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文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晏几道词选讲(之三)
发布时间:2017-06-22 15:55:24

       2017年6月18日下午,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39讲在广州人文馆如期举行,本期继续赏析晏几道《南乡子·渌水带青潮》《南乡子·眼约也应虚》《南乡子·新月又如眉》和《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四首词。

 。

刘斯翰老师赏析晏几道词作

 

       南乡子

       渌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

       桥上女儿双笑靥,妖娆。

       倚着阑干弄柳条。 

       月夜落花朝。减字偷声按玉箫。

       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

       若比银河路更遥。

 

注:

       渌水,在江西萍乡市,为湘东“四小水”之一。渌水流域山青水秀,阡陌纵横,田园翠碧,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月夜句,白居易诗:“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

 

欣赏:

       这里选了三首《南乡子》,南乡子是唐教坊曲,有单调和双调,本以描写南方风情,《花间集》里所收欧阳炯八首,是较早的代表作品。这词调字数与一首七言律诗相同,但其中一个七字句被分成两段,一段五个字,置于开头,一段二个字,带上韵脚,置于末句之前。

       这种安排,使它的节奏与七言律诗有了明显的不同,再加上,它每一个七字句都是仄起,相互之间有更多的独立,而不像律诗讲究粘对的照应。很明显,这样的结构,把整体松了绑,所以这词写起来便显得轻松活泼,自由许多。如果做一点未必符合历史事实的想象,我们可以把七言律诗与《鹧鸪天》与这双调《南乡子》,视为由格律诗向词体演化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呢!

       眼前这首词,便弹奏出了小晏的旋律,你看:“渌水”、“水上”,“水上”、“渡桥”、“桥上”,“朱阑”、“阑干”,上片这些连续的重复,不是显得节奏轻盈,回旋往复?这在格律诗是无法做到的。杜甫有一首七律《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前四句是这样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诗人非常巧妙地运用双方分处两地,来作了一个大回旋的节奏,并且得到千古读者一致称赏。不过,拿来与小晏这词上片相比,就未免显得费力,令人有凝重之感。当然,两个作品内容、表达的情绪都完全不同,不能以此论彼。

       话说回来,小晏词的上片,主要人物是“桥上女儿”,但她在开头二句并未现身,这二句,仿佛电影镜头,从渌水上的春潮,摇过,——小渡桥,向上——朱阑,作为人物出场的铺垫,然后从阑干再摇,这时主人公才出现——是个漂亮女孩儿,特写——她的一双笑脸,定格。然后拉开,——她手里正玩弄着一截柔软的黄绿色的柳条。好一幅美人春游图!

       但是,且慢,不仅如此。这其实又是某人眼中之所见……

       我们且看看下片——

       下片首句如注所示,它本来脱胎于白居易诗,或者说是取白诗而加以概括,因此可以看作即是“明月夜,落花朝”。由于句子字数拘限导致又加简化了(这在古诗文是允许的)。

       “减字偷声”,是唐宋诗词在演唱中的两种变通办法。“减字”,是从原曲中减去字数,一般指别创新调(例如七言八句的《木兰花》,将其中第一、三、五、七句各减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也指随机迁就作品而省字。“偷声”,即上述第二种情况(例如唐代七言绝句,在演唱时,为与曲子配合,有时去掉个别字,称为“偷声”)。

       这句描述行人侧耳谛听,所以能辨别出歌女处理作品时的微小改变。同时也兼有对歌女演唱技巧娴熟的称美。注意,这时又出现“柳”,把上下片遥遥连接起来。下片出现了“柳外行人”,也与上片的“桥上女儿”遥遥相对。“回首”二字下得甚有巧思,它既是对行人动态的描述(多么依依不舍),并且带出了下文“若比银河路更遥”的深情喟叹;同时又是点明,上片所写的少女春游图,乃是行人眼中之所见也。

       行人,说得隐约,其实就是小晏自己,当时他有职在身,(按,这词写的是江西风情画,是小晏家乡的景物。据年谱,小晏在25岁至32岁之间曾被委派到江西任职。这词当即其时所作。)而仁宗皇帝明令官员不得入青楼,所以他虽然很想见识一下这位歌女,却只有徒叹奈何了。这便是“若比银河路更遥”的原因。男女之情,写得若即若离更易撩人。小晏于此发前人所未发,收人同此心之效。

 

忠实听众认真聆听老师点评

 

       南乡子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

       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

       只恐多时不似初。 

       深意托双鱼。小翦蛮笺细字书。

       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

       共结因缘久远无。

 

注:

       双鱼,指书信。《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欣赏:

       这首词是以心理描写为主,词中对于女子心理的描写之细腻,恐怕只有冯延巳的《鹊踏枝》“叵耐为人情太薄”可以一较高下。不妨先来看看冯词:

       叵耐为人情太薄。几度思量,真拟浑抛却。

       新结同心香未落。怎生负得当初约。 

       休向尊前情索莫。手举金罍,凭仗深深酌。

       莫作等闲相斗作。与君保取长欢乐。

       (注:叵耐,可恨。斗作,顽耍)

       这首词也是采用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方式写成。上片是在舍弃和强忍之间徘徊不定,下片二人相对,主人公举杯相劝,仍然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类似题材,当代流行歌中也不少,是爱情生活场景中一个永不落幕的主题。

       小晏这词,也是从自言自语入手的。“眼约”,打眼色做暗号,与对方约会。这样做当然是在公众场合,不便直接暴露两人的关系。但对方似乎并无回应,一个“虚”字,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失望,“也应”二字,则流露出她心有未甘。五个字,便活画出几多内容!他终于没有留下来,而她返回青楼的卧室,一夜孤眠。“凤枕”暗示出主人公的身份,“昨夜”点明宴席相逢的时间。这一夜,她翻来覆去地想了许多。直到第二天,回忆起来,她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了:“且据如今情分里”“只恐多时不似初”。

       在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里有这么一段女性心理描写,引过来作一点比较不无趣味:

       (安娜)独自一人又沉思了一番那表示出他有独立自主权利的眼光,象往常一样,结果总是意识到自己的屈辱。“他有权利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但可以离开,而且可以遗弃我。他有一切权利,而我什么都没有。……他带着一副冷酷而严肃的表情望着我。当然这是不明确、不可捉摸的。不过跟以前大不相同了,而那种眼光却意味深长得很呢”她寻思,“这种眼光表示他开始冷淡了。”

       虽然她确信他已开始冷淡了,但是她仍然是毫无办法,怎么也不能改变她和他的关系,就象以往一样,她只能用爱情和魅力笼络他。

       我们再来看看,在小晏词的下片,也就这样写的:“深意托双鱼。小翦蛮笺细字书。”于是,她加倍用心地、费尽心思地给他写一封情信,说自己对这段感情是如何念念不忘,同时探问对方的想法。最后她问道:“怎么样啊?我们共同结下的这段情缘,还能长久维系下去吗?”

       词中这位主人公,她的身份应该是青楼歌女,这与安娜身为大家贵夫人的身份无疑不能相比。但是,我们仍然在其中看到一个痴情女子在爱情中的可怜地位,和不幸命运。这几乎没有区别。而中国古代的晏几道和俄罗斯近世的托尔斯泰,两位各自在自己文学领域的高手,笔下描写的女性心理竟是如此神似!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种族,也将会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供人们共赏。

  

现场词友交流心得

 

现场词友发表读词体会

 

       南乡子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欣赏:

       理解这首词,要做一个猜想,或者假设,就是:这其实是一首“七夕词”。你看:“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这是说明秋天到了。秋天第一个月是七月,在七月见到“新月又如眉”,不正就是“七夕”佳节前后么?所以,说小晏是以“七夕”作背景,来写这么一首相思之词,很合理,很自然。当然,也许只是在“七夕”前后,不是节日当天。而有意避开直接提到七夕,我看是为了腾出篇幅,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现,而不用受到这一特定节令的拘束。这也算是对比兴的妙用呢。

       “楼倚暮云初见雁”,注意,这是第一个时间点。“长笛谁教月下吹”,是第二个时间点,由此,可见词家运用了“逆入”的手法。倚楼直到黄昏,又到月出,她在等待什么?“漫道行人雁后归”,对了,她等待那出远门的人归来。看到雁南飞,她便想起他曾经许诺:当你见到雁飞之时,我也将随着雁儿回来了。但是并未收到他回来的确信,一个“漫道”,刻画出她心中的疑惑和忧虑。上片至此中断,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悠悠思绪,和那不知是谁吹起的悠悠笛声,在月下延伸开去。

       笛子可能正吹着一首名叫《关山月》的曲子吧?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句曰:

       更吹羗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小晏在词中便是化用了这句子。在下片进一步展开:

       她终于失望地下楼,回到室内,打算就寝。“意欲梦佳期”,她希望做个好梦,与他在梦中相会。但那笛声却仍然固执地萦绕不散,在梦中,只见关山万里,却找不到路。她又醒过来,才知道只是打了个盹。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唉,这相思的日子好难熬啊!他怎么就不能早点告诉动身回来的消息?哪怕只是短短几个字的信也好啊!“应迟”她又转头一想,不对,他是不会这么快来信的。他说过要等大雁都飞走才能回来,而眼下,秋天才刚到,解暑的玉枕才开始让人觉着变凉呐。

       这首词描写闺人的心理之细致入微,也象前面那首词一样,是“花间词”不曾达到的。前面在归纳《小山词》几种类型时,我曾提到小晏与乃父晏殊不同,仍然写下一批为歌女而作的“代言”体作品,并且给起了个名字,说是小晏自创的“新花间体”。它确是小晏对“花间派”的贡献。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注:

       小令,东晋王珉称号,此借指座中某高官。 

       楚宫,借指官妓所居。 

       谢桥,谢家桥。见张泌诗《寄人》。

 

欣赏:

       这首词,前人多以为是小晏写自己在某次宴席上认识一位歌女,因而心生迷恋。我看其实是误解。

       因为词的首句即点明了,这是写某位高官的传闻。也即是小晏“自序”中所说的“一时杯酒间闻见”。这位高官,小晏姑隐其名,改用“小令”代替。

       东晋时,王献之曾任中书令,后为王珉取代,由于两人当时齐名,就把王献之称“大令”,王珉称为“小令”。传说这位高官在一次宴会上,迷上了一位歌女,小晏也姑隐其名,而用“玉箫”称之。玉箫,原是唐人传奇中人物,据唐范攎《云溪友议》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箫衹侍,因渐有情。韦归省时,约五年至七年后取玉箫。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转世,仍为韦侍妾。”小晏在这里暗指两人一见钟情,今粤人称为“前世”者是也。

       传说高官兴致甚高,饮酒听歌,不觉酩酊大醉。这也就是“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所描写的情形。

       词的下片,小晏借题发挥,想象高官回到家中酒醒之后,情怀无法平静,但歌女是不可能招之即来的,所谓“碧云天共楚宫遥”。这里“楚宫”二字颇有讲究,据查“楚宫”自来都是指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宫殿,李商隐曾有一首题为《楚宫》的诗,就是行经楚国废圯的宫殿,感慨屈原之事而作。但传说中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它在无形中把楚宫与宫女联系了起来。

       小晏这里用“楚宫”,即借用了后一种典故,用来借指宋代官妓所居之处。据当时的规定,官员不得入青楼,设宴只能召官妓,而且不得与官妓发生男女关系。这一点在欣赏欧阳修词时曾经提到过。

       既然如此,那位高官惟有抱枕而眠,希望在梦中追寻歌女的居处。这也就是“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词家在这里化用了唐代张泌著名的诗《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描摹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梦境。

       这首词大概是在宴席上即兴而作,以其本事、暗讽和小晏的才情获得众人称赏,并广为传唱。据说连大理学家程伊川(颐)听到,也笑着说:“鬼语也。”(借鬼故事来戏作)言下颇有欣赏之意。

 

 讲座结束后互动频繁

 

       讲座吸引了60多位读者参加,结束后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留在现场与主讲嘉宾继续交流。

 

[下期预告]

第四十讲:晏几道词选讲(四)

清平乐(留人不住)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

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时间:2017年7月16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更多活动信息敬请关注广州人文馆新浪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