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镇海楼) 六百年风雨沧桑 几度火海得涅
发布时间:2006-07-25 10:00:00
来源: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州虽有一句老话,叫做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
但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之中,多少还是显得有点落寞了。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越秀山之小蟠龙岗上,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曾经作为广州城的标志出现在历代的钱币、地图上面。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广州有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的说法。
  镇海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最初的用途是作为军事上了望之用,那时候常有倭寇从海路侵扰,楼名镇海,含有雄镇海疆之意,历史上的镇海楼曾多次在战火中被毁,又多次重新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镇海楼,是1928年第五次重建的,以钢筋水泥代替木构楼板,现为广州博物馆,登楼不仅可以观赏风光,还可以增加历史知识。

镇海楼还是广州市博物馆所在地。

五毁五修的历史宛如这蜿蜒的琉璃墙一样曲折。

从昔日的至高点望去,满目均是高楼大厦。

感今怀古
谁来抚摸历史的皱褶

  已经很久没有上镇海楼了,因为它的不苟言语过于沉默,实在很少走进记忆勾起欲望。当我对镇海楼进行搜索时,才发现它的信息流量是如此的寥寥数语。在网上问好玩一族们,他们的答案竟是:那是老人家去的地方,没有什么好看的。
  但当我们对明代广州城区划出一个框架时,就会发现镇海楼在最北端,但它在中轴线上,以28米的高度居高临下。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让它有幸鸟瞰着广州变迁的红尘悲欢,而不仅仅是滔滔珠水。
  寻迹而去,镇海楼中的那副对联牵出了故事的几个主人公——明代永嘉侯朱亮祖、清光绪两广总督彭玉麟及幕僚李棣华,他们来来往往的身影对现代人是一种诱惑。而五毁五建的本身又何尝没有传奇?
  文明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唤起历史的记忆。抚摸这些历史的褶皱需要举起探索与发现的火炬。锱铢必究,而不能粗枝大叶。广州也不是没有历史文化,缺乏的是包装与推广。镇海楼还是广州市博物馆,如此的风水宝地,竟不能将知名度、美誉度尽情打开,这只能归咎于缺乏推销力。这是一个作秀的年代,为什么不能在这座古建筑里上演一些现代的秀色呢?广州的文化要飞,当然不是那些飞檐上的凤尾,而是要用时尚的方式为它插上翅膀。
  尤其是对于城市的年轻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不能不拥有这个城市的过去。当他们找到了对一幢古楼与一座城市的认知密码时,相信会发出如斯感叹:这就是广州,这么沉着,它把所有可能都实现了。这时,我们的心是湿润而温暖的。   邓毅富

前世演义
南海现王气,建楼封龙穴

  关于镇海楼修建的最初原因,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相传某日,明太祖朱元璋与道人铁冠子登上南京钟山,铁冠子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异人要出世了,得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镇海楼压住,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于是派遣大臣到广州,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修建了镇海楼。
  有关建楼镇王气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却是与明初的永嘉侯朱亮祖有关。
  
第一回:朱亮祖因功封侯,骄横奢侈惹民愤
  话说朱亮祖原是一介武夫,归顺朱元璋后屡立战功,曾经领兵一举打下广州城市,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的有功之臣。等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就封他做永嘉侯,镇守南疆。
  天下太平,朱亮祖也功成名就,他本是山野粗鲁之人,领兵打仗还算可以,统治地方就差多了。他在广州做永嘉侯的时候,以为自己战功赫赫,是开国功臣,就骄横奢侈,生活腐败,无法无天。一时间,民怨沸腾。
  
第二回:迷信风水建府第,青龙赤龙入梦来
  朱亮祖这人很信风水,心想当今皇上小时候只是个放牛的,无路可走的时候还去寺庙当过小和尚,经常饿肚皮,现在却成了天子,一定是他的风水好。于是,朱亮祖就经常带着风水先生在广州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一天,他来到越秀山上——当时的越秀山是林壑幽深,古木参天。只见小蟠龙岗一带环山面水,气势雄伟,又听风水先生的一轮吹嘘,便决定把自己的府第建在那儿。当晚高兴得多喝了两杯,发觉自己正站在新府第前眺望大海——南面就是宽阔的珠江,粤人称为珠海。突然,只见海中飞出一条青龙来。张牙舞爪,尾卷残云,鼻孔喷出的水柱直冲苍昊,紧接着便是晴天霹雳,电闪雷鸣。
  这把杀人如麻的朱亮祖也吓了一大跳,正想转头入屋,却见白云缭绕的越秀山上冲出一条赤龙来,鼻嘴喷火,那火柱比青龙喷出的水柱还要高。也是张牙舞爪,扑向青龙。双方立即展开了一场恶斗,只见巨浪冲天而起,火海铺天盖地,最后青龙力气不支,逃回海底去了。
  
第三回:解梦释疑保江山,修建塔楼镇妖孽
  朱亮祖猛然惊醒——他老婆推门进来,才知是南柯一梦。回味梦中情景,不知主何凶吉,忙叫幕僚进来占梦,结果不得要领。他的那帮谋士,这个说越秀山上出赤龙,主羊城要出能人了,大吉;那个说两龙相斗,主天下祸乱,大凶;还有的说,二龙相争,火胜水败,主天下大旱,有灾害。搞得朱亮祖不知听谁的好。没两天,这事就传了出去,广州老百姓听了,随即全城人心惶惶。这下子,朱亮祖也惊慌起来,急忙修本,星夜派人进京启奏洪武皇帝,请主上定夺。
  朱元璋看了奏章,也心中不安,就传国师刘伯温进殿一决疑难。刘伯温问明情况,明白这不过是永嘉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而且这梦要怎么断都行,心想现在还是安定民心要紧,便对洪武皇帝说,这是个吉兆,赤色火龙乃皇上圣明;青色妖龙乃海上盗贼——当时海盗猖獗,海疆不宁——盗贼潜逃,主大明天下兴旺强盛,固若金汤。可令永嘉侯建一四方塔楼镇住海妖,便可保大明江山永固了。
  朱元璋听说是吉兆,也很高兴,但静下心来一想,这越秀山上飞出龙来,打赢的还是条喷火的赤龙,这总叫人不放心:莫非那里有龙穴不成?做皇帝的,谁不担心天下又生条龙出来?于是下令朱亮祖在观音山上风水最好的地方修一座镇海塔楼,目的就是要封住龙穴。朱亮祖不敢有违圣旨,就在自己打算建府第的地方建了这座镇海楼。
  
第四回:贪赃枉法遭报应,害人害己留恶名
  又说朱亮祖虽然贵为永嘉侯,但由于镇海楼事件,总让皇帝有点放心不下,朱元璋总疑心越秀山上有龙穴,怕有朝一日,永嘉侯朱亮祖造了他的反。
  其时还有一名叫道同的人在广州担任知县。道同为官清正耿直,他与朱亮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有地方某劣豪欺压珠宝商人,道同拿之问罪,朱亮祖由于接受了豪绅的贿赂,要道同放人,道同坚持不放。朱亮祖大发雷霆,自作主张放走了豪绅,还借故鞭打道同。
  还有一次,广州某富豪用女色贿赂朱亮祖,借着永嘉侯的名声四处横行,道同知道后把该富豪抓起来关进大牢严厉惩治,朱亮祖又强行将其释放,还恶人先告状,上奏朝廷,诬告道同有罪。朱元璋即派专使驰往广州,要处死道同。专使刚走,道同的奏章也到了京城,历数朱亮祖的种种恶行。朱元璋恍然大悟,赶忙派专使去广州赦免道同,只可惜迟了一步,第一个专使先至,朱亮祖已经把道同斩于五层楼前。
  朱元璋知道错杀了道同,对朱亮祖的怨恨又加深了一层,他把朱亮祖召回京城,处以鞭刑而死。不可一世的永嘉侯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历史变迁
五毁五修传奇多

  镇海楼本名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明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大明一统志》)。在明代初建成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当时的两广军务提督韩雍重加修治,后来全楼竟被火焚毁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提督蔡经(一名张经)与侍郎张岳重建镇海楼,因当时东南沿海常患倭寇,海疆不靖,需强化海防,于是张岳为之题名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这是第一次重建。经此次重建后,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楼前为亭曰仰高,左右两端跨衢为华表,左曰驾螯,右曰飞蜃,旧所无也。”(张岳《镇海楼记碑》)
  明崇祯十年(1637)广东布政使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缮。
  清初,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遭战火损坏。
  顺治八年(1651),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楼近王宫,禁止州人登临,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
  顺治十八年(1661),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这是入清后第二次修葺。
  康熙十二年(1683),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
  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六年(1687),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这是镇海楼的第四次大修,计费巨万,壮丽坚致。当时镇海楼高计七丈五尺,广计九丈五尺,袤计五丈七尺。
  民国十七年(1928),林云陔出任广州市长时,再度重修了镇海楼。重修工程是按明代旧基垒筑的。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楼为广州人民博物馆所在地。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拨专修款修缮了镇海楼,改名为广州博物馆。1963年又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楼风貌依旧,而今陈列的一系列文物、资料,使广州城20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尽览于兹。

专家论道
五层楼上可望珠海,故得名

采访对象: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办公室 陈鸿钧
  根据前人留下来的文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楼初建成,本名五层楼,后楼毁,到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张岳题扁镇海楼,才得镇海楼名。另一说与民间故事一致,认为此楼本名镇海楼,五层楼只是俗称。若根据上述的建楼原因来推论,应以后一说为是;试想如果仅只以其楼层多少来命名,那未免太通俗、太一般化,太没有文采了,更与历代文士对此楼的描述相悖。耗巨资建成这么一个雄伟城楼后只挂个五层楼的匾,多煞风景。
  而此楼的本名极可能叫望海楼,主要论据是:以上两种说法所参考的文献几乎全是清代人的著作,而在明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大明一统志》第七十九卷《广东布政司·广州府》里就是只记有望海楼一条目,全文是: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明万历本《广东通志》记楼高八丈多。大概从此而来)这分明说的是镇海楼了,却只字没有提镇海楼名,亦没有提五层楼名。
  现在我们无法肯定当时有没有镇海楼五层楼的别名,但可以肯定的是,望海楼才是当时官府所认可的此楼的正式名字;如果楼上挂匾的话——楼上应该是挂匾的,大概也是这三个字。因为《大明一统志》是受皇帝诏命篆修的,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官修的《大明志书》(1370年修成,十年后五层楼才修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1384年修成,当时五层楼建成才三两年)、《寰宇通衢书》(1394年始修,后中辍)、《寰宇通志》(在《寰宇通衢书》的基础上于1454年修成),在当时它是最具权威性的。如果以上数部官修地理志书记的是镇海楼五层楼之名,那《大明一统志》应该不会只列出望海楼一个名字来。
  为什么叫望海呢?因为当时登此楼可清楚地看到珠江。楼建于州城最高的地方——在广州成为现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六榕寺花塔、怀圣寺光塔的海拔高度都不及它,所谓楼冠全城,建成后就成为人们登临览胜,遥赏珠海白云景色的好去处。登楼远眺,不但全城在望,更见南面珠江水波荡漾,浩瀚接天,煞是壮观,正如后人所撰名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明代初年的珠江跟现在相比是大不一样的,要宽阔得多了。其北岸大概是西起今蓬莱街,中经和平路、一德路、泰康路,东至东华路一线;河南的江岸大约推进至堑口一带,江面宽阔达六百余米,大概为今天珠江的三倍以上,粤人称为珠海;再加上当年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空气晴朗,可视度大,因而登楼得以望海。到了19世纪后期,站在五层楼上,可以看到莲花山上的莲花桥,至于珠江南岸的琶洲塔、赤岗塔,自然就更看得清楚了(见美国人威廉·C·亨特所著《旧中国杂记·九层宝塔》,此书1885年出版)。而眺望珠江也正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镇海层楼一景之所在。

记者手记
一个城市的至高点

  镇海楼虽然只有五层,高28米,但由于它修建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代长城的最高处,所以它一度成为广州这个城市的至高点,在广州成为现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所谓楼冠全城,站在镇海楼上,整个城市尽收眼底。镇海楼还一度成为海上航行的航标,远远地看见镇海楼,航行的人就知道广州城不远了。
  广州还有一句老话,叫做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这句话与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甚至不知道广州有一个镇海楼,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越秀公园里面问游人镇海楼在哪里,好多人都一头雾水。
  镇海楼也早也失去了它城市至高点的地位,现在广州的至高点是中信广场,一座只有八年历史的现代建筑,而且别的楼也越建越高,保不准哪一天广州又有了新的至高点。

历史悬疑
镇海楼修建原因之谜

  镇海楼的修建已是六百多年前的事了。话说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将宋三城合而为一,并辟东北山麓,开拓城北八百余丈,城墙跨到了越秀山上,同时建此楼于城墙之最高处。凡五层,高八丈,阔九丈五尺。”(一丈合三米三三强)楼极雄伟,为时人及后世称颂。
  为什么会修建这座大楼呢?其中原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一、因为当年粤地濒海,多边患,建此楼以加强城防守备,作军事了望之用;亦为雄镇海疆,故名镇海楼。因而今人又认为此楼是广州现存最早的城防建筑。
  二、不为城防,而只是为壮会城(广州城)之势。所谓壮三城之观瞻
  三、岭南濒海都会,且近水涯,宜镇以土,遂建筑此楼”(《粤东诗海》引黄河《葵村集诗序》)。这就不是城防建筑,而是风水楼。
  四、为镇压广州此地的王气。清《楚庭裨珠录》记为:以越山气王,建楼镇之。清初屈大均著《广东新语》说得最是详细明白:以压紫云黄气之异者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广州背山面海,形势雄大,有偏霸之象——从南越国、南汉至南明,广州曾是三朝十帝之都,只是屈大均没有写出来,其意却是十分明白--而这镇海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雁翅,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相传永嘉建造此楼后,镇守粤中的封疆大吏中再没有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这楼是用来镇压这类邪气的。
  以上的诸说均有道理,也可能是诸种理由之综合,促使朱亮祖建造此楼。

古老的城墙和宏伟的五层楼相互呼应。

历代楹联诗词

  万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星 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 使我倚栏看剑 泪洒英雄  ——·彭玉麟
  
  如此江山 对碧海青天 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撙酒 值蕉黄荔紫 一楼风雨话平生   ——·丁汝昌
  
  五岭北来 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眺 白云犹是汉时秋
  ——民国·胡汉民
  
  《登镇海楼》
  凌虚白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半壁玉山依栏崎,一泓珠水抱城流。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黄云紫气消皆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沈元沧
  
  忆秦娥·望江楼
  望江楼,遥峰极目悬清秋。悬清秋,青牛关上,白马潮头,风前吹笛悲啾啾,试将檀板调新讴。调新讴,百家村外,九曲江流。   ——·陈子升

下期预告

  周新,明南海人。洪武中大理评事,以善决狱称,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累官浙江按察使。后为奸人所诬,成祖命逮之,周新伏于陛前抗声辩,帝大怒,下令戮之。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许琨 实习生 汪莹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