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海不扬波: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十讲
发布时间:2019-07-29 17:22:56

在广袤辽阔的华夏大陆边缘,一座古城触及到无垠海洋。从广州向万里碧波延伸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底连接了多少文明?孕育了多少智慧?演绎了多少故事?201976(周六)上午,伴随季夏的跫跫足音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广州通史第十期讲座在广州图书馆北九楼广州人文馆中堂举行,主讲嘉宾李庆新为二级研究员、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主编。湛蓝大海赠予羊城的宝物,李老师为您呈现。

1.主讲嘉宾:二级研究员李庆新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

1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发展历程;

2、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3、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一、“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一词,于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中国北陆有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穿越流沙与草原;西南有茶马古道,翻越峻岭与峡谷;沿海则有海上丝绸之路,扬帆入海、破浪乘风,黄海-东海丝绸之路可直抵朝鲜、日本,而南海丝绸之路可跨洲越洋,抵达新的世界。

2.历代海上丝绸之路

繁华交错的航海网络,其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李老师将中国的海上探索分为四个时期。

1、初兴期——秦汉时期

燕国与日本的交往、秦始皇与徐福东渡的传说,说明早期的中华帝国已将目光投向海洋。在帝国南部,赵氏的南越王国更是直面南海,其海外贸易,奠定了番禺作为南海沿岸的贸易中心与交通枢纽地位,为汉代南海丝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银盒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最远到达印度洋的斯里兰卡。从北部湾沿岸港口启航往南、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贯通。

4.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2发展期——魏晋至隋唐时期

六朝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使广州起航的深海航线成为可能。商船能够穿越深海,是航海史上的巨大突破。至唐代,汉府(Khānfū,广府,广州)已经闻名世界,成为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广州通海夷道”,是连结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地区的最重要的航线,经历了9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八、九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

5.唐末沉船“黑石号”出水瓷器

开元二年,唐朝派市舶使到广州设置的市舶使院,以及天宝年间出现在广州的“蕃坊”,反映了广州昔日万国汇聚的盛况。

6.8-13世纪亚洲海上交通图

3、兴盛期:宋元时期

北宋时,广州是岭南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神宗熙宁末,明、杭、广三州市舶司博买乳香,共354449斤,其中广州收到348672斤,占总数的98%。徽宗崇宁末年,两浙、福建、广南三市舶,“广最盛”。蒙古人征服宋朝后,经济上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元大德年间,广州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7.读者奋笔记录讲座内容

宋元时期中国对远洋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舟师掌握海上风候,能利用季风航海,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判断天气的变化。天文航海技术重大突破,罗盘(指南针)、“牵星术”被普遍使用,通过观测北极星的高度,可以判断航线所在的地理纬度。

8.南海一号沉船发掘现场

4、转折期——明清时期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开启了全球性海上航线,传统海上丝路被纳入世界海洋贸易体系。西方主导世界海洋贸易,东西方关系出现转折。

9.19世纪初广州的外国商馆区

明代闽、浙市舶司时置时罢,唯广东市舶司长期不废,一直延续到明末。这一时期,澳门开埠,广州-澳门构成中国连接全球海运航线的枢纽。清初统一中国后,曾在各处设置海关,但最终中西贸易逐渐集中到广东。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将对欧洲贸易限于广州,即一口通商,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被称为“广州制度”(Canton System)。此后一直到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为止,广州成为除澳门外西方人一可以进入和从事贸易的中国口岸。

10.广州十三行商人潘承振(左)与伍秉鉴(右)

二、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广州

(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历史上的广州,一直是中国海外贸易管理中心、对外交往的门户,是中国面向南海、走向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在世界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唐代阿拉伯人称广州为“汉府”(Khānfū),印度人称广州为“支那”(Cīna),亦即中国。明清时期CANTON即代表中国。作为海上丝路上的东方大港,两千多年以来长盛不衰,在世界港口史上亦属罕见。

11.清代西方画家笔下的广州城

(二)海贸与邦交的管理者,制度和法例的创立者

唐代以来,外国使节从海路来华,必先至广,由岭南地方长官(岭南节度使)负责接待管理,再派员护送入京。而外商贸易事务,也是其管理范畴。宋之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明清之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等,大体皆如是。唐至清代,有市舶使、市舶司、粤海关。宋有《广州市舶条》,明有“广中事例”,清有“广州制度”、十三行、商馆,都说明广州承担着对外外交、外贸、立法等管理职责。

12.清代外销画中的洋人形象

(三)中外经贸交流的重镇,东西方宗教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前沿窗口

广州作为“天子南库”、中国海外贸易中心、南方经济重镇,在国家与地方、官方与民间经济中均占有特殊地位。作为佛教海路传播与交流的中心,广州不仅是南禅祖庭、伊斯兰教最早传播地,也是基督教、天主教早期传教基地。作为“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前沿,广州还是种牛痘技术的先行者,占城稻、番薯、玉米、烟草、花生、马铃薯等传入以及丝绸、制瓷、种茶技术等西传的窗口。独特的广式外语也一度成为中西交流的通用语言。

13.南海一号出水器物

(四)华侨之乡

唐宋时期,广州地区已经有人移居东南亚国家。中国人居海外不归者,称为“住蕃”,外国人居中国不归者,称为“住唐”。明清时期,安南庯宪、广南会安、暹罗大城、北大年、马六甲、巴达维亚、望加锡等地,都出现广府华人及其聚居的社区。晚清以后,新一轮移民浪潮,广府华侨遍及东南亚、美洲、澳洲新大陆以及欧洲、非洲。

14.华人学校与会馆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数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累累遗珍已是吉光片羽,硕果仅存。它们曾共同见证潮涌带来的繁昌富盛和波涛推进的大国气象,如今凭吊种种遗迹,仍然震撼人心。

今年中国新增了两处世界遗产,而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南汉国宫殿遗址、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沙勿略墓园及大洲湾遗址等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等待着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它们与散落在各处的寺观、高塔、村落乃至沉船、墓地互相照映、熠熠生辉。

15.南海沉船中的瓷器

    海上丝绸之路史的基调和主流是人类和平交往、文明交流,是人类利用海洋、共同编织文明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流淌不息的海洋纽带,是一种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不断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海洋文明结晶,蕴涵着和平、对话、交流、发展等人类共同智慧和人文精神,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16.读者专心听李老师讲座

东方大港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海丝历史有许多重要篇章都写在“海洋广州”这座季风吹拂的濒海热土上,应该珍视、研究这段海洋历史,保护、利用好这段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弘扬海洋文明传统,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再谱海上丝路的新篇章。

17.读者积极互动,现场提问不断

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大陆文明,而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使这里触及到海洋文明的气息。李庆新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在潮涌的浸润下,广州这座伫立在大陆边缘的城市如何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面向海洋开创辉煌。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在李老师条分缕析中逐渐清晰。观众们求知若渴,听得如痴如醉。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18.讲座后读者与李老师继续交流

广州通史系列讲座至此暂告一段落,在此向支持和参与活动的有关单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和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广州人文馆将一如既往推陈出新,奉献更多精彩的展览和讲座,期待各界朋友继续关注与参与。

 

阅读推荐


海上丝绸之路

【责任者】李庆新著

【摘 要】本书分为“早期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对接”“从珠江口到波斯湾:广州通海夷道”“宋元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经营”“世界海洋贸易的新时代”四个篇章,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阐述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是一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

【索书号】K203/1274

【馆藏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海洋史研究.第一辑.Vol.1

【责任者】李庆新主编

【摘 要】《海洋史研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两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公开出版,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索书号】P7/162/1

【馆藏点】广州人文馆•姜伯勤藏书

《海上丝绸之路:[英文本]

【责任者】李庆新著,William W.Wang

【摘 要】本书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索书号】K203/1243

【馆藏点】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