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十八讲:诗词中的文学形象(三)
发布时间:2019-08-24 16:49:34

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十八讲

诗词中的文学形象(三)

 

在前两节课中,石牛老师和读者一起探讨了文学形象构建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家了解到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赏析都围绕文学形象展开。诗词中的文学形象是变化多端的,可能是一个场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物;可以单一简洁,也可以复杂叠合。2019810日下午,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18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堂交流区如期和大家见面,石牛老师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的体会,选取多首诗词,继续与读者深入探究文学形象与诗词创作。

 

1:石牛老师在人文馆讲课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简要解释

咏茶诗一向不好写,茶叶一物,形细相单,并没有太多值得攀描的空间。至于饮茶一事,相比饮酒又少了很多可以援引的内容,也就是文化语境并不丰厚(对于北宋人而言)。而苏轼另辟蹊径,全篇以美人喻茶,联联说茶,亦联联说佳人,妙在不勾不脱不丢不顶。

首句“仙山灵草湿行云”,字面意思是说茶叶是灵草,生长在灵山仙岳,经受云气滋润,云云,很好理解。然而,我们知道宋玉《高唐赋》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语,再加上对句“洗遍香肌粉未匀”,“香肌”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关乎美人。崔珏诗曰 “粉落香肌汗未干”,以人拟茶,似是最佳的注释。

颔联“明月来投玉川子”,“玉川子”是指茶仙卢仝。诗中苏轼以茶仙自比。“明月”可以指团茶,如卢仝诗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但是韩愈亦有李花诗曰,“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故此明月比喻佳人亦无不当。对句“清风吹破武林春”。这句还有另一版本“清风吹破武陵春”。“武林”,很可能是指杭州武林山。这一句宜茶宜人,重点在一“破”字,有不可言宣之妙。

颈联“要知冰雪心肠好”出彩,是风流才子笔。“冰雪心肠”,是将冰雪人格化了,这是诗词中常用的高级技巧。这句讲的是冰雪之德可以澡洗茶叶。且勿论这种说法是否合于生物学,就精神层面来说却是有根由的。可以参看以下三段文字:

Ø  马融长笛赋:通灵感物,写神喻意,致诚效志,率作兴事,溉盥污秽,澡雪垢滓矣。

Ø  刘勰文心雕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Ø  魏书释老志云:蠲去邪累,澡雪心神。

若单纯地理解为冰雪洗干净茶叶,这是拘于物理了。从上述引文可知,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澡雪是精神层面的净化。所以在这儿苏轼是把茶提升到精神境界的层面了。

对句“不是膏油首面新”。这句其实有两解,主流的解法引自黄儒的《品茶要录》,大意是当时的制茶人为了使茶好看卖个高价,往往用膏油饰其首面。这还牵涉到壑源茶品与沙溪茶品之别,云云。然而踪其深意可知:苏轼是一个有道家底蕴的人,所谓蠲去邪累、澡雪心神之辈,是贵在虚静、疏瀹五藏的内修之门。而“膏油”,亦另有一解为雨泽,如韩愈诗:“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此诗作于乌台诗案之后,所以这一联更深一层的意味很可能是:苏轼自认自修得好,不需要什么皇恩厚泽。但是并不能因此肯定作者有这样的想法,甚至作者自己也未必可以肯定或者否定。太多时候,作诗过程中下意识使用的一些辞藻,底里是何缘故,有时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尾联“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明白如话,也是名句,无需解释。苏轼,正如所有顶尖诗人一样,总有一种神奇的本事,把很美妙很高深的内容用一句很简单的诗概括出来。

 

*  比较

石牛老师10年前曾仿写苏轼这首诗:

再赋紫荣轩饮普洱

滇路香风绿一株,精藏日月孕青乌。

东坡去汲前中峡,羽圣来描荈茗图。

洗水新痕松雪绘,填壶熟气马牛刍。

绝知七椀诗鸿好,试共霞云半卷舒。

 

*  小结

仿写的目的并不是仿照其词句,而是临摹前人优秀的行文布局技巧,学习前人高超的描写手段。在仿作苏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苏轼诗歌创作的高超技巧:

第一,茶叶是一种不容易铺张描绘的对象,所以作者选择以人喻茶。描写一位佳人相比描写一堆烘干的叶子,毕竟方便得多,也有趣得多。这是苏轼选择文学形象的巧妙之处。

第二,单纯的比喻往往是乏味乏力的。比方说“啊,这茶叶就像美人一般可亲”,这样写法像小学生。因此作者在以人喻茶之余,亦将茶格、人格、作者格调三位一体化,达到浑成的境界。在选好文学形象之后,如何处理文学形象与作者之“我”的关系,这是很重点的一环:若“我”太突出,很容易变成叫嚣;反之如只顾着攀摹形象的话,又会“不着我”而缺乏灵魂。如王禹偁《村行》那是其中一种处理手法,以我为主,言事状景皆从我眼;如苏轼这首诗又是另一种方法,以佳人喻茶,而我既在人、茶之外(戏作小诗君勿笑),又与人、茶浑成(首联颈联),实在是一种高级手段。

第三,一定要懂得割舍。诗词是一种篇幅极短小、内容极浓缩的体裁,所以无论我们打算描写什么,只能描绘它最具色彩、最富特色的方面。苏轼这首诗以人喻茶,却没有具体描写佳人的体态相貌,也没有交代茶和佳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他似乎漫不经心地点拨一些小镜头,然后就营造出一个朦胧而美好的关于茶的文学形象。

 

2:读者们纷纷拍下讲座内容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辛弃疾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tì)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  词人介绍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大词人,文武兼资,被誉为出将入相之才,曾率领五十随从于数万敌军中捉拿叛将,并千里押解回京。辛弃疾官至江西、福建安抚使,却又不断受到排挤,壮志难酬,其原因是志大才大却不合时宜。辛稼轩矢志北伐、光复中原,但在南宋朝廷中,北伐大业不过是政客上演大龙凤的戏言,辛成了这出大戏中的一套漂亮的行头,美则美矣,惜无实用哉!辛弃疾早年并不自知,仍存在种种幻想,到中年后逐渐明白这个道理,写下《最高楼》。

稼轩词被后人划入豪放派。男儿到死心如铁,其人其文给人们的印象是威风赫赫的英雄豪杰。这首词却是另类,它不再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也有别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的哀怨,只更多是一种风流。

 

*  简要解释

“投老”有两解,一般用告老还乡解,出自王羲之的杂贴,此解较合乎直觉;另一解出自《后汉书·侯览传》,是直到老年的意思,配合后文的“倦游归”,似在逻辑上更合理些。

“七十古来稀”出自杜甫《曲江》之二。杜甫原诗是遍阅人世悲欢之后的放怀洒脱,稼轩也沿用其意,而情感上更为细腻。且看后文“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藕花雨与桂枝风,前者是“娉娉袅袅十三余”的豆蔻少女,后者却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风华女子,这是多情的回忆。

回忆,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回忆却该如何淡忘?只有诗酒衷肠,所以说“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殢酒”意思与滞酒相近,但语气更重。那么殢酒吟诗又真能忘却那段回忆吗?也许并不能,也许回忆在忘却与不忘之间,最是美丽。

“也莫向竹边辜负雪。也莫向、柳边辜负月”,这两句看似多情,其实无情。稼轩以天下为己任,却不得所用,他不欲辜负这人间,可人家不领他的情,他只能把这份深情丢给竹、雪、柳、月。好好珍惜风月,尽可辜负世间,便是这段温婉文字底下的冷涩之心。

既不再以天下为己任,于是得以真正投闲,所以“闲过了”,却“总成痴”,这“痴”字,是理想被摧毁、内心一片空洞的产物。痴什么呢?看似风月,实非风月。总结一句话:不知情痴何处,唯痴而已。

稼轩胸怀大志,却有意种花花不活,光复大业只是镜花水月;他只当诗词是游戏,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文学巨匠。他的种花事业既无人问,便只有天地知晓了,所以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天地呵,既不言又不语,甚至没有眼耳嘴鼻,人与天地为侣,便只能忘情。竹、雪、柳、月、山、云、鸟,都是无情之物,与无情之物言情,实是无情之极!

然而世易时移,当世人都为衣食富贵而锱铢必较,稼轩该如何自处?就好比满世界都是精神病,那唯一的正常人岂不是该关进精神病院?为此他只好自弃于世,声息不闻了。风流的最高境界是寂寞,寂寞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为囚。这首《最高楼》,藏着辛稼轩最寂寞的风流。

赏析完该词可以发现,全词基本上就是作者在自言自语。然而在稼轩巨大的才力、才情、才干的支撑下,使之成为绝妙好辞。

 

3:风趣幽默的讲座引读者发噱

 

四月二十一日与友游杭州作别

刘宏玺

物色繁华俱可怜,长街车马共流连。

城头风堕微微雨,云下楼侵淡淡天。

对酒眼青非早岁,同君鬓白迫中年。

所持一念临岐语,犹剩愚顽不可宣。

 

*  简要解释

由自我表现主导的,以对话聊天的方式来写诗,是一种较容易操作的写法。譬如以上这首作品。

“物色”即景物景色,可参看王勃诗。“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当然也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可爱,而是可以怜爱、值得欣赏的意思。首联两句总的意思不难理解,是描述作者与友人在繁华闹市中压马路,这种情景是极少出现在古人诗作里头的。

颔联佳句。现代都市带给人们的不止有生活便利,还有压抑和茫然,尤其天阴雨细的季节,行走在高楼林立的石屎森林中。作者非常形象地把这种情景描绘出来。微雨并不稀奇,但是一个“堕”字,便把雨点在黄昏灯下纷纷洒落的姿态勾勒得如在目前。同样的,一个“侵”字,便把高楼大厦给人带来的压迫和惊悚描绘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淡淡”一词。形容这样的天空,不用暗、晦、阴,而用了辞色较为中性的“淡”,这是极为高超的手筋,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颈联用了阮籍的典故。阮籍是狂放的才人,客人来访的时候,若是俗客,阮籍便大翻白眼以对;若来者是高士,阮便青眼以对。本诗作者昔日与友人唱和,常以阮籍互比。然而时过境迁,故友重逢固然还是青眼相加,只是两人都不再年少轻狂了,甚至都两鬓斑白,表现出中年人面临生活压力的诸般感受。

尾联“所持一念临歧语,犹剩愚顽不可宣”,此处使出了作者的本色手段。出句“所持一念临歧语”是什么意思呢?一念,出自唐僧皎然的古风《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原文是:

望远涉寒水,怀人在幽境。为高皎皎姿,及爱苍苍岭。果见栖禅子,潺湲灌真顶。积疑一念破,澄息万缘静。……

持一念以破积疑是作者之意。那么作者所持的一念又是哪一念呢?就是“临歧语”,临歧,诗文中多以离别解,临歧语就是离别时候的话语。然而考究全诗意境,以及对句的“愚顽不可宣”,这里的临歧语是否也映带了作者“杨朱泣岐”式的彷徨和怆然?

末句“犹剩愚顽不可宣”,看似自嘲,其实自负。生涯过半,青春的热火尚存余烬,而中年的窘迫又恐怖于前,这里头的“愚顽”不是蠢、不是傻,而是心底里不能割舍的最后一点高贵、最后一点坚守,却又不足与人道哉。这也是一种孤独。辛弃疾词是孤清自弃的孤独,而这首诗的孤独却是真实而逼近的。无论如何,愚顽不可宣是作者的精神标榜,这与临歧语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临歧之时说了什么话语,是互勉还是对泣还是训诫?作者并没有交代。不作交代的高明之处,正是留给读者无限的相像空间。

 

4:石牛老师赏析刘宏玺诗中真实而逼近的孤独

 

*  小结

总观全诗:持一念,守愚顽,这是一脉相承的,这干系都押在“临歧语”上。临歧语的具体内容是缺位的,但是其背景——外则风沉雨微楼高天淡,内则举杯痛饮霜鬓惘然——是异常清晰而真实的。此为九实一虚之法,前面营造甚深,最后却绝不说破,不落下乘。

总的来说,这首诗与辛词一样,都是全篇围绕作者自身形象展开。只是这首诗里头还多了个友人。与友人寄语的方式,显然在表达上就余裕得多了。所以当我们作诗偏重于个人抒发的时候,何妨参考这种方式?

 

图五:讲座结束后石牛老师与读者们交换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