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黄俊英九衢难怪人空巷
发布时间:2008-01-03 11:32:36

年轻时的黄俊英与崔凌霄

  到广州相声艺术团拜会黄俊英,走到楼下的彩虹戏院门口,见贴着最近演出的节目和演员名录。字不大,一行一行地排列着。两位阿伯,凑近了仔细辨识,最后不无遗憾地说:“没有黄俊英,都好久不见他出来表演了。”于是我将阿伯的感慨带给了黄老。黄老笑了:“虽然我已年届70,但每年还有80场左右的演出呀。6月11日,在黄花岗剧院,就有一台‘英友俊友欢乐夜’的晚会呢。怎么会看不到我?”

  一位至今被无数南粤民众牵挂的大笑星,一位开创粤语相声的领军人,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的艺术才华,而不太了解他最真切的艺术历程、最朴实的人生历练。在我看来,这背后的故事,与他的相声小品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俊”声开风气

  说起与相声的“姻缘”,黄老的思绪马上飘回到1958年那一次柳暗花明的人生转折。

  由于体制改革,黄俊英所在的珠江粤剧团,与广州粤剧工作团合并了,在精简的人员里,赫然就有他的名字。“因为身高的限制,我在粤剧团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就这样‘下岗’了。”如今功成名就的黄老,提及往事,并不避讳。

  恰好广东民间音乐团的黄锦培写了一首需要吹拉弹唱演的《万车游行》,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在老师的推荐下,黄俊英被借调去出演这一节目。活泼的天性、多面手的特点,让黄俊英在这一首《万车游行》中一唱而红,并被选调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当时我一上台,一眼就望见了坐在第五排中间的周总理,那是事先不知道的呀,我的心马上咚咚咚地跳起来,差点走神忘词了。”

  还好,黄俊英迅速镇定了下来,投入地表演,让他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南下巡回演出的机会。与他同行的,有来自湖北和黑龙江代表团的两个相声节目。“之前我连相声为何物都不太清楚,这一次才知道相声有那么多包袱、那么多笑料。”当巡回团来到福建等地的部队时,需要分成很多小分队下到战壕里为战士们演出,相声大受欢迎,但团里只有两对演员,怎么办呢?黄俊英大胆地拉着黄锦培跟湖北团友现学现卖了一段《文化水平》。“我们操着粤语腔调的普通话就上阵了,没想到效果还是那么好,战士们都笑开了怀。”

  回到广州,黄俊英就迫不及待地把相声移植到了粤语中。与爱好创新的杨达一起,将《文化水平》改编成了粤语,开始了相声之旅。节目一推出,大受广州市民的欢迎,从1963年开始,他们办起了粤语相声专场。“我们的演出不是在普通的音乐茶座,而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大剧场。”以至于1983年,广州相声艺术团成立,同时也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相声艺术协会。自此,粤语相声不仅走遍了珠三角地区,还走进了港澳地区,走进了东南亚。所到之处都热闹非凡。“我们敢在香港小姐决赛当晚与其‘对决’,也敢在世界杯比赛期间与其抢观众,而且有很多球迷都来捧场了。”

  难怪,有人说,在粤语相声最火红的岁月,达到了九衢人空巷的盛况。

  性“痴”业乃精

  一生的成功,仿如只是因了一次机缘巧合。然而,当黄老述说起自己从小对粤剧的痴迷,我才知道,一切的偶然中,总包含着某种必然。

  1936年,黄俊英出身于一个盐商之家。父母亲特别喜欢粤剧,五六岁的黄俊英就经常跟着他们出入太平、平安、乐善等大剧院。看得多了,回到家里,黄俊英就跳到床上,用白毛巾将小脑袋包起来,脸上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表情,拿着木刀木枪耍起来,逗得父母亲哈哈大笑。

  不只活泼好动,黄俊英的语言天赋,也早早地显现出来了。

  “6岁,父亲到阳江做生意,把我也带去那边读小学,第三天,我开口说话,人家就以为我是地道的阳江仔了;参加学校里的演讲比赛,我字还没认得几个,就获得了第一名。稿子是父亲请人帮忙写的,然后念给我听,我背下来了,上台后还配合表情动作,把老师学生都征服了。我拿着奖旗在前边走,全校的学生都跟在后头。”

  初中毕业后,黄俊英一门心思想当粤剧演员,进了侬艳香开办的粤剧学校学了两个月,初步打下了基础。后来,在父亲一名好朋友的介绍下,拜罗品超为师,卷着一个小小的铺盖,就随着珠江粤剧团四处“流浪”了。

  看着大佬倌们晚上在台上挥洒自如地演出,白天骑着“小绵羊”四处悠游,16岁的黄俊英羡慕极了,下定决心勤学苦练。

  早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吊嗓子“连厕所都不给上,说是有助于开声。”这一练就是一个小时以上。而要是哪一天起来发现已有人在吊嗓子了,黄俊英一定会自责不已。

  吃完早饭,开始做俯卧撑,跟着“跟斗王”李天翔学台上武术,黄俊英一练就到11点半左右。“要是夏天,整条大毛巾都能拧出水来。中午能吃4大碗白米饭。”

  下午,不用在戏里跑龙套,就到锣鼓棚去学乐器,以至于后来二胡、扬琴、三弦,他都拿得出手。

  晚上,一动不动地站在侧幕偷师。将整出戏、整个舞台调动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后来,白天次要演员演戏,哪里记不住了,都会来问我。”而等师傅演完戏,将湿淋淋的“水衣”脱下来,赶快拿去清洗之后,黄俊英一天的忙碌才告结束。

  4年的学徒生涯如此“折腾”下来,在剧团举办的青年演员汇演中,黄俊英演出的折子戏《十八相送》获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他成长为一个多面手。

  “英”才为良媒

  而艺术上的天赋与勤奋,更成就了黄俊英与崔凌霄这一对“才子佳人”。

  出生于香港的崔凌霄,从小就学歌习舞,还曾是电影《不如归》里的小演员。1956年回广州定居后,拜易剑泉为师,后来有“出谷黄莺”之美誉。那一天,市里的一位文艺干部带着她到各个剧团了解情况,来到了珠江粤剧团。

  “我们正好在东乐大戏院演出,那时我还在跑龙套,正躲在侧幕看戏,忽然后台有一些响动,我回头,看到了一个梳着马尾、穿着枣红色背心裙的女孩,真的好漂亮,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住了。”几十年光阴过去了,黄老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崔凌霄时的种种细节。

  后来,崔凌霄选择了广东民间音乐团,而黄俊英在两年之后也调来了。距离拉近了,黄俊英心里却不敢存任何幻想。“她人又漂亮,演出又受欢迎,工资还比我高,而且有那么多条件好的人追。”

  崔凌霄却被黄俊英的才华吸引住了。尤其是后来黄俊英被派去教她学打击乐,更加深了她对黄俊英的爱慕,开始了甜蜜的书信往来。

  “那时候我们都是共青团员,谈恋爱要向组织汇报。当崔凌霄跟负责人说起时,他脱口就是:‘吓!你和他谈恋爱,你喜欢他什么呀?’而崔凌霄很坦率很坚定地说:‘我喜欢他的才华’。”

  结婚的那个上午,黄俊英还在海珠大戏院演出了相声作品。之后,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买了一束花,回家给父母敬了茶,并偷偷地摆了两围酒,就把婚礼办了。第三天,便开始了正常的演出生活。

  “呵呵,与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一点都不浪漫。”但当我看到黄老的手机里存着崔凌霄年轻时的照片时,我深深被感动了,这温馨是一辈子的绵长。

  文/江粤军 图/陈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