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年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稼轩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被前人评为“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2022年7月9日,广图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讲座”迎来第47讲。主讲嘉宾刘斯翰老师带领读者赏析辛弃疾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汉宫春•立春日》《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通过分析词作中章法、句法、字法的匠心独运,感受词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嘉宾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错过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皀口溪,由此入赣江。皀口,即造口。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县西南。西北望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
这是稼轩词的名篇,以爱国主义主题被选入中学的课文,谓之脍炙人口一点也不过分。但是,它其实又是一篇颇难索解的作品。说它是爱国主义诗篇,笼统而言也没错,如果要逐字逐句作出解释,注家们往往就语焉不详了。
我看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词的小题说 “书江西造口壁”,为何大半篇写的却是在郁孤台的所见所想?
第二,稼轩在江西建功扬名,获得朝廷嘉奖,自南归以来,事业刚刚开始,何以却写出如此情绪低落的作品?
对于第一个问题,前人也发现了,并试图予以解释。南宋人罗大昌说:“南渡之初,虏人追隆裕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返。幼安自此起兴。”(《鹤林玉露》)意思说词写于造口,是因为当年隆裕太后南逃,金兵一直追赶到造口,稼轩视察至此,有感而发。但是,词中却没有一个字涉及这段历史。
第二个问题没有人回答。
孟子说解诗要“知人论世”。让我们从疏理稼轩调任江西这事的始末入手。
据记载:
淳熙二年(1175)六月,因右丞相叶衡举荐,稼轩从仓部郎官出任江西提点刑狱,主持围剿由湖南流窜入江西的茶商军,九月完胜,得到朝廷嘉奖。次年秋冬,调任京西转运判官。计在江西一年多。友人赠诗云:“一朝出明郎,绣衣对高牙,持斧自天下,荒山定矛叉”。“氛雾果尽廓,十州再桑麻。恩令撰中秘,天笔有褒嘉”。“公今有才气,功名安可涯。”(《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据邓氏编年,稼轩这一时期只有两篇作品,另一篇为《满江红(贛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是一篇接风的应酬之作,对我们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由此亦可见当时政务繁忙一斑。在这一年多里,只有淳熙三年一个春天,词中有“山深闻鹧鸪”的描写,点明是暮春,所以只能作于淳熙三年三月间,查这时正好发生了一件关系稼轩的大事:叶衡罢相贬官。
事情经过如下:
隆兴和议达成后,宋金双方还有后续未尽事宜,其中归还汴京一带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即所谓“求河南”,就长期未能达成协议。淳熙二年春,孝宗向叶衡征求赴金的使臣人选,叶推荐汤朝美有口辩,宜可使。汤知道是叶衡的主意,恨衡排挤自己,后征得衡尝对客有讪上之语,于是向孝宗告发,孝宗大怒,即日罢去叶衡相位,时在九月。淳熙三年,三月,叶衡被言官弹劾"沉湎于酒,有背于公",被贬为安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
叶衡是宋孝宗倚重的主战派大臣。龙兴和议之后孝宗心里还是一直不忘收复失土,他起用叶衡为右丞相,并不时召见、商议有关北伐的军机大事。 叶衡又对稼轩有知遇之恩。两人相识于建康,意气相投,稼轩曾有多首词呈赠,叶衡对稼轩十分赏识,稼轩入朝任职,以及到江西主持平茶商军之乱,都是他向皇帝举荐的。
对于这位亦师亦友的主战大臣的离任,稼轩哪能无所反应?无所表示?而这首词最后两句,正可反映他的心声。
综合上述的分析,现在我们稍加想象,追溯当时的情景:
叶衡被罢相遣官郴州安置的消息传来,稼轩正在巡视途中。他知道叶衡由临安出发,一定要取道长江入鄱阳湖,再经造口入贛江,经过贛州,上韶关转往郴州。他于是便道赴往造口相见。到了造口,才知道叶衡一行已经进入贛江,直上赣州而去了。在暮色苍茫之中,稼轩延伫良久,徘徊顾望,写下这首菩萨蛮,并且书于造口渡头驿站的墙壁之上……
有了以上的推测,现在,让我们重读这首传世名作。词的上片,是稼轩想象中叶衡在贛州登临郁孤台的情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又名望阙台。据《贛州府志》记载:
唐李勉为刺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予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台岂令名乎!”因易为“望阙”。
此台因此也成为出任江西的行人寄寓对朝廷的念想之所。词中说:“自古以来,被外放到江西做官的人,他们路过郁孤台,登台遥望京城,不免都流下怀念朝廷的忠耿之泪,看呀,台下这清深的江水,就混和着那伤心的泪水呢!”行人,一般用指远行的人,这里专指来到或者路过江西的做官士人。叶衡便是其中之一。长安,这里借指京城。对于江西而言,长安地在西北。本来,南宋京城临安(即杭州)地在江西东北,与“西北长安”并不一致。
稼轩之所以这样写,表面上指叶衡怀恋朝廷,更有底下一层意思:由于这次罢相贬官,与“求河南”,亦即“西北长安”有直接关系。其实稼轩是别有深意的。虽然同是登台“望阙”,叶氏与李勉大不相同,由此突显叶衡时刻不忘匡复的志节,也是与稼轩共同的理想。
说江水含泪,也是有出处的。南唐著名词家冯延巳有《三台令》云:“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至于上片结尾的“可怜无数山“则未见出处,应该就是写实的,当然,也比喻收复失土障碍重重。
下片回到造口这边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中以“青山”一线飞渡,把郁孤台与造口两个地点连接了起来。稼轩隔空鼓励叶氏,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说:这种种障碍,都阻挡不住我们收复中原的大计,就象这无数的崇山峻岭阻挡不住江水向东奔流一样。造口是贛江流入鄱阳湖的水口,它将由鄱阳湖进入长江,然后流入大海。如果说在郁孤台看赣江,是由南向北流,流入崇山峻岭之间的话,从造口看赣江,就有着青山遮不住的感觉,和滚滚向东,流入海的想象了。
词的结尾,抒发了稼轩对叶衡的深切怀念: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我站在这造口渡头,对着苍茫暮色,怀念叶相,我的好朋友。正在这时,从重山深处,传过来一阵鹧鸪的啼叫……
“愁余”,又写作“愁予”,出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原是描写湘君怀念湘夫人的。后来成为好朋友之间的想念之词。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把它转化为“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即用以描写对志同道合的、同被贬谪的朋友们的怀念。稼轩这里也采用同样的意思。鹧鸪的啼声,颇似“行不得也么哥”,自来作为劝人不要轻易出门的比喻,又常常比作感伤离别的悲鸣。稼轩在《贺新郎•别嘉祐十二弟》开头有句曰:“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咽。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正是同一个意思。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旙。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春旙,一种插在发髻上的小旗,称为“幡胜”,用以迎春。西园,泛指京城中官员雅集的场所。黄柑酒,用黄柑酿制,立春日用以互致祝贺。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后以比喻解决难题。
赏析:
这首在立春那天作的词,邓广铭先生系于“作年莫考”一类。我据词中的情调判断,认为是稼轩闲居时之所作。从词中开始有年华消逝的危机感(稼轩属于少白头一类,从29岁起便有头白的记述),又流露出对故乡消息既盼望又无奈的心情。我进一步判断它是稼轩第一次闲放居带湖时所作。这一年稼轩43岁,正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因为实行荒政(一种应对灾荒的临时措施),受到朝廷嘉奖。却在升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的时刻,遭到言官的弹劾,说他在之前的湖南任上:“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而旋遭免职,由是结束了他青壮年时期的仕宦生涯,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这一年年底,稼轩回到新近落成的带湖宅第。次年立春日,词人写下了这首《汉宫春》。
如果用我以上的系年看法,来解释这首《汉宫春》,则有了以下的观赏。上片,可分为四段,各有不同的意思: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旙。
这是第一段.首句开门见山:“春已归来”,这是立春的换个说法(也不妨说其中暗喻自己的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旙”二句,是对立春日作进一步补充。据记载:
立春之日,悉翦綵为鷰戴之,帖“宜春”二字。(《荆楚岁时记》)
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裁为小旙,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岁时风土记》)
春旙,又称人胜、旙胜,由妇女制作,用彩色纸或绸剪成燕子形状,戴在头上。唐宋时此风俗尤为盛行。温庭筠词就有“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簮头上风”的形象描写。由此可见彩胜乃是立春日的“吉祥物”。词人用这吉祥物,把立春日生动地烘染出来。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这是第二段.开头还是风和日丽,妇女们头戴着彩胜,在微风中袅袅婷婷地,有说有笑,一派迎春喜气。可是,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天地间顿时暗淡起来:“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这是什么缘故呢?稼轩的同乡李清照曾经写过:“重阳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的心情与大自然的变化,交相映衬。稼轩此处十分类似。其实,他正是运用同一手法,来隐喻那段”莫明其妙“的变故。先前又是表彰又是升官,转眼间就变成了弹劾落职!”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这是第三段。词人不禁摇头叹息。想道:我这只旧日还栖身在西园的燕子,现今惟有做梦能够回到那地方了。西园,是汴京一处官员们的雅集之所。选用燕子这物象,一来与吉祥物有关,二来隐喻自己北人南来的特殊身份,第三,也借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比喻自己被免职的遭遇。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这是第四段。说的是,由于自己是前年底才回到带湖新居,所谓行色匆匆,一切都还来不及打理。以致立春到了,连迎春应节的物品都没有准备好。苏东坡曾作《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其中有句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稼轩这里是顺手牵羊,写成“黄柑荐酒”、“青韭堆盘”。既拍合立春节日,又借以概括了节日的品物。更传,更不用说传送给亲戚朋友的礼节了。,
上片记述了词人立春日的狼狈,言下不无自嘲自讽之意。虽然不忘发发牢骚,更多则是体现了稼轩性格的豁达和幽默。下片,他的幽默得到进一步发挥: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这一段对东风的戏谑,把春天给人带来的欢乐更加夸大了。在词人笔下,东风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忙个不停,把春天打扮成五彩缤纷,闲下来时,还不忘给我改变一下容貌——使我见老。词人本嘲笑春风,到后来又变成自嘲。真个有趣。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接下来这几句一变,从幽默变成愁肠满腹。这是重新回到上片的“无端风雨”之疑惑,既往20年的仕宦征途忽然中止,稼轩对此显然没有思想准备,疑惑与愁绪时时困扰着他,令他不安、心烦。他茫然地发问道:“有谁能够帮我解开这个迷团吗?”
结尾,词人直截了当抒发了免官后的失望,再不加掩饰: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在春天里,他怕见到什么?一个怕见花开花落。一个怕见从塞北南归的大雁。然而,即使在毫不掩饰自己伤心失望的时候,稼轩仍然说得委婉——花开花落,比喻官场的荣升和罢免;塞雁,比喻故乡的音讯。
归结起来,对于稼轩而言,在官意味着“主战”的参与,故乡意味着收复失土的责任。他感到,罢归令他有如离开前线的战士,不甘、痛苦、迷惘。这便是他伤心痛苦的原因。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瓦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博山,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旧县城西南三十余里。《舆地纪胜》:“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玉炉峰,故改今名。”
赏析:
稼轩去职罢归后,闲居江西上饶(信州)达10年之久,由42岁到53岁,观览这一时期的百馀首词作,内容大都为酒席应酬,送人、贺寿,及山村即景口号,抒情以叹老病为主,少有奋发之作。由此可知,从稼轩英雄本色论之,这首《清平乐》小令,是他十年中难得的佳作之一。
这首词,从“华发苍颜”一句看来,应属这十年隐居的初(前)期之作,因为这一时期的《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词,赫然有“白发苍颜”的描写,那应该是后期的作品了。而我更认为本词是稼轩初游博山时之所作,因为比较写博山游的十数首词中,对环境印象如此恶劣者,唯这一篇。这样的陌生、荒辟感,一者显示出词人初到此地,一者显示词人尚未习惯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盖之前20年,稼轩每到一地,都致力于政务,兢兢业业,欲将匡复之志见诸行动,无暇感受孤独寂寞。我们检视那个时期的作品,还真的没有。而这次被免职,如受当头一棒,失落之馀,才偶然有此心态。于是我们看到这词上片的描述: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瓦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这是一幅荒山茅舍之夜的场景。词人半夜醒来,置身其间,只觉得一种强烈的孤寒凄冷况味向他袭来!于是,这些句子不由自主浮上心头,奔来笔下。描写生动、形象,寥寥几笔,便将秋宵梦觉所处的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如同置身其境。足以体现稼轩的才情。最后一句改用拟人手法,一线飞渡,引向下片的抒情。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稼轩生长于山东,少时曾两次随计吏北上至燕京,奉祖父之命考察山川形势,为举义抗金做准备。在北宋来说,那里就属于“塞北”。后来他率领义军投奔南宋,以地方长官的身份活跃在江淮两湖,就是“江南”。稼轩仅仅用了四个字,一举概括自己半生致力匡复大业的努力,笔力惊人。相对言之,“归来”就是指免职赋闲,被放归田里。“华发苍颜”比照“塞北江南”,可谓无限感慨!多年之后,稼轩在一首词中说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两相比较,这首词的表达更加含蓄,给人的撼动也更加深沉有力。不止此也,接下去的结尾,尤其出人意表: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时刻。用词评家的语言,叫做“神龙掉尾”。在“塞北江南”的豪迈与“华发苍颜”的嗟叹之间,词人在最后选择了前者。在半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和命运的猛烈打击之间,词人表现了绝不屈服的战斗精神。
这才是稼轩。
延伸阅读推荐:
1、诗词漫话
【责任者】陈榕甫著
【ISBN】10261•83
【出版发行】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
【载体形态】219页;19cm
【索书号】I207.22/C46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学习、研究古典诗词的随笔文章的结集,是一本有关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知识性普及读物。书中收集短文七十余篇,有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对历代诗词名篇名句的诠释,有对诗词体裁、格律以及修辞方式的解说,有对各种工具书的介绍,对广大读者了解和学习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颇有帮助。
2、词学入门
【责任者】月人著
【ISBN】7-5604-0215-1
【出版发行】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12
【载体形态】254页;19cm
【索书号】I207.2/3172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推荐理由】 词乃国粹之一。面对这种精美的文学样式,《词学入门》将使读者不再为“词”而骚首踟蹰。本书共分常识、体制、导读、创作、研究五篇60题,具体精炼地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样式——词的基础知识,作者通过广征博引、分门别类、上下贯穿、纵横比较等手段,概括集中地阐述了词的创作、欣赏和研究等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知识性、普及性词学专著。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