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张九龄文学政事,皆是一时之选,罢相之后,唐玄宗每用公卿,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那么,张氏文学与魅力到底如何呢? 2019年4月13日下午,由周克光老师主讲的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十四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堂交流区举行。周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三首抒怀咏志诗《春江晚景》、《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和《咏燕》。
图1:周克光老师开讲
春江晚景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yú]花满客船。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广州江边津亭畔写景陶情的美文。大约是辞职家居期间与王六履震同游广州时所作,原因第三句有“征路那逢此”。若为官出行路上匆匆,仕途谨慎也难有这样欢舒的心情。
“江林皆秀发”。若粗粗读去,会将这句简单地解为江畔的林木一片生机,都绽放着灿烂的鲜花。但第二句復,两句景色是浑然融为一体互相映衬的,一个相鲜云日与相扣,上下句与复扣,所以皆也有相的意思,所以江与林不是修饰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江水和林木都绽放着灿烂夺目鲜丽的花朵,林木开遍的是春暖花开的花,江上开的是波光演漾,斜日霞光映照闪烁的江花。广阔的天空,斜日与霞绮互相映衬,天幕晚风悠悠,云霞移幻,相鲜相耀,也是一幅灵妙无比的图画,而这云这日,又把变化多端的光影,投射到江波,渲染着林花,再出色的画家也无法画出这绚丽奇特,无时无刻不断变幻的美妙之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在人生征途上艰难跋涉,那能遇上得到这样美妙的佳景呢?我沉醉在春景的美妙中情怀更加高远,简直到了绝俗凌云,飘飘欲仙的地步。(注意眇然有高远、遥远与弱小,微小两种绝然不同的极端状态,从上句出发,我取此解。)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兴致涌来,于中的情味只能独自细细地感悟,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快感。其中的胜境,只能感悟,自己体味,靠语言是不能传达的。
“薄暮津亭下,馀[yú]花满客船。”我一直把船停在码头的亭子下,沉醉在春江广州的美景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美景慢慢地在夜色中隐去。该回去了,哇!我才发觉,我的客船,不知不觉已铺满了五彩缤纷的飞花了。简直是花的梦境,飞花的世界悠悠自得地离开了码头。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
赏析:
王六:曲江县尉王履震。刘斯翰老师注释张曲江集于《酬王六寒朝见贻》诗《题解》中说:“王六,名履震,曾任曲江县尉。九龄尚有《与王六履震广洲津亭晓望》、《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晚霁登王六东阁》、《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晚憩王少府东阁》诸诗,另《溪行寄王震》亦可能是王履震,可见二人文字交往之密。估计这首诗为张九龄辞职家居期间与王六同游广州时作。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明发,黎明时候,我们一起来到广州城前的江边。寒潮刚到,朔风扫净了尘埃和天宇的浮云,明净的天空一直展开到无际的远方。以前包括“轻度污染时期”,一刮北风,即万里晴空。但以往污染源都在广州的西南方,而广州除台风前,极少刮西南风,故影响不大。产业迁移考虑不周,迁到珠江北江上游、北边山区,吹北风曾难有极爽朗的天色,近年大力保护环境,蓝天白云日子又复多起来了。“寒来净远空”逐渐得到恢复。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先是天空见朗,水还是深碧的,天宇反射显于流水的波纹光影显出,随着天色渐明,江水越看越远,水色一直连到天上,好像珠江直向天上流去一样。太阳虽未跃出,它的光气在远海那边升起,红红的颜色越染越高,从暗红开始越来越亮。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原来迷蒙的混沌一片的江岸两边、江中精致,万物纷纷逐渐显露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人情也因处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因此显出物以类聚一样显出各自的性格品质的特征来。诗写到这里,王履震虽未出场,但“人情赖此同”从自然、客观万物转到人情上来,既有上面一重意识,同时引入王履震与自己亲密引为知己的原因,同,志同道合,为什么?赖此,此是什么?光明磊落,大家心地光明,彻底光明,就是这个原因。
“乘桴自有适,非欲破长风。”借两个人物的历史典故抒发出自己的感情,但这两句抒情的典故没有离开整首诗的情态,巧妙地与境语天衣无缝地溶为一体。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临前渚,净远空。一派海阔天空之象,且已临水边,乘桴破浪各得舒展的空间与条件。
“乘桴”《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破长风”《宋书•宗悫传》:“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孔子说:“如果天地人间大道不能贯彻的话,我宁愿乘着木筏飘浮到海上去。”宗悫则自小立志,就是建功立业,乘长风,破万里浪,一往无前。所以他叔父说:“你如果求富贵不遂意的话,就会破败连累我们整个家族了。”张九龄说:“我象孔子一样,随时因大道不能通则乘桴泛海,两者无妨。”事实上,张九龄直道见贬,坦然以诗文自怡,履行自己乘桴自有适的志向,坚贞不移,而不是一定要出仕,乘长风破万里浪。
至此,我们对开头二句下字托意,实际已为结句留下伏笔。黎明选择明发原来别有用意,“明则发”,政治清明则出仕;“寒则远”,阴气佔上风道无法施行,则乘桴远去,自洁其身,不同流合污!这才恍然大悟。
图2:读者现场朗诵
咏燕
海燕何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赏析:
本诗又题作《归燕诗》。按照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在相位,有蹇[jiǎn]谔匪躬之诚。(蹇谔匪躬,即蹇蹇匪躬。《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高亨注:“言王臣蹇蹇忠告直谏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直谏诤。蹇也写作謇。)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林甫时方同列,闻帝意,阴欲中之。时欲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因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他日,林甫请见,屡陈九龄颇怀诽谤。于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Huì]怒稍解。
刘禹锡有一组诗,《读张曲江集作》(并引)引文中有:“自退相守荆门,有拘巢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咏燕》这首诗,虽然写于罢相之前,我们也可以视为“托讽禽鸟”之作。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海燕是那么微渺纤细的小鸟, 乘着和暖的春风,也来到这里,短暂地栖息一下。海燕,自称,远自南方海上卑微身份的人。春,指东君,寓指唐明皇。借着皇帝的看重慻顾,也随着天下士子,暂时来到京城这里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燕子怎么知道自己只会弄泥滓筑巢,它只看见华丽的明堂玉殿是大门敞开着的,所以就飞进去筑巢了。弦外之音是,我这生长在遐远边鄙的南方人,怎么知道自己是只应躬耕泥土的普通人,我只知道,只看到皇宫朝廷的大门是向着天下贤能之士敞开着的。
图3:周老师与读者课间探讨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绣户、 华轩与上文玉堂都是指朝廷,但吟咏对象和诗人之情紧密结合。既是燕子,又是张九龄自身。这是标准的咏物诗的写法。咏物诗写法必须每句都从取像的角度看,不能离开所吟咏的对象,如果忽然离开了所吟咏的对象,直接地抒情,则叫离题万丈。但如果只有吟咏的对象,缺乏作者自己立身处世的意格或对客观情势的看法,或个人的审美意识,个人所理解的某方面的哲理启迪,个人的性格、学养、经历、神韵某一种或综合地贯穿其中,也不是真正的咏物诗,被称为粘皮带骨,有物无咏。咏的含义是歌永言。我们看字面,时双入,春归的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特别是归巢时,因为这个时段是燕子繁殖后代的时候,先补巢,后孵卵,然后穿梭般飞出飞入捉虫哺雏。故时双入、日几回,均是春夏之间燕子进出人家或檐下活生生的模写。但一玉一绣一华,雕梁画栋、金装玉饰、锦帐绣幕则从一般海燕春归的普遍活动场所收缩变为有环境限制的特殊的活动场所——朝廷,变成作者包括李林甫在内的活动场所,宫廷也有燕窝。因为燕子又称玄禽、玄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吉祥的鸟,所以,燕巢下虽时有燕屎,泥滓,人们一般不会弄掉燕巢使燕子飞走的。反而把春天燕子不飞回来作为一种忌讳。何况上古传说还有吞燕卵诞下君王产生一个皇朝的传说呢!这是实写。大家注意,张九龄“时双入”使用了一个障眼法,表面是你我两人为左右宰铺,每天都一同出入上朝参见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但这诗结句已撇清二人的夫系。所以,这两句实质指唐明皇亲自选拔自己进入朝廷以后,自己与明皇处于亲密无间、曾是君圣臣贤共同承前任贤相的政绩,将开元盛世推向唐皇朝的顶峰。就算自己母忧守孝在家,明皇也下旨强召自己提早结束守孝期回朝廷主持国家大事,所以时双入,日几回是回忆旧时自己的情况。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人在天地间是那么渺小,燕子这样的小禽更无心在任何物态方面争竞获夺,鹰隼等猛禽还是不要猜疑吧!表面在邪佞面前好像认低威一样。 但张九龄明白唐玄宗已被李林甫,牛仙客的甜言蜜语迷醉了,直言谏诤已听不进了,留在朝廷只会对自已为国家集结的良材伟栋造成伤害。自己的离去,李林甫得到权力的满足,对异己的伤害放缓,国家的衰落反而会延缓,大势已定,只好隐退。然而诗在表面示弱的情况暗寓了自己的风骨,首先燕与海连提,表现一种大气。乘春,明皇亲手提拔,朝廷砺精图治,把国家推向昌盛的环境下我才出山,发挥治理国家的内蕴力,燕归春暖,泥滓虽低下,中国是农业国,庄稼靠土地生长,国计民生是执政首务,故知泥滓(反讽不知泥滓)。玉堂开,朝廷广开人才之路的大门时,我来的。皇帝的恩宠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家地日趋兴盛。但时势变了,不再是春天,料事有先见之明,先龟蓍[shī ]张九龄确知事不可为,竞也无结果,选择退隐,鹰隼入明堂,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异象啊!
周老师这次的讲座一如既往的精彩,带领读者们走进昔时美丽的春江夜景,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怀。讲座吸引近70名现场观众和13000名网络听众参与其中,许多读者在讲座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纷纷留下继续与老师探讨诗文。下期讲座为您带来的是《张九龄艺术观点的代表诗作》,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体验岭南名相的文学和艺术魅力。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