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次的讲座中,主讲嘉宾与读者分享了不同的诗法技艺在诗词内的灵活运用,探索诗词写作的章法与手段。2019年11月9日下午,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21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堂交流区如期和大家见面,本次主讲嘉宾为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克光老师,主题为“诗词写作之风骨体现”。周老师以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贺新郎•赋琵琶》为例,从“风”“骨”两方面带领读者探索辛词的根脉,以实例解说什么是诗词写作的“风骨”以及如何在诗词创作中立风骨。爱国词人辛弃疾豪迈倔强,把一生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忧虑寄于词作之中,其作品值得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关注。
图1:周克光老师与读者分享《贺新郎•赋琵琶》
贺新郎·赋琵琶
宋代: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辛词解析(以下文字根据周克光老师讲课内容整理)
对于这首词,梁启超之女梁令娴在其《艺蘅馆词选》中称:“家大人(指梁启超)云:琵琶故事,网罗胪列,乱杂无章,殆如一团野草,惟其大气足以包举之,故不沉粗率。非其人,勿学步也。”近代著名词学大师龙榆生对辛弃疾的评价非常高,称:“辛弃疾的忧国壮怀和忧馋隐痛,贯穿在他所有的代表作中,是不能分割开来看的。它的结构严密而又声情郁勃的作品,也以表达这类的思想感情为最多,也最耐人寻味的。”但对这首贺新郎,他在高度赏识的同时,也略有微词,称:“这词除发端‘凤尾龙香拨’五字点明一下题目外,就只把历史故事抓了一大把,凭着一股傻劲,一气赶下,直到‘千古事,云飞烟灭’,把前面一大堆东西用力一扫,好像清扫战场似的,顿时出现一番壮烈气象。接着‘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收缴全文,又和发端‘霓裳曲罢’二句遥相映射,再用‘弹到此,为呜咽’作结,波澜是异常壮阔的。”
如果我们承认“琵琶故事,网罗胪列,杂乱无章,殆如一团野草”,以及“只把历史故事抓了一大把”是这首词的特点,就等于认同某些词话对批评辛词“喜欢掉书袋”(卖弄学问)和“獭祭鱼”(胪列故事)。张炎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断”。我虽然从张炎的《词源》中得到很多收益,并推其与《乐府指迷》为学词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但我仍要说:“谁叫你拆?”
九·一一前,美国双子大厦有来自全世界的一批又一批旅客蜂涌前去参观。后来如何?破碎和还原完整完全是两码事。同样,说辛词“只把历史故事抓了一大把”“前面一大堆东西”,也是由于拆而不还原的缘故。我们不妨一道进入稼轩这首词用典的七宝楼台中,一层一层去看,不拆碎,看他的完整性。
在分析之前,首先我要说明,安史之乱兵起渔阳,渔阳就在北京附近。金灭辽之后,北京幽州成了金的首都,金人也正是从那里发兵攻陷北宋汴京的。另外,我借用了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对这首词的所有注解,略作精简。
要把握此词的根脉,首先要对词的典故有了解。“凤尾”句,郑喁《津阳门》诗云:“玉奴琵琶龙香拨。”其自注为:“贵妃妙弹琵琶,其乐器闻于人间者,有逻逤檀为槽,龙香柏为拨者。”苏轼《听琵琶诗》也说:“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龙香”是杨贵妃专用的琵琶拨名。一开头,“风尾龙香拨”,点明咏琵琶。但这琵琶不是一般的琵琶,而是杨贵妃专用的。诗词用字往往一箭双雕,这个拨字,同时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名词,琵琶拨,一重是动词,拨动琵琶弦。白居易《新乐府法曲》注:“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联系第二韵,这一句除了点明“琵琶”为对象外,实际蕴含着唐王朝进入开元盛世后,宫庭耽于享受,特别是沈醉于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的梨园乐舞等声色的享乐之中。国泰民安的假象,使人感觉不到危机的逼近。
“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句,直接切入此词的抒情主题。“霓裳曲罢”四字,实质是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宽裳羽衣曲”的缩写,表明长安、也就是京城的陷落。“开元”前加一“自”字,虽只三字,写出了国家本来是一派繁华兴盛,却一下国都陷落,国势兴衰形成巨大的落差。表面是写琵琶,实质以唐喻宋:金人兵发燕蓟,举国南侵,攻陷汴京,二帝北狩,北宋灭亡。“几番风月”,实是风霜雪月。几番,感慨时岁的迁移,国难未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句。白居易《琵琶行》序云:“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闻……弹琵琶,……有京都声。……是夕始有迁谪意。”其诗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郑仲贤诗:“亭亭画舸系寒潭。”表面上同样是关于琵琶的典放,但诗句之间情感差别极大。两者有一个相反情态的字眼,这是辛弃疾典为我用设下的一个机关。诗是不发,词是待发。言外之意呢?诗中的客是离浔阳,白居易没有交待他是回京加官还是得罪再南贬,只是在诗中寄慨。白在诗中是主人。而辛弃疾在词中是客。因待发而苦,再三待而仍未得发故最苦,为上阕结语“恨难说”的心最苦留下伏笔。
我们知道,辛弃疾两度知隆兴兼江西安抚,这一点可与“浔阳江头”扣起来。但辛弃疾铁骑渡江南来,不为高官和养尊处优的生活。南宋的首都是临安,汴京才是故都。辛弃疾是山东人,江西对于他来说是客居之地,收复故乡、收复故都才是他的理想。“画舸亭亭”的画舸不是客船,不是商船,而是战船。为什么?因为以前的战船都画有或钉装出虎头等威武的样子。收复故都故土必须乘战船渡过长江、淮河。但和战长久不定,只能待,待而不得故苦,久待不得英雄老去为最苦。
“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二句。石崇乐府《王明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欧阳修《明妃曲》:“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三辅黄图》卷二:“未央宫有增城,昭阳殿。”这两句表面上写王昭君出塞和蕃,马上以琵琶解闷,也是关于琵琶的典故,但联系上下文,实写二帝北狩、宫人妃嫔一并北送,遣嫁金人一事,以明妃一人代指北宋末代整殿妃后随二帝北上的国耻。作者着力在一“记”字,对靖康之变刻骨不忘,仍紧扣琵琶故事。但与整首词用典不同的是,这个昭君出塞的“马上”琵琶的故事延续了两个韵。“马上”仍在述说着这个故事,但这已经是靖康那个年代的故事了,对昭君出塞,作者仅重视感情地域的价值,为什么已不是过去的故事呢?辛弃疾写下了“望”字。“望”是自今开始的事,昭君故事仅供作者感情驱遣,这是真正的用典,典为我用。望什么,昭阳宫殿的孤鸿,“孤鸿”是什么?离群的雁,失群的雁,昭阳殿是长安宫殿,借指汴京宫殿,汴京宫殿失依的雁自然指徽钦二帝!故“离愁”是辛对二帝的思念。望是望孤鸿没处——五帝城,望而不见只有“没”的结果,自然是恨难说。由于恨难说,故借琵琶发泄,弦解语,故得以借咏琵琶抒发自己的感情,并直点明本词主题。记就是不忘,续写等待北伐的原因所在。本人正是于此得到启示,明白此词实际是一首完整的报国无门,抒发郁闷沉痛之感的完整的抒情诗。
图2:读者跟随周老师的讲述,体会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辽阳驿使音尘绝”句。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辽阳驿使”邓广铭先生注解作未详。我认为此句实非用典,之所以给人用典假象,实质是为了全文达到一种行文语态的协调。应实指为徽钦二帝的囚禁地。至于“音尘绝”,可解释为归期无着,或许更指二帝囚死他朝。由于无其它实证,我只作归期无着解。因词下阕首句的作用是上收束上阕,下为下阕发端,是关键句。既然上下阕结句作白描透露作者写作意图,下阕首句作为关键句与之匹配轻重也是正常的。
“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句。《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注意此典。诗中“心中事”“霓裳”,与此词表情的重点相应。因音尘绝而失落悲凉,故寒。轻拢慢捻,一种低低冗长的咏叹,无奈的情态,绝望心伤。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句。《释名》:“琵琶本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却曰琶,故以为名。”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至于“梁州哀彻”,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梁州彻,色色龟兹轰陆续。”这种本是琵琶弹奏时相反的动作,接连上下,喻指朝廷和战不定的反复态度。两句仍表面未离开琵琶弹奏的特点,因为“彻”原是一段乐曲的结束,但又是非常、无可比拟的程度副词。一推,一却,一抹,一彻,这些琵琶演奏的专有名词连在一起,变成了朝廷决策的和战不定,大臣们的空谈道理过程。这一过程误时误国,最终消耗尽恢复重振的全部时机,变成了令人彻底失望的悲哀结局了,最终导致“贺老定场无消息”!
“贺老定场”也是关于琵琶的故事。贺老谓贺怀智,开元、天宝时之善弹琵琶者。“定场”是指唐明皇天宝之乱前,元宵节时为与民同乐,打开宫门,让老百姓进宫城赏灯。一年一度的盛会,万人拥挤,争先恐后,禁军也无法维持秩序。为了不出践踏伤人事故,高力土登上城头,大声宣布,大家安静,不要乱动,我们请贺怀智为大家弹奏琵琶一曲。刹时间,场面一下安定下来,这就是“贺老定场”。所以“贺老定场无消息”,表示汴京收复遥遥无期,京城繁华不再,金锁敞开无望,类似贺老定场与民同乐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哀彻所指的结果。
“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句。《松窗杂录》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盛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清平调》三首有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由于贺老定场无消息,故“想沉香亭北”只能想不能访,且定知繁华地已逐步荒废了,唯有铜驼荞麦之感了。自曲罢到此,无限感慨,以“为呜咽”作结。
“大气包举”——风骨之“风”
这里重说一遍,要把握此词的根络,首先要对词的典故有个理解。其次,所谓“大气包举”,是由于这首词能自始至终体现辛弃疾的风骨,而这首词是辛弃疾的抒情诗。第三,是否“乱草一团,杂乱无章”,是我们理解这首词时,究竟只停留在到琵琶凿实为止,还是以“典为我用”去理解,通过典故的深一层的透释,深入到辛弃疾每一个用典细节所要表现的思想意图。对这一连串典故深层次的理解,将使我们明晰地懂得,历代词评为什么推许辛弃疾是雄豪,而辛词的模仿者即使刘过、刘辰翁、刘克庄虽不失为宋代词坛名家,却只能赢得粗豪的位置。毕竟虚张声势和内蕴大气远不在同一个档次。
上面同大家探讨的内容,仅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体现风骨的风的一面,思能环周,直贯全词每一个细节,故处处体现大气充盈。
图3:广州人文馆高朋满座,不少读者无座位,站立听讲
“如九转连环”——风骨之“骨”
再就风骨中的“骨”这方面去探讨,辛词具有构架严密而圆转的特点。可以说,辛词结构充分体现了前人诗话中说的诗词结构的最高境界“如九转连环”,环环相扣,既递转自如,又密下可分。
第一句凤尾龙香拨,拨代指唐玄宗、杨贵妃以及一班梨园子弟日日笙歌的耽乐生活。有奏就有结束,故承以二句的罢。二句有自,下承时光流逝,而几番时间不说风霜,不用风雪,却用风月。一为紧扣乐曲事,二是用月引出白居易《琵琶行》的环境“江浸月”,过渡自然畅顺,这两句结以待发。第四韵因待发而出发,问题不是客人乘船出发而转到了王昭君出塞的起程。第五韵堆雪成山的冷,风沙黄云的苦自然转到对出塞人的忧心惦念,想到离愁,因离愁而长望,因三万里而望不到,孤鸿因三万里在视野消失,甚至可能已在世间消失,故没。再因望不到,借琵琶解闷,故弦解语,因孤鸿没而生恨,因孤而难倾诉。问题在“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词境渐渐离开昭君故事移到作者本人身上。
下阕“辽阳驿使音尘绝”,紧接“恨难说”展开故“音尘绝”。并上与孤鸿没相应。“琐窗寒”三句,承弦解语,纵恨难说亦要说作具体展开。抗战的声音受到排斥,在朝廷里非带微弱。因“轻、慢”动作,故下延推、却、抹等弹琵琶的动作,彻也是曲子的一部分。表面仍是弹琵琶,推与却这两个手势相反的弹奏的动作,实质被赋予了朝廷和战不定,延误时机的象征。凉州也不再是曲子名了,而泛指北方地域,泛指沦陷区人民、特指被囚的徽钦二帝。推、却是奏琵琶的过程,抹是琵琶曲终止的动作,彻是乐章的完结,亦是自然顺势圆转而下。哀彻,彻也实际不指曲子的终了,而是直陈字义,哀至无以复加。一抹,完全忘记了被囚的二帝归朝不得的欲绝哀痛,也忘记了广大北方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不到的哀绝。一抹抹掉了什么?抹掉了千古功业。表面实指天宝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的悲剧,故上应自开元,一抹转到云飞烟灭,实际却是自己完成千秋大业的壮志和计划被毁弃得如云飞烟灭了!因北伐受制,“千古事,云飞烟灭”,结果是“贺老定场无消息”,上应开元盛况,飞,灭,故无消息,又转出一环。“无消息”又转到故都不收复,繁华歇这样的悲剧终结。弹到这里,琵琶声也因悲愤得无以复加而打住了。上应“弦解语,恨难说”故弹,难说故呜咽。根在“贺老定场无消息”。
无论首尾呼应,上下阕关联,每一韵均一顿一转,转得顺理成章,九转连环,可见辛词未必无细针密缝,只不过其词的严密结构,在其做人的高风亮节,其气如海雨天风,大气逼人;行文大开大合,气象万千,一切精雕细刻的痕迹极抹得(或者说掩盖得)一干二净罢了。经过分析,难道你不觉得真正的“羚羊挂角,去来无迹”在辛此词中体现得最淋滴尽致了?这还有助于我们去领悟,诗词里的气为何物。
小结——辛词在南宋的地位
解析了这首词,辛弃疾的词在南宋的地位究竟如何?周老师认为是词的文章宗主的地位。建国以来,文学史将辛弃疾视作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其思想性大于艺术性。这主要因为辛弃疾是英雄人物,文化人应是文绉绉的。但这个标准只是明清腐儒特别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才有的文人标准。
有种说法:中国文人标准的传统是“剑胆琴心”。孔子教学,射是六艺之一。《宋史》辛弃疾传称:“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不单“善”,而且是“雅善”就是“非常善于”的意思。此外,金朝刘祁《归潜志》卷八载:“党承旨怀英,辛尚书弃疾,俱山东人。少同舍,属金国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擢第入翰林,有名。为一时文字宗主。”而《宋史》辛弃疾传还称:“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姜白石自叙,称:“番阳有布衣姜夔尧章,出处备见张辑宗瑞所著《白石小传》矣,近得一书,自述颇详,可与前传相表里云。某早孤不振,幸不坠先人之绪业。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钜儒,皆尝受其知矣。......丞相京公,不特称其礼乐之书,又爱其骈俪之文。丞相谢公,爱其礼书,使次子来谒焉。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如二卿。”众所周知,词史上讲究音律的,不称周姜,必称姜张。而姜夔记稼轩深服其长短句一语,前提是受知于名公钜儒,稼轩欣赏,作为自己水平的定位依据,足以佐证辛弃疾南宋时在词坛的地位。再者,周密在其《绝妙好词选》中,婉约词入选较多,而他郑重其事记录了这件事,亦足见当时稼轩在词坛的宗主地位。而周密自己也写了一首《西江月·延祥观拒霜拟稼轩》。姜夔词则有一首赠稼轩,三首次稼轩韵。特别是金元好问直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稼轩,此论亦然。”清代纳兰性德则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苏词伤才。”周济称:“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
事实上,从稼轩的时代开始至今,和其作、步其韵者数不胜数。他在南宋词坛,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埋没。当今中国重新崛起,大汉天声,盛唐气象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学好解好辛弃疾的词,值得每一个诗词艺术传承人加以重视。
兹录清圣祖玄烨(康熙)语:“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奚止是哉?(见《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现在用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语。
图4:讲座结束后,读者继续向周老师请教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