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诗词更具活力。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会口味出不同的文学形象,领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上一讲,石牛老师以校准“文学形象”为主题,引导读者赏析诗词,学习如何体悟诗词中的文学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7月13日下午,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17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堂交流区如期和大家见面,石牛老师继续与读者分享如何通过理解不同诗词分别传达出的题旨,去探索和构建诗词所描述的文学形象,以及学习如何在写作时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念。
▲图1:石牛老师在人文馆讲课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简要解释
《玉阶怨》中写了玉阶、白露等等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对应的表征都与精致、典雅、洁白和通透有关,可以参看下表:
玉阶 |
精致 |
典雅 |
洁白 |
|
白露 |
精致 |
|
洁白 |
通透 |
罗袜 |
精致 |
典雅 |
|
|
水晶 |
精致 |
|
|
通透 |
帘 |
|
典雅 |
|
通透 |
玲珑 |
精致 |
|
|
通透 |
秋月 |
|
典雅 |
洁白 |
|
这首诗虽然描写的事物并不同类,但其表征都是:精致、典雅、通透、白色。这就构成了整首诗的审美基调。任何读者读这首诗,绝对不会把望月人想象成胡子拉渣的流浪汉,也不会认为玉阶尽头是尸山血海。整个调子都是暗背景高光,主体是冷色调的,与红紫橙等色调无关。天空中万里无云或者顶多有一丝淡云,而不会乌云满天。
所以我们头脑中完全可以生成这样一幅画:望月的女子正值青春,白衣、白袜,在精雅而幽寂的小院里,望着天上一轮银白色的秋月。
比较
如果将原诗改成:
石阶生寒露,夜久侵角袜。
却下锦襜帘,悠然望高月。
这样一首诗,画面凌乱,情感造作。大家读不出衣服的颜色,乃至望月的是男人女人都不能确定了。所以,一首诗的字词之间并不只有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语义之间在直觉层面的映带关系往往比语义本身还重要。典型的例子就是“玲珑”一语,是解作玉器相撞的声音还是明亮的颜色还是精巧的样子?难以明确。但没有问题,因为无论将它解释为哪一个意思,都丝毫不影响全诗的阅读和审美享受。也就是说,“玲珑”一词在诗中解作何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映带(即景物的互相衬托或照应的关联)着什么,它和其他字词连带出了什么内涵。
▲图2:读者在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那些文学作品描绘的情景、渲染的氛围、塑造出的形象,已经成为我们阅读潜意识的一部分。在我们阅读诗词的时候,它们帮助我们补全整个文学形象。
小结
一、诗词作品中任何一个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不是单一地、线性地表达某一个意义,而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交织成多层次的、立体的意义系统;
二、诗词作品中字词除了自身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和指代典故之外,更多时候还发挥着一种“映射”功能,每一个字词,其延伸、映带入文化语境中,从而产生出该字词特有的“背景色”,即所谓“辞色”。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介绍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也是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王禹偁虽当今不具盛名,但其《点绛唇》一首,是宋词名作: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简要解释
首联平起,但重用了“马”字,为文气增添了回环往复之感。用特殊的句法来起兴全篇,这一首可算是成功的典型例子。首联两句的意思简单明了,值得一提的是“菊”字,如果换成“草初黄”“树初黄”,就会发现“菊”传达出了传统文化语境中,所自带的凌秋傲霜的坚贞气概,以及所蕴含的悠然对南山的处卑自然。诗中没有任何一丝语言说明诗人以菊自比,但客观上却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效果。此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诗文的至境即是如此。
次联,出句“万壑有声含晚籁”,可能会引起质疑:籁也泛指声音,声音又怎么“含”住声音呢?“声”,是一个辞色相当泛化的字词,几乎任何声响都可以用声。但是“籁”就不一样,“籁”是有主观色彩的。所以万壑有声含晚籁,实际上是天地之声含了“我”之声,只不过这个“我”隐藏得很深。在欣赏品读时,此句很自然地就把“我”给确立起来了,是“我”在观景,而非天上地下云来云收。而且“籁”的辞色是偏向于清幽而美好的,这便成为全诗整体基调的础石之一。
对句,“数峰无语立斜阳”。山峰是连片的,何以唯独讲“数峰”?山峰本来就不会说话,说“无语”是很合乎逻辑的,但为何我们读着偏偏觉得妙绝?大抵无语立斜阳者,不是山峰,而是诗人。只是诗人太孤傲了,整个人世间无人足以与之并立,故而并立者唯数峰而已。这里跟菊花的处卑之傲骨,跟晚籁的清高幽绝,竟然是暗里相通的,所谓“潜气内运”,即是如此。类似的写法,有姜白石(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情绪更浓郁一些,但是格调则有所不及。白石把“话”说出来了,而王禹偁没“说”,只是“摆”,数峰无语立斜阳,自然不过、妥帖不过,却又极不寻常、极引人感动,然而总归又平常不过、普通不过,这便是格调的极致。
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意思很简单,棠梨的叶子落了,像胭脂一样的红。棠梨这两个字还是值得说一说,《诗经》又“甘棠”一篇,讲的召公奭施行仁政的故事。去年讲王维的时候也讲过“旦奭不让燕鲁之封”,旦奭就是指周公旦和召公奭。甘棠就是棠梨,当年召公奭就是在棠梨树下施行仁政的。
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意思依然晓畅明白,“村桥原树”是一组并列词。上一讲所讨论的形象和意旨的关系,分析了诗词的文学形象有确定而清晰、确定而不清晰、不确定三种情况。实际上,完全清晰和完全不确定都是较为罕见的,更多时候是文学形象确定,部分清晰而部分留白,这时候题旨的处理就有两种手法,一种是不作点破,常见的“一笔宕开”;另一种是点破题旨,多半在尾联,偶尔也会在颈联或者首联点明题旨。王禹偁这首诗则比较另类,表面上看来,尾联议论抒发,点出思乡之情,似乎全诗的题旨就是思乡。然而仔细读来,前面六句皆与乡思无涉,总的来说尾句的意义更像是张季鹰莼鲈之思,思乡是表,倦游是真。这种似实还虚的笔法,实在是非常高超的写作技艺。
比较
相比《玉阶怨》和上一讲曾拓的《枕上》,王禹偁这诗的文学形象复杂许多,不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以几乎一句一形象的密度,编成一整个形象群组。有人主张这首诗是以诗人的形象统筹全篇(类似于杜甫《蜀相》以诸葛亮的形象统筹全篇),并不妥当。如颈联“棠梨……荞麦……”,虽说着 “我”,但与诗人形象并无直接关联。事实上,从审美效应来说,全诗中诗人的形象基本都处于隐在的状态。
小结
对于七律这样的长篇,也包括五律,各种古体和歌行体,以及词中的中、长调,形象群组是常态。通过精细地选取和巧妙的安排,用不同的文学形象塑造出题旨,并引起审美效应,这是中长篇写作的基本功夫。而解读中长篇的作品,切不可把不同的文学形象孤立去看待和分析。
望越秀山
何胜华
云岭传青入市中,人家比比绕王宫。
星分沃野供南面,天坼平江向北通。
地下秦兵余铠铁,楼头汉帜动秋风。
百年谁复登高看,只有长烟落日同。
简要解释
首联,“传”字是重点,生动、形象。王宫指的是古南越王宫。
颔联,古人以星空对应州郡,此处“星分沃野”即沿用其意,而“供南面”,是南面称孤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乃得以裂土自王的意思。
颈联筋骨甚佳,属对亦工整。以秦兵铠铁之静,对汉帜秋风之动,并引出感怀之思。值得辨识的是出句:地下秦兵,这里未必讲的是南越王墓中的秦兵,而应指兵马俑中的秦兵,铠铁是修辞。墓中固然无铁,即使有也早就朽坏。然而,我们今天看兵马俑,留给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那一身身严密的铠甲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词无需尊重现实和物理规律,只要合乎直觉便可以了。到对句“楼头汉帜动秋风”,此汉帜则未必是当年的汉帜,也可以是今天飘扬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墙上的汉帜,而说汉帜动了西风,而不是西风吹动汉帜,这是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段。
尾联点出登高怀古之旨,尤其尾句,点明了诗人伤春悲秋的孤独感。
▲图3:读者听得津津有味,并记录笔记
技巧分析
律诗要宏阔,而在写作章法上,最重要的两点是:颔联与颈联的阔度,颈联出句与对句之间的阔度(个别以颔代颈的另作他论)。何胜华这首诗,颔联极书形胜,与颈联扣实历史拉开阔度,颈联出句对句一古一今、一远方一眼前,同样营造出宏阔之感。
小结
这首诗,意旨虽然明确,但并没有不留余地,相当一部分的诠释还是得通过文学形象的解读来完成的。从云岭青青到南越王宫,到沃野平江,到秦俑汉帜,形象群落的铺设更讲究而颇具条理。
▲图4:讲座结束后读者与石牛老师继续探讨诗词问题
结语
总之,文学形象的建立非常复杂,有如《玉阶怨》那样单一而纯粹,有如《村行》那样驳杂多姿,有如《望越秀山》一样整饬严谨,有如《枕上》清晰明确的,还有如《赠花卿》那种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以及如《观山》《登幽州台歌》这种以作者自身为形象的。在诗歌欣赏中需要注意:其一,对于文学形象的单一还是复合,篇幅和题材类别是首要影响因素;其二,在构建复合的文学形象群落时,选取合适的群落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诗的创作而言,再优美的词汇、再巧妙的辞章,如果文学形象没选好,必然会词不达意;其三,“我”在诗中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次讲座石牛老师与读者们分享了许多作品,除以上三首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有不少在讲座时随手列出,用以分析讨论文学形象的构建和诗的境像的描绘。读者们在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广州人文馆,在石牛老师娓娓讲述中,在一首又一首诗作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中难以自拔。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