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十三行: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窗口 ——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五讲
发布时间:2019-06-10 15:35:38

千年羊城  活力广州——第七届广州学术季

传承城市文脉  故纸觅羊城

 

十三行: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窗口

——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五讲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清代“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广州贸易迅猛发展,达至鼎盛。十三行时期,中外商人在广州开展了繁荣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18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广州图书馆北九楼广州人文馆中堂举行,主讲嘉宾江滢河教授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1.江滢河教授在广州人文馆开讲

 

讲座伊始,江滢河教授以一幅画为切入点,向现场读者展示1780年左右西方人眼中的广州景象。

2.1780年左右广州全景图

 

据江滢河教授介绍,这是一幅现存于美国迪美博物馆、创作于1780年左右的外销画,西方人称之为广州全景图。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前,当时一位外国人来到广州请画家作了一幅广州风景画带回本国。画的正中心位置那一排白色的房子,正是当时位于广州城外的十三行外国商馆区所在,即现在广州文化公园到南方大厦这一段。

为什么当时位于广州城外的外国商馆区会被画在广州全景图的中间呢?显然,从两广总督、粤海关监督、巡抚到普通广州老百姓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并不在这里。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清政府不允许来广州贸易的外国人进城,他们被要求只能在商馆区活动。于是在外国人的视野里,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广州城的中心,而城内的六榕寺、五层楼等代表性的广州元素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这幅图非常形象地体现出广州是中国跟世界接触的一个最重要地方。

 

历史上广州的世界联系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也被称为南风窗。其实广州并非从清代才有对外交往,在《汉书·地理志》里就明确记载了粤地“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其实是也是西亚风格的银盒,它被认为是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舶来品”之一。由此不难看出,秦汉时期中国跟印度洋沿岸诸国的联系。

3.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

到唐代,《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了中国对外交通的路线,其中南方海上的这条交通路线就非常明确,叫做“广州通海夷道”:即从广州出发,经中南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再从印度出发,穿越印度洋,可以抵达波斯湾沿岸,在唐代这条路线正是以广州为起点的。宋朝时,广州拥有著名的外销瓷生产基地——西村窑,那里是为了外贸市场而出现的陶瓷烧造的窑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州对外交通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及至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中国逐渐被拖入全球化体系,或者说是世界贸易体系,广州建立起非常完整的全球性贸易网络。可以看到整个历史的发展由近及远,从东南亚到南亚、到西亚,逐步扩展到全球;从局域的网络到全球性的网络,广州在中国跟世界的交往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十三行时期广州的垄断贸易

明代,中国沿海就实行海禁,禁止一切非官方的海上行为,不鼓励海上贸易,只保留有限的朝贡。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居民以海为田,走私屡禁不止。随着商舶贸易兴起,广东官府对原有贸易体制进行调整,开始承认商舶并对其征税,形成与澳门二元一体的广东贸易体制管理体系,时称“广中事例”,还出现了新的贸易组织。清康熙二十四年,广州取消市舶提举司,设粤海关,掌征纳外洋夷船通关税银,并“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粤海关志》卷25),即沿袭明朝的习惯,用牙行作为中介去管理,然后把这个商人组织命名为“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外国商人被禁止进出中国市场,一切交易活动必须通过“十三行”来完成,外商运来的货物由其包销,外商欲购的货物也由其代购,外商在广州的一切行动也由其照管约束。“十三行”由官府培植而成为封建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代理人,是广州行商制度下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往来的实际操作者,兼有商务与外交的双重职责,是变相的官商或商官。

到了1700年前后,绝大多数外国商船都是选择来广州。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有深厚的商业贸易传统、有比较成熟的商人组织,无论是贸易政策和管理机制,还是广州官员和商人在贸易谈判表现出来的灵活性,都是沿海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让外国人深刻感受到广州的贸易优势。1757年到1842年广州更是官方认定的中国外贸中心。

5.读者被江教授精彩的讲解所吸引

 

世界风云从这里开始影响中国

“沿珠江水路,从虎门到黄埔,然后最后到达十三行”,这里是洋人接触中国的地方,也是中国跟世界接触的窗口与桥梁。如果从全球化的历史而言,广州无疑是最早能够感受到全球化的地方。

广州作为著名的通商口岸,自汉、唐、明、清延续到现代历久不衰,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后,广州在中西交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时,广州作为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连接点,是1819世纪中国最能感受到全球化冲击和多元化色彩的港口城市,通过自身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塑造,带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因此,范岱克先生在其著作中这样评价广州的历史地位:从对世界贸易体系的贡献来看,可以说,广州贸易是近代‘全球’经济崛起的最重要贡献者之一。

在广州贸易蓬勃展开的历史过程中,十三行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不论是全球视野与地方眼光,作为世界与中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十三行的历史具有经济文化的二重性,不仅是广州外贸的直接实践者,更是广州港口城市独特文化特质的塑造者,同时,也是世界近现代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推动者。

6.江滢河教授与读者深入交流

 

阅读推荐

《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

【责任者】江滢河著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2007

【推荐理由】该书主要从清代岭南洋画遗存、清代岭南诗的洋画观和清代广州外销画三个方面,探讨了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的关系。该书以清代洋画和广州口岸为视角,以洋画在广州诗歌、外销画等中的影响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了西洋绘画与广州文学、绘画等艺术的内在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是读者了解中西绘画交流、了解广州文化中的洋画特点的重要参考。(宋俊华)

【索书号】J209/183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北九层广州人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