贵态。”她挑剔秦观词缺乏书卷气,也即是未算得“雅”(礼教),这是就秦观风格取向有近柳的一面而言,自有她的道理。
但正是秦词的这一特点,更多的词评家认为他得词雅的要妙,由此可见,李清照其实在用诗雅的标准来做批评,所以偏颇了。由此又可见,到宋代,强调雅的结果,是让诗穿上了“大礼服”,越发脱离生活真实,也就是不接地气,这正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地方。而宋词,由于公认属于“艳科”,而且作为流行歌曲,再“雅”也不致象诗,这就是秦观既运用比兴,稍加收敛含蓄,骨子里仍然继承柳词之接地气、不避流俗,因而获得士大夫阶层的赞赏。
现在来看看这首词,从此词来看,秦观少日曾经有过一个相好的女子,而且关系亲密,非同一般。后来这女子夭逝。多年以后,当词家重游旧地,追悼他为之钟情过的女子,写下了这首词。
我这样推测,一是因为词中没有提及两人分手的情节,二是词家的情怀极为伤感凄怨。
且看上片:
西城,也即是城西。指秦观故乡高邮城,今为高邮市属江苏省。高邮因秦时设邮亭而得名,后来又处在京杭大运河边,是一处水运交通重镇。今市内有名胜叫“盂城驿”,据记载,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其得名即由于秦观曾作诗句“吾乡如覆盂”。(按,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年间位于城南馆驿巷内,京杭运河上的一处水马兼备的重要驿站。原规模宏壮,现存有厅堂、库房、廊房、马神祠,前鼓楼等古建筑,虽历经沧桑,但古风犹存,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遗珍”。)
“杨柳弄春柔”,是眼前景,由此可知词家在家乡城西,时令是春天,京杭大运河夹岸栽种杨柳,而杨柳又是人们分别时赠行之物,词家应该是重返故乡,想起自己多年离乡别井之苦,所以有“动离忧,泪难收”的感慨。而重点则在接下来两句: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他们的相识,正是在这停舟登岸之处(高邮地处大运河东岸,入城就在西边城门),那位女子,既然曾经为词家系缆,想来是船家姑娘,健康,勤快,活泼。这对于从外地远道回乡的少年词人,真可谓一见钟情!船刚刚靠岸,她就出现了,一定也长得俏丽可人,她却并未留意船上走下来的书生,只顾忙着熟练地操作,但这样一幅美好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了词家的眼中心上。
如今,当他又一次踏足此地,却永远见不到那个可爱的身影了。“人不见,水空流。”而“碧野朱桥当日事”,一句话交代了两人相识并且约会,一同春游等等往事。注意秦观习惯使用“空”字,这既是他本有佛法修养,又是他人生观深处悲剧之源。
再看下片。本来,上片从眼前开始,转入回忆,然后又回到眼前,可以说自成一个故事,甚至已经写完结束了。但秦观还有话说: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先点破上片说的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旧事,并且交代而今已经“韶华”不再,“少年”长大。许多年过去了,但是,回忆旧时,那种恨恨不已的心情,还象当初一样,它使我如此揪心,这感情什么时候才会消失啊?词家并非想忘掉这段情感,而是以自问作感叹,更深一层去勾勒,这种手法,我们曾经介绍过。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回到写景,具体交代了词家身处所在,他于是步上西城的城楼,向远处眺望――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抒情句子,令人很容易联想起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无疑是从后者化生的。不同的是,后主抒的是亡国之君的愁,而秦观抒的是失去恋人的愁。后主面对的是东流的汴水,秦观面对的是南流的大运河。秦观借用后主,表达他情感的深痛巨创,在他看来,是觉得非如此不能写出心中的痛;而从读者去看,则感受到了秦观性格里放任不羁、哀乐过人的一面。因为只有他的性格,才能把这首词写得如此动人。
最后,把我当日读选秦观词写下的点评,用来作一个归纳:
此写少日情人。当是相恋甚深者,故一旦提起,如是伤感也。上片起于别离旧地,触景伤情,然后转写当日事,再回到眼前。下片起抒感,点出是少年时事,“几时休”三字,难堪极矣。于是登楼望江,视野转阔,复以江流作喻,且将上片“归舟”、“朱桥”、“流水”一并带起,复加唱叹。此词写法独到,是少游本色佳制。
课后互动
词友向刘斯翰老师请教词作创作技巧
本期讲座吸引了60多位读者参加,词友们意犹未尽,与刘斯翰老师继续交流。许多读者纷纷预约报名下一讲,讲座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肯定与好评。
讲座结束后,词友预约报名下一期讲座
[下期预告]
第四十四讲:秦观词选讲(三)
满庭芳(晓色云开)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时间:2017年11月12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更多活动信息敬请关注广州人文馆新浪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