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岭南风物:走进大岭村
发布时间:2008-12-18 13:28:55
来源:金羊网-- 羊城晚报

这座以万千海上生灵躯壳积砌的壁垒“大蚝宅”,其气势让人震惊 /伍嘉

顺清澈的玉带河走过寻常巷陌里的家家户户,却有置身于江南周庄之感


     盛夏的一个傍晚,我走进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镇村的大岭村。

  大岭村在番禺石楼镇,西距市桥约15公里。怎么也想不到,在现代化程度颇高的番禺,居然保留有这么一座深蕴着丰富历史遗迹的古村庄。

  大岭村开基久远。先是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有许姓人家于兹落脚,而后在南宋绍兴年间,又有陈氏自南雄珠玑巷辗转徙至。许、陈两家建村之后,外地人络绎投奔,诸姓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历时800余载。但聚散随缘,迨至近世,村子里又复归为许、陈二姓当“老土地”了。

  宽阔的沥青路已铺至村口,当眼处,一簇簇崭新的现代厂房和招商引资规划用地相互挤叠。然而,当我步入村街,顺清澈的玉带河走过寻常巷陌里的家家户户,却有置身于江南周庄之感。小河截然把时尚和传统一隔为二!

  劈面向我昭示当年大岭村的显赫的,乃村口陈氏大宗祠门前的五对旗杆夹。其中一对赫然刻着:“道光乙巳恩科二甲第四十五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泰初立”,另一对刻着“光绪丁丑科殿试二甲第四十五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工部水司臣陈维岳恭立”。

  旗杆夹,旧时考上功名者方才有竖立资格,百年来倒塌了不少,现在村里还剩10对。查阅族谱,大岭村出过光绪年间探花陈伯陶、榜眼许其光,以及36位进士和几十位举人。一个小小村庄,居然有近百人考取功名,着实令人惊讶。其中陈伯陶颇有点名气,官授翰林院编修,钦赐南书房行走、紫禁城骑马。他于民国后以遗老自诩,为知名书画家,1930年辞世于香港。

  玉带河边徜徉,闲看老农在河里把教孩子游泳,而村前屋后鸡犬相闻。石板村街尽处,一幅古意盎然的小桥流水图浮现眼底——碧水潺潺,晚霞灿灿,绿荫荫老榕遮掩着半堵三层六角青砖古塔,塔名“大魁阁”。大魁阁下的龙津桥沧桑阅尽,已历300多个春秋,是番禺全境现存最古老的红条石砌拱桥。这桥一墩两孔,28方红石栏板各各刻勒过海八仙法器、鲤鱼腾跃龙门和莲花荷叶诸般图像,其中一方最是趣怪,雕着个双手捧盘、单腿跪献的“番鬼奴”!

  大岭村犹存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祠堂一座:显宗祠。祠前伫立,三进三楹的建筑形制大气宽敞,硬山脊上的灰雕和枋上的木雕做工精细,纹理繁;仰瞻头门那六层如意斗拱,虽蒙尘却不失恢弘,慎终追远的内蕴让人生敬。

  大门两厢石墩亦有“番鬼奴”造像镌刻,联系龙津桥石栏板上所见,“好古”的我不由击掌称奇,盖因这物事在番禺一带的古建筑中实属稀罕者也。细想,倒也不难理解——《广东新语》有载,晚明广州士绅往往凭藉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中买到“黑奴”蓄养而示气派,既然大岭村人外出宦游者众,衣锦还乡之日,自不免会把省城识见带回老家,且勒石为记。此间独有的“番鬼奴”镌刻造像,委实深藏着大岭村先人的诸多历史信息。

  当年大岭村位处河汊纵横的珠三角腹地,交通全赖小艇盘旋,何以偏僻水乡竟会涌出近百官宦?乡亲自夸,此处风水好——文塔、池、井和显宗祠前的晒堂宛若文房四宝,是读书人登科及第的依凭,而绕流村间的玉带河则更如玉带缠腰,盖晋爵升官之相也!

  风水之说,殊不可稽,细究真实因由,方知大岭村助学成传统。自建村始,学业有成者,村中各姓都会从“太公箱”里提款以资奖励。时至今日,根据村规,每年村中学子高中毕业,能获得村委会奖励300元,大学毕业者金额更巨。翻开村委会的专设名册,近年大岭村青年从华工、华师、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毕业者有十数人之多!

  暮色中,我走进了两塘公祠。这又一座古建筑建于明初永乐年间,门前枝干斑驳的600年菩提树似在以佛家的“无声偈”讲述着瞬间与永恒。

  两塘公祠同样岭南形制,独特之处却是其外墙。它以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地垒就,墙身高9米,墙体厚厚,至少有蚝壳4重,粗粗估算,总要耗蚝数十万只!虽经600年风吹雨打,依然牢固坚实。按一定比例把蚝壳掺入泥浆用以筑墙,蚝壳便起着有如混凝土里的钢筋那般的作用,此种筑墙材料,旧时在广州、在整个广府地区,都很普遍,但两塘公祠这座以万千海上生灵躯壳积砌的壁垒,其气势却让人震惊!

  走出大岭村口,已是暮色苍茫。玉带河彼岸现代化厂房遍地开花,在夕照下泛着蓝光;此岸则农家院落疏朗恬静,为淡薄的炊烟所萦绕。社会固然要前行,但大岭村人深知传统文化自有不可再生的精华在,他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留下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