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大变局 卷十四·基础教育]广东教改:下一步普及高中教育
发布时间:2009-02-04 10:36:20

  中国人口众多,升学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这是现实。而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高考固然重要,但成才之路不止一条,对此学校不能无所作为。

  ——陈鼎常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所带领的学校不能只追求高分,还要尽可能培养素质全面的毕业生,两方面都要尽量兼顾,这才是优秀校长的能力和水平。

  ——禤锦科

  人民群众对教育还有许多不满,主要集中在优质学位不足,教育的质量还不够高,学生学得辛苦等等方面。我们今后要注意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罗伟其

 

  好学生未必要听话

  好老师不搞一言堂

  黄冈中学校长 陈鼎常

 

陈鼎常

  湖北红安人,大学学历,现任黄冈市人大副主任,黄冈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鼎常还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十大名师等称号。

  约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采访,正值暑假,但并不意味着这所全国基础教育名校的“掌舵人”有一个闲适假期。记者等待了近两个星期之后,陈鼎常才在黄冈中学新校区抽空接受了采访。而隔日,他还要飞赴河南商谈办分校事宜。在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建一所分校,已经在黄冈中学的规划之中,从中不难窥见黄冈中学的“野心”。

  从来就没有什么“黄冈神话”

  广州日报:在民间发起的评选中,黄冈中学两度摘下“全国百强中学第一名”的桂冠。每年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和75%左右的重点大学录取率……作为校长,您怎么看“黄冈神话”?

  陈鼎常:(笑)哪里有什么神话?没有这种说法。如果说黄冈中学比较受人关注的话,那是因为当其他学校还在整顿恢复正常教学时,我们的高考成绩就已经不错了。比如说我们在1979年高考时,湖北省高考的头几名就出在我们学校。相比而言,我们起步比较早,起点比较高,而且保持时间比较久。

  至于学校进步的原因,和学校的精神底蕴密切相关。我们提倡“三个人”:人文环境、人梯精神、人性管理。这三个人形成一个“众”字,实际上我们靠集体力量取胜,靠深厚的文化传统支撑。

  广州日报:可否详细介绍一下学校在参与基础教育一系列改革上的做法?

  陈鼎常:多年来,我们有一些教育改革的举措:把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作为黄冈中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不认为好学生必须要听话,甚至认为:年轻人不妨有点狂!不要把学生的棱角磨平,锐气销尽。老师讲课不搞“一言堂”,不是轻易否定学生的“胡思乱想”,而是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独到的见解。

  另外我们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现在黄冈中学有三套教材,国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我们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根据实际需要,能恰当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让教材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多元办学上的探索。我们现在校本部高中部是省级示范中学,另外有一所初中是股份制民办学校。同时,我们将在全国的东南西北中分别建立一所分校。现在已在北京、广东、河南建了三所学校。

  我们深信“7―1>7”的哲理

  广州日报: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不断给学生课业“加码”,毕业班的学生更是辛苦。请问在黄冈中学的学生平时学习累不累?

  陈鼎常:黄冈中学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中国,如果有哪间中小学说完全不顾忌中高考,必然不是真诚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考试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培养的不是考生,而是学生。问到我们的学生累不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学得很辛苦,好像是在“炼狱”,更多的学生觉得学得快乐,像在“天堂”。事实上黄冈中学既不是炼狱,也不是天堂,而是一个人的环境,既有苦也有乐。

  在现实环境下,我们重视考试,但不唯考试,办学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良知,不能以短期利益去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我们高三毕业班星期天不补课。实际上,成天读书未必能读得好书,我们深信7―1>7的哲理。

  中国素质教育的“三多三少”

  广州日报:中国基础教育改来改去,还是出现“素质教育是表,应试教育为里”的情况。请问您怎么看?

  陈鼎常:中国实施素质教育迈开了可喜的步伐,如果有美中不足的话,则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统一多了一点,特色少了一点;共性多了一点,个性少了一点;单一性多了一点,多样化少了一点。

  我到英国的伊顿公学演讲,感触良多,这所有500多年积淀的名校历史厚重,人本思想随处可见。校方带我们参观,从该校走出的19位首相他们一个都没提到,也不介绍学校培养出的大军事家、大科学家,而是指着墙上刻着的一个名字说,这是他们的一个高中生,在校读书时去世了。而一些中国的学校,占据学校显著位置的照片和名字,可能出自一些名人和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这种中西方观念的反差,反映出西方教育更注重个性,而中国,则看重的是大一统的考试。

  为何中国的中小学重视考试的程度高,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中国人口众多,升学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这是现实的压力。而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高考固然重要,但成才之路不止一条,对此学校不能无所作为。我校在正常教学之外,坚持每天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多年来,黄冈中学不通过高考这一途径免试升入大学的学生每年有30人左右。当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更宽松了,就业渠道更广阔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规律,学生素质会更全面,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出状元不是名校目标

  但完全没状元也不行

  广东实验中学原校长 禤锦科

 

  1964年毕业后到广东实验中学担任物理老师。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1998年至2003年任校长,见证省实创造最辉煌成绩。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校长”、特级教师。

  “戴着枷锁跳舞”被广东实验中学老校长禤锦科借用来形容当前中小学校长的处境,这里头的味道耐人寻味。谁都知道学校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却无法摆脱高考这根“指挥棒”。

  因此,禤锦科推崇的优秀校长必须具备两面性:既能针对社会需求培养高分考生,同时还要尽可能提供平台让学生全面成长。如何卓有成效地兼顾两者,确实是每个校长最大的考验。

  “省实”曾经被人看不起

  广州日报:从1978年正式“复名”为广东实验中学之后,省实走过的历程被看作广东基础教育从恢复发展到树立品牌的一个缩影。您作为省实的老教师、老校长,亲身体会如何?

  禤锦科:1964年我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到省实任教,到2004年从校长岗位上退下,40年教职生涯全部在广东实验中学度过。

  基础教育30年来的成就,我们亲眼目睹。学校硬件的飞跃,简直不可思议。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学生第一次来我们这里交流,带来一台电脑,我们提供了电视机给他们做显示屏,当时觉得新奇得不得了。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省实“四机一幕”首进课堂(即收录机、电视机、放像机、投影机、投影屏幕),轰动一时。现在,省实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

  别人都问我省实的牌子是怎么打响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尽管1981年省实就恢复了省级重点,但在改革开放早期它的名声还不大,有一段时间还被大家看不起。经过我们几任校长、历任教师共同打拼,省实创造了辉煌。1999年以来,中考高考年年出“状元”, 中考、高考各科平均分稳居广州市前列,高考升学率近100%。

  舆论对状元太“狂热”了

  广州日报:中高考的“状元”,俨然已经成了社会评价一所中学的硬性指标,社会上对状元的关注和炒作愈演愈烈。您怎么看?

  禤锦科:说到高考状元,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改革开放后到1998年的20年里,省实虽然重点率和升本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一直和全省总分状元无缘。到1999年广东实行“3+X”考试首年,我们出了第一个总分状元,还有人说我们是因为高考改革而“浑水摸鱼”得的。然而后来连续几年高考总分状元还是“花落”省实,便再没人说我们“撞彩”了。

  从教育的要求上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乎需要的合格人才,中学就完成了任务。但衡量一间中学办得好不好,社会主要看你的高考,看有没有出状元,这是中国“国情”,因此我们不回避状元。学校出了状元,代表着具备了相当的办学规模和水准,出产状元不是名校的根本目标,但是作为一间重点学校完全没有状元也不行。

  但现在对状元的炒作已经走了弯路,社会舆论对状元太“狂热”了,这客观上也推动了学校不顾一切去追求高分。而我认为状元不代表一切,状元有太多的偶然性了。有哪一年学校没有状元我不着急,但学生整体水平下降我就坐不住了。可以说,状元是学生第一梯队中的幸运者,临场发挥一两分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谁幸运胜出。因此,我们从来不“内定”一个“状元的指标”,而是注重第一梯队的整体水平。

  广州日报:改革开放30年来,省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具体有哪些措施和做法?

  禤锦科:我们强调“创新式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不再是只懂得按着老师要求去做的“受训者”。为此,省实的老师们创设了许多新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合作讨论式教学、记者提问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分层学习式教学、能力测试式教学、口语训练式教学、开放学习式教学……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一切唯考试马首是瞻,高考制度不可改变,但中学校内的考试评价体系却可以大胆改革。在省实,早在1986年老校长冯思义就已经开始了“校内综合考试改革”的探索。至今,省实“三主、三辅”的考试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在课堂考试、闭卷考试、参照标准化考试等常规的考试方式外,还有社会实践活动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验操作和自学阅读能力的考试等多种新型能力考试方式。

  省实同时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综合能力考试。学生们像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一样,先有开题报告,接着做调查研究,最后交论文,作为对课程的考试。

  中学校长是“戴枷锁跳舞”

  广州日报:从1993年起,国家就提出“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多年后,还有很多学校被中考高考牵着鼻子走?

  禤锦科: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进步,首先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老师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而不是学习机器。同时,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做了不少尝试,对素质教育的探索越来越丰富,有一些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

  不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实现就业除了高考,目前没有别的更好出路。对这种现状中小学校长也很无奈,有人说过中小学校长是“戴着枷锁在跳舞”,这多么形象啊!

  目前,我们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很远,推行至今也没达到预期结果,原因大家都很明白。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所带领的学校不能只考高分,还要尽可能培养素质全面的毕业生,两方面都要尽量兼顾,这才是优秀校长的能力和水平。

  全省每年有40万人

  念完初中就没书读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罗伟其

  广东兴宁人。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考试中心主任。2006年3月起任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现在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之处,主要是优质学位不足,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有书读,还能够读好书。”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向记者描绘广东基础教育30年来的长足进步之余,毫不回避现存问题,并将家长的期望视为自己肩头重任。他心头的重担还包括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每年全省还有40多万人读完初中没有书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今后重点。

  广州日报:广东在基础教育所走过的改革开放30年历程里,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罗伟其:主要有以下标志性的阶段:首先是恢复时期,这一阶段从1978年开始,当年夏天,省委、省政府就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到1985年底,全省114个县、市已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5年后,我们开始向普及九年制教育目标迈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东基础教育步入发展时期。199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争取在1997年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1996年10月,经省和原国家教委验收,认定广东如期实现了“两基”目标。广东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两基”目标的两个省份之一。

  迈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基础教育迎来全面提升阶段,省委、省政府积极打响“科教兴粤”战略。我们开始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重头戏。先后展开三大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老区小学改造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同时实行了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制度,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读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包围城市”

  广州日报:广东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他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罗伟其: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是实现公平教育必走的一步棋。我们要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公平教育,这个公平是指机会公平,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机会。免费的步骤是“农村包围城市”,先免书杂费再到学费。

  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先是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从2005秋季起,在1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推出“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免除学杂费, 16个贫困县的近130万学生成为受益者。2006年9月新学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免覆盖到全省农村,惠及1025万学生,已占到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的2/3。2007年秋季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也开始由政府“买单”,同时,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书杂费。2008年春季开始,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免除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免费义务教育确保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社会各界盛赞这是继农村土地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又一次最得民心的重大政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2001年广东就启动了实验,2004年全面铺开,并成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广东的小学还采取“就近入学”原则,取消升学考试;2004年起实施初中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初中毕业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尝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

  广州日报:发展到今天,广东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罗伟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数量虽然庞大,但却是“一高一低”。怎么说?即每万人口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远高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而每万人口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却低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这反映出广东人口众多,高中阶段教育明显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更表明我省人口素质低,庞大的人口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江苏、浙江、山东的人口已初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其次,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足,素质也不高。若继续恶化,就会严重地拖教育发展的后腿。

  广东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后的重中之重就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的目标是到2011年实现全省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以上,在校生达到400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是广东教育的“软肋”,今后必须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迎头赶上。

  今后要集中力量增加优质学位

  广州日报:您认为基础教育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哪里?

  罗伟其:在过去几十年里,政府投入大笔财力物力,为老百姓解决“读书难”问题,可以说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读书难已基本不存在。但人民群众对教育还有许多不满,主要集中在优质学位不足,教育的质量还不够高,学生学得辛苦。因此,我们今后除了解决规模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有书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提高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卢文洁 通讯员赖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