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李清照词选讲(五)——“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64讲
发布时间:2022-08-11 17:40:25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的一生集国愁、家愁、情愁于一身,词章清新婉转,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易安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明代才子杨慎盛赞为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619日,“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64讲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上线,刘老师带领读者们走近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感受《声声慢》《武陵春》两首易安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张力。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嘉宾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错过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将息:调养休息。 损,减损。 怎生,怎么样。 次第,情势,情形。

赏析: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曾详细记载赵明诚的去世:

己酉春三月罢(建康知府),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三十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烂烂,光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鼎。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亡失也。”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顾四维无所之。

由这段记载,可大概得知词人当时的处境,实在有如失足跌落深渊。丈夫去世之后,李清照大病一场,紧接着不断逃难,半年之间,先逃到台州,后又到温州、越州、衢州,复还杭州,才稍得喘息。古语云:“痛定思痛”,又说:“长歌当哭,须在痛定之后。”以此推论,我认为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到杭州,三月,李清照亦由越州到杭州之后,寡居中写作的。词人在一个阴黯秋天的黄昏,独自饮酒,怀念亡夫,追思旧事,把满心悲怆写入词中。由于赵明诚病 逝于八月十八日,我们可以设想李清照这词正是作于丈夫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

这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自来受到重视和赞赏。略举数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疊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张端义《贵耳集》)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疊七字,以一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罗大经《鹤林玉露》)

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余个疊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陆蓥《问花楼词话》)

这些称赏,重点都是针对词中疊字运用的。据说,李清照曾对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极为欣赏,取以仿作若干首。这个传说透露出词人对疊字使用的偏好。事实上,在《易安词》中,一首里面用语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也可以作为佐证。而这首词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端,所以引起评家们纷纷议论。

现在教写诗词,多主张避免在一首诗词中用字重复。一般而言自有道理,是不错的。但是艺术创作法无定法,任何所谓“禁忌”其实都是可以打破的,都不足以成为不能违反的“成法”。事实上,在出色的作者手里,任何“成法”都不能束缚他们才华的施展。而打破规矩反而成就一首名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李清照这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疊字的运用成为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也不为过。

  当然,这是就词的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词的成功,还因为词人以其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古今的千万读者。它自然真切,一气呵成,虽然大量运用疊字,却并不使人有故意弄巧的轻薄之感,反而通过疊字的运用使人感觉心情跌宕异常,黄昏欲雨的环境渲染、入声韵的选择,类乎“险韵”字的运用,增加了这词抒情的分量。

上片,词人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直接向读者倾诉。开头一口气连下七个疊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一连串的疊字,形式奇创,音节跳荡,犹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一下就把读者带进词人的冤苦之中,为之心摇神骇。沈祖棻曾经作过深入的剖析: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源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展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凄凄”一疊,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所以用“凄凄”作为由“冷冷清清”之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之心灵描写的媒介,就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乍暖还寒”回应“冷冷清清”,“最难将息”回应“寻寻觅觅”,反复勾勒,浓墨重笔,渲染出词人的哀伤。“将息”,保养休息。在这个秋深时节,天气是乍暖乍寒,无论穿衣还是盖被子,都要折腾一番,故说“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想要打发郁闷的心绪,也为了驱寒取暖,她习惯地独自喝点小酒。可是乱世之中,哪有好酒?只好将就着喝罢。“淡酒”无多,“急风”不断,前者是词人,后者是环境,词人欲以酒挡寒,环境以急风横扫,酒与风两相颉抗,即人想要与环境相对抗,而终不能“敌”,天气和内心的寒意,始终挥之不去。这是进一步描写丧夫之后乱离之中词人的险恶处境。

李清照生平爱酒,酒在她的词中,也如在李白的诗中,随处可见而内涵丰富、情趣生动。“雁”也是如此,雁在诗词中常被作为离愁别恨的象征,在李清照笔下,即有:“雁字回时月满楼”、(《一剪梅》)“好把音书凭过雁”、(《蝶恋花》)“暮天雁断”(《怨王孙》)等。以前出现的雁,都是丈夫远离的寄情,而这首词中的雁,则有着全然不同的含义:“旧时相识”,道出如今她见到雁过时,对夫妻携手那些日子的无限低回。

这里虽寥寥几句,却也有三层内容:雁过触动伤心,是一层;伤心中目送过雁,是第二层;因过雁想及种种别离往事,又是一层。由雁过到此日伤心,由伤心到旧时雁过,这种时空的挪移,亦即词评家所谓“潜气内转”,它拗折盘旋,将读者的感情牵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到这几句时,会不由自主地被一种悲怆之美撼动的原因。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下片不用习惯的时空暗转,断开另起,而是紧紧承接上片的倾诉。“满地黄花”是秋天已深,李清照和陶渊明一样爱菊,见菊如逢旧人,如置身旧日,如仍在丈夫身边,享受着平静温馨的隐居生活。还记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吗?菊花,已成为李清照的风采、情趣、生活的化身了。这几句关于菊花的描写,不惜笔墨,是因为它是词人的影子,借以比喻词人寡居无助的窘迫状况。

这几句写来也十分曲折:第一句是直观描写凋残的菊花;第二句由花及人,“憔悴损”犹言“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抒发今昔之感(当年摘花插鬓,家庭美满,如今家散人亡,哪有当日闺情?)“如今”一顿,“有谁”一顿,“堪摘”一顿。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承接着满地黄花的写景一面继续描写:“梧桐更兼细雨”,并倾诉自己孤零凄苦的心境。“梧桐雨”在诗词中常常作为孤独的映衬,著名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写到唐玄宗思念爱妃杨玉环的:“秋雨梧桐叶落时”。词中则有韦庄的“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定西番》),冯延巳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漏子》)和孙光宪《生查子》的:

寂寞掩朱门,正是天将暮。暗澹小庭中,滴滴梧桐雨。

李清照这句子与它们之间的承继关系,可谓一目了然。而“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则是不可多得的肖像画,张端义认为“黑”字的韵脚险绝,其实在粤语中“(个天几时)得黑”乃日常口语,并不稀见。采用口语入词,是《易安词》一个特色,以致被称为“易安体”: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而本词中,例如:“将息”、“怎敌他”、“憔悴损”、“守著”、“怎生得黑”、“这次第”、“了得”等皆是。口语的频繁出现,读起来却自然妥帖,别有风味,原是一种很难得的词体创造。但那些一味主张“复雅”的人,视之为“闾巷荒淫之语”(王灼《碧鸡漫志》)、“俚词”(张炎《词源》),而鲜有辛弃疾那样的远见卓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双溪,古地名。在今浙江省金华市燕尾洲地段。 舴艋舟,小船。《广雅·释水》:“舴艋,舟也。”王念孙疏证:“《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赏析:

  据李清照的追述:

  (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葬毕。四维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器皿裀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橹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十卷轴,三代鼎鼐十馀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虑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嵊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嵊县。庚戌春,官军收叛卒,悉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矣。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牢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能部秩书册、三数种手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往日侯在东莱静冶堂,装幖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以上录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序文写于绍兴四年(1134),在杭州。年谱载是年秋词人卜居金华,双溪属金华,可知这词作于是年。由词意推测,年初李清照已有离杭州赴金华的考虑,这时距离赵明诚去世已经有三年多。

词的上片,以“风住尘香花已尽”开头,词人以风尘作感发兴起,即反映了她在失去丈夫后又四处逃难的凄惶心境。是年李清照51岁,“花已尽”既是暮春季节风物的描述,又包含了对国家、家庭、个人自身的慨叹,一个“尽”字,分量极重。次句“日晚倦梳头”,一个“倦”字,背后隐藏了诗人无限的苦楚:失去丈夫,身心俱疲,四处逃难,不胜其苦。

开头这二句,词人的情绪于平淡之中,忍而不发。到了三四句,抑塞不舒的愁怀始被突破,血泪开始从伤口迸流出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日常生活寻常惯见的一切,如今都惹人揪心裂肺的痛,而变得陌生。一切都失却了意义,引不起她一点兴趣。“欲语泪先流”,每当要开口说话,泪水便会忽然夺眶而出……自然如口语的表达,感情真挚,不用雕饰,直指人心。如果没有切身感受,是写不出这样朴实动人的句子的。

词的下片,回到正题:打算移居金华双溪。在李清照心中,一直怀着避世高隐的梦,这可以说也是她对理想生活的毕生追求,它像一条红线贯串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在经历国破家亡、乱离逃难之后,词人似乎更加满怀渴望了。这首词取《武陵春》的词牌,即已鲜明地表达了词人的向往。此刻,金华双溪——这个看来似乎理想的隐居地又在向她召唤:“闻道双溪春尚好”。杭州这儿春已尽,金华那边听说“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既然是“双溪”(按,今金华燕尾洲的古称),词人自然想到“泛舟”,她从年轻时就喜欢荡舟,那也是隐居生活不可或缺的乐事。“泛舟”,同时又很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卜居金华的想法。因为这同时暗用了《桃花源记》的故事:“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委婉地表达了移居金华包含的避乱世的愿望,和超尘出世的梦。这是全首词的亮点,一洗上片的愁云惨雾,透出蒙胧的希望之光。

然而,词人终竟没有能够从残酷的现实中完全摆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数年来连续遭遇的打击,实在太残酷了,这使词人刚刚看到的一丝希望,立即又变得可疑,以至变得遥不可及!这是困扰李清照晚年的主要情绪,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北宋人共同的情感。

一首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朽,作者能够把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紧紧相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李白、杜甫诗如此,李后主的词如此,李清照也是如此。

延伸阅读推荐: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责任者】沈松勤著

ISBN

7-308-02233-1

【出版发行】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载体形态】413 ; 20cm

【索书号】I207.2/5324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朱雷藏书

【推荐理由】词始于唐而盛于宋,曾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过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广大听众和读者,为后世人们所首肯和传诵,并将它与中国文学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楚辞、汉赋、唐诗、元曲等,交并而誉,称之为“一代之胜”。唐宋词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文体史上构筑起一座艺术丰碑,同时还忠实展现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当时的社会文化,是唐宋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层面。站在社会文化这一座标上考察唐宋词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功能和特质,无疑是一个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说明: D:\苏晓明工作\2022年\诗词讲座\推荐文献\封面\刘宋词讲座\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64讲).png

词学概说

【责任者】吴丈蜀著

ISBN

7-101-02260-X

【出版发行】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载体形态】153 ; 20cm

【索书号】I207.23/W85/[2]

【所在馆位置】广州人文馆姜伯勤藏书

【推荐理由】词是一种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最初称为曲子词。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上承唐诗,下启元曲,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格律诗的另一种形式。直到南宋,词才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形式的文学体裁。本书是一部知识性读本,介绍了词的基本知识、词的格律、诗的格律、诗韵等,有助于研究前代词人留下的作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古为今用,为探索新体诗形式创造条件。

说明: D:\苏晓明工作\2022年\诗词讲座\推荐文献\封面\刘宋词讲座\词学概说(64讲).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