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无丑不成戏——粤剧丑角艺术漫谈【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
发布时间:2019-07-15 16:20:11

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精彩回顾

 

无丑不成戏——粤剧丑角艺术漫谈

 

“丑”,是对戏剧中滑稽风趣人物的统称。粤剧中的丑角,对于实现人物塑造、推动剧情发展和营造舞台氛围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有“无丑不成戏”之说。2019629日下午,粤剧粤曲大家谈第27讲“无丑不成戏——粤剧丑角艺术漫谈”在广州人文馆开讲。本期请来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何笃忠先生主讲。通过粤剧行当丰富知识以及历史脉络的梳理,两小时的讲座,再现了粤剧丑角艺术发展历程及其生动谐趣的艺术形态。读者跟随何笃忠老师生动讲述,畅游于精彩曼妙的丑角艺术世界……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新)\IMG_8249.JPG

▲图1.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何笃忠

 

一、粤剧表演行当与粤剧丑生

粤剧表演,是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程式性、虚拟性、象征性、技巧性等鲜明的特点。其中,程式是戏曲艺术一大特点,除表现为唱、念、做、打等丰富多彩的程式以外,戏曲舞台上的全部角色均赋予了既定的程式,即分行当。 

行当,是指根据戏曲角色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体态)以及社会属性(身份、气质、性格),把各种人物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个行当的声腔运用均有所不同,比如花旦唱子喉,文武生唱平喉,画脸小武唱霸腔,公脚(末角)则唱公脚喉等。不同行当的化妆、造型、服饰、表演动作,也都有所区别。

说明: G:\白色U盘备份2019.03.18\日常工作\2019年\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FF9DB425F67A00C4A2C37531936448C3.jpg

▲图2.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粤剧最早分为十个表演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如今中国戏曲已较少出现十大行当,如京剧比较习惯称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近百年来,粤剧习惯上并称五大行当——生、末、净、旦、丑。

在此,何笃忠老师专门介绍了粤剧的“末”这一行当。由于末也是男角色,最早的末与生都是挂胡须的。十大行当里的“七小”是指“小生”“小武”,也就是年轻的男角色,均挂胡须。包括老人(黑胡须、白胡须)、正生也挂胡须,因此与如今的“文武生”“小生”概念不一样。把戏曲行当概括成生、末、净、旦、丑,也就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为什么粤剧有“末”,因为粤剧的文武生、小生不肯挂胡须,不同于京剧,京剧的生(就是正生、老生)通常挂胡须,比如京剧《空城计》中的孔明,但是粤剧文武生是不挂胡须的,一些文武生做粤剧《宝莲灯》“二堂放子”一场时,明明有胡须都不肯挂须。由于粤剧界对末脚的淡化,因此,粤剧设一个末来表示挂胡须的脚色。粤剧史上,著名粤剧武生新珠、何建秋表演时是挂须的,相当于京剧的老生,属于末。而粤剧的娃娃生、文武生均统称为生。由此可知,粤剧的生(无论文生、武生)大多指“靓仔”(不挂胡须)。粤剧的末大多指挂胡须的脚色,得以与生区分开来。

▲图3.生动的粤剧丑生形象——布衣丑(左)与纨袴丑(右)

 

丑,是滑稽风趣人物的统称,早期的粤剧丑生又被称为“网巾边”“鬼马杂”。粤剧丑角包括男性的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衣丑、布衣丑、纨袴丑等。一些剧种还把丑旦归入丑角行当,由男演员反串。由丑角行当饰演的角色多样,从皇帝到乞丐,从白须公到鼻涕虫,忠奸正邪、富贵贫贱、男女老少、高矮肥瘦、聋哑盲残,应有尽有。在粤剧中,无论文戏、武戏、正剧、喜剧、悲剧,往往都少不了丑角应工的大小角色。

▲图4.生动的粤剧丑生形象——官衣丑

 

诙谐风趣的丑角在戏曲表演领域的作用,就像烹饪中的调味剂或菜式中的配料,不可或缺。戏曲中还有以丑角主演的戏,即把丑角当做“席”上的主菜。故此,戏谚有云:“无丑不丑戏”,可见丑角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赫位置。

说明: G:\白色U盘备份2019.03.18\日常工作\2019年\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E0E9638D139922CE193D4B198128C615.jpg

    ▲图5.读者不禁跟着何笃忠老师讲戏做手

 

二、民国时期及建国后的粤剧名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名伶辈出,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五大生角流派熠熠生辉,而这五大流派创始人中的四位,都是卓越的丑生演员。

薛觉先(1904-1956)

薛觉先,上个世纪中叶,粤剧最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薛氏表演影响之深远,大半世纪以来,无论是否拜薛氏为师,几乎所有粤剧小生、文武生所学,都来自薛觉先。薛觉先最初并不演文武生,而是以丑生出道。他演过红净、末脚,甚至反串花旦。因此,薛觉先亦有“万能泰斗”的称号。

马师曾(1900-1964)

与薛觉先恰恰相反——马师曾最初是小武行当,师从名小武靓元亨,以小生崭露头角,直至23岁参演《苦凤莺怜》,在戏中自编一段“中板”(全用广州话方言俚语演唱)而一举成名。毕竟早期粤剧唱戏常用官话,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逐步使用广州白话唱戏,马师曾这段“中板”一唱出来,全场观众欲罢不能,满堂喝彩。从此,马师曾先生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丑生,形成独树一帜的“马派”。马师曾表演的特点,是不受旧程式拘泥,挥洒自如、生活味浓、随意,这种随心而动的风格,是后人难以模仿的。在表演中,马师曾还借鉴了卓别林的表演手法,令人感觉出其不意、幽默有趣,又别具一格。

说明: E:\粤剧粤曲大家谈\照片\IMG_8267.JPG

6.何笃忠老师介绍一代名丑马师曾

 

白驹荣(1892-1974)

白驹荣十九岁时,即作为小生走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与著名花旦千里驹齐名,称为“小生王”,但在五十四岁时因双眼失明,被迫在街头卖唱。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顽强的意志重登舞台,分别在曲艺大队、广州粤剧工作团以及广东粤剧院工作。在《宝莲灯》《梁天来》等剧中刻画的刘彦昌、东来和尚等感人角色,他的表演入木三分,无人能及。在晚年六十岁高龄后,他主演了两个有名的丑角,分别是《拉郎配》和《选女婿》的糊涂县官,把两个性格迥异的糊涂县官演得惟妙惟肖。剧中,他以“白腔”(不同于马师曾跳跃的“马腔”,“白腔”苍劲、沉实)和愚钝的表演风格来演绎丑生,使《选女婿》中的糊涂县官形象深刻,深入民心。

▲图7.白驹荣(右)在《拉郎配》中饰演糊涂县官

 

廖侠怀 (1903-1952)

廖侠怀成名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千面笑匠”之称,代表剧目有《花王之女》《甘地会西施》《大闹广昌隆》等。他还是一位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剧作家,曾经在三十年代,就使用穿越的手法,写出近代豪杰甘地与春秋美人西施同台表演的粤剧《甘地会西施》。当年,与他同辈的马师曾将廖侠怀聘请进入自己的剧团,担当“第二丑生”。马师曾在《贼王子》中,将黑人王子一角交由廖侠怀演绎,想不到让聪明的廖侠怀想出了一段旋律跳跃、风格诙谐的“廖侠怀中板”。就好像当年的马师曾一样,这段中板让观众叫好不绝。自此,便有了“廖腔”。廖侠怀代表作《花王之女》展现的“廖腔”节奏爽快、吐字清晰,与马腔近似。但“廖腔”有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善于使用鼻音,巧妙模仿吉他的震音作为拖腔,使其唱腔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近百年来,粤剧丑生行当人才济济,除“薛、马、白、廖、桂”之外,还有李海泉、半日安、叶弗弱、梁醒波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两位红透半边天的粤剧名丑,也是何笃忠的两位恩师——陆云飞与文觉非。

陆云飞(1914-1968)

陆云飞十岁学艺,一生只演丑角,没有饰演过其它行当,曾用谐趣艺名“陆零六”。二十五岁(193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三藩市和香港拍了十几部粤语喜剧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永光明剧团和广东粤剧院近二十年的舞台生活,成功塑造了《三件宝》的财主钱不仁、《评雪辨踪》的穷书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打面缸》的县太爷等诙谐滑稽的喜剧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三件宝》的财主钱不仁被当代戏曲家田汉称赞:“粤剧《三件宝》,可以同莫里哀的喜剧媲美。陆云飞的表演,可以同卓别林媲美”。

▲图8.陆云飞(左)与文觉非合演《三件宝》

 

陆云飞的丑生表演的艺术特征是,富于幽黙感,讲究含蓄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他的身形步法静中见动、慢中见紧、拙中见巧,观众形容他的表演“面懵心精”。陆云飞的唱腔也别具一格,他善于使用方言俗语,吸收前辈名丑廖侠怀、李海泉之长,并揉合自身唱腔特色,模拟吉他震音、形成谐趣独特的丑角唱腔,被行内誉为“豆泥腔”(“豆泥”在广州话中表示低级的意思,形容拙中见巧)。

文觉非(1913-1997)

文觉非自小随父母迁居新加坡,十八岁在当地拜师学戏,入行不到三年便当上文武小生,逐渐红遍南洋。二十来岁,就与梁醒波等名角齐名,被誉为新加坡“四大天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觉非回到香港,得薛觉先悉心指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先后加入广州珠江粤剧团、广东粤剧院,主要演出丑角,其中以《拉郎配》最为出名,作为其保留剧目。直至七十多岁,文觉非老师仍然参与演出。

▲图9.文觉非(右)与张玉珍合演《拉郎配》

 

三、粤剧丑角行当的艺术特点

近百年来,粤剧丑生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与京丑、昆丑、川丑、潮丑等其他剧种丑生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粤剧丑角的表演不满于展示行当,更重视演绎人物,较为质朴自然、贴近生活,个性化的表演多,类型化的表演少。粤剧丑生表演源于生活,真实而不做作,自然塑造而不哗众取宠。

其二、粤剧丑角不搞脸谱化,极少勾白鼻,采用生活化,自然本色的化妆。这样做可以将人物丰富的表情以及内心的活动表达出来。

▲图10.粤剧丑生的自然本色化妆(何笃忠饰)。2006年,何笃忠与陈笑风合演《王大儒供状》,何笃忠演正直的知县过而改。

 

其三、粤剧丑角不拘泥于传统的套路,擅长通过生活动作创造新的程式,适当夸张,从不刻意卖弄技巧。

其四、粤剧丑角的念白充分运用粤语方言俗语、韵脚、谐音、歇后语和双关语等语言和唱腔艺术,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尤其擅长使用快韵白、白榄,念白、数板等形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其五、粤剧的丑角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唱,比任何剧种丑角的唱段都要多。粤剧不但“无丑不戏”,而且“无丑不曲”。几乎所有名丑都有自己担纲的代表剧目,以及独树一帜的主题曲。如马师曾有“余侠魂中板”,文觉非有“打铜锣”,廖侠怀有“花王之女”,白驹荣有“选女婿”和《拉郎配》之“官拉”,陆云飞有“巧结凤凰俦”“相见不相亲”等几段招牌主题曲。这些曲子通过活泼多变的曲牌、跳跃鬼马的旋律、通俗诙谐和亦唱亦白的唱词,加上演唱者赋予角色鲜明的个人风格,往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广为流传。因此,粤剧丑生流传下来的精彩唱段虽然不多于生旦的唱段,但其艺术价值毫不逊色。

可惜近四十多年来,丑生与老生、老旦、花面等行当一样,在粤剧舞台越来越不受重视。这种不受重视抑制了其他行当艺术人才的发展。因此,各个行当应全面发展,戏曲艺术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因为很多演员如果在舞台上没有用武之地,就不会再下功夫练习了。现今行当越来越少,有些行当人才奇缺,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四、粤剧丑角走进电视荧幕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粤剧面临低谷。为了开拓粤剧新领域,粤剧界、电视界一班志同道合者,尝试让粤剧与电视结缘,以广东粤剧院艺术创作中心名义与广东电视台合作,以民间笑话为内容,以粤剧丑生为主角,以谐曲小戏为形式,创作拍摄了实景电视粤剧系列小品《笑话百出》,受到行内外高度关注以及广大观众的欢迎。近二十年来,在《笑话百出》的基础上又陆续拍摄了《连升三级》《巧结红蓝缘》《审死官》《惊世缘》《晒喜临门》以及《七十二家房客》《钦差驾到》《迎春接幅》等十多部电视连续粤剧,其中《连升三级》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七十二家房客》(前卷)获全国电视金鹰奖之最佳中短篇电视剧奖。

尽管丑生戏非常受观众欢迎,但是当下已没有多少粤剧团有丑生主演的戏,类似《苦凤莺怜》、《审死官》等丑生戏也只是偶有演出,这种情形非常令人惋惜。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粤剧丑生注重唱功,擅以唱塑造人物,因此可以通过电视粤剧把各种丑生流派的表演精髓保留下来。比如在2003年,排演的电视粤剧《审死官》,就保留和传播了马派艺术的著名唱腔,难能可贵。

说明: G:\白色U盘备份2019.03.18\日常工作\2019年\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43BF4B314F39E05BCBCA932204BC9AA6.jpg

11.电视粤剧小品《七十二家房客》片段在现场掀起阵阵笑声

 

关于电视与粤剧结缘这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之处。以《审死官》为例,虽然表现形式是电视剧,但表演非常戏曲化,与大戏(粤剧早期的称谓)区别不大。但当中也渗入许多生活化的电视表演,适当减少了程式化的东西,使粤剧与电视的表现形式更切合,看起来更自然。又如《七十二家房客》的表演,则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如何使粤剧丑生戏融入电视的过程中,更加自然而不露痕迹,更有生活味,但又能保留丑生的表演本色,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电视粤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三六九”“金医生”,他们的表演质朴自然、贴近生活,唱和念均有保留,且笑点不断,这些都是丑生表演必不可少的元素。可见,即使走下舞台、进入荧幕,粤剧丑生表演的情趣也别具一格,所以大家才会看来忍俊不禁,笑声持续不断。

说明: E:\粤剧粤曲大家谈\照片\IMG_8273.JPG

▲图12.观看粤剧丑角戏精彩片段而忍俊不禁的现场读者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何笃忠老师的讲解也极为生动风趣,特别是何老师为讲座精心准备了12段精彩的丑角演出视频,包括马师曾《苦凤莺怜》《拾玉镯》、白驹荣《选女婿》、文觉非《拉郎配》,以及电视粤剧《审死官》《七十二家房客》等等,这些粤剧名丑的视频珍贵而妙趣横生,勾起人们不少关于粤剧丑角的谐趣回忆。现场读者无不为各时期粤剧名丑诙谐风趣的艺术魅力以及细致传神的表演所倾倒,一些被带入戏的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做起手来。(做手:戏班术语。泛指演员在舞台上结合唱和念白,用手部程式动作表演,模仿或模拟角色所要表达的客观事物或所处环境,让观众清晰地领会角色所要传达的意图和信息。——摘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

回顾讲座伊始,何笃忠老师对广州图书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青年剧评团合作举办“粤剧粤曲大家谈”等活动,为普及粤剧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感谢。粤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广州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将继续发挥知识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充分利用公益性场馆、设施及宣传优势,以适当方式展示粤剧经典桥段和名家表演片段,参与扶持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营造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充实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撰文:何虹    摄影:金峰、何虹   审核:金峰、陈智颖    排版:胡霄

特别鸣谢:何笃忠先生提供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推荐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新)\薛觉先.jpg

 

《粤剧万能老倌——薛觉先》

责任者:崔颂明,伍福生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825.7/1603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新)\035612268bf818d25912e10a4cead53.jpg

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责任者:赖伯疆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索书号:K825.7/371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说明: D:\何虹D盘备份\广图办公电脑E盘备份\2019年工作文件\2019粤剧粤曲大家谈\2019年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7期\活动回顾(新)\879e1600cd250c81cf595d0dcce6622.jpg

 

《粤剧艺术大师白驹荣》

责任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编

出版社:[出版者不详] 内部发行

索书号:K825.7/387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