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责任者】贡儿珍主编
【出版发行】方志出版社,2015
【ISBN】978-7-5144-1754-8
【索书号】G127/528/1等
【推荐理由】目前,广州市已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7项,省级名录项目68项,市级名录项目96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名,市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1名。这些项目和传承人的数量位列广东省首位。该志编辑历时3年,共193万字,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志。作为一部独特的专志,它涵盖了广州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述对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曾应枫 (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精彩内容摘要】
生菜会是农历正月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久远,始于明,盛于清,民国期间盛事依旧不衰。“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乡村又开始恢复。(P1229)
生菜盛会(图片来源:点石斋画报亥集)
广州市的生菜会活动主要流行于今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地区与番禺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举办生菜会的地点主要有芳村地区的坑口村与海南村赤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生菜会的地点有今番禺区沙坑村与荔湾区冲口街坑口社区。(P1230)
明黄佐、郭棐纂修的《广东通志》均有关于生菜会的记载。清代是生菜会的鼎盛时期,信众、游人席地大吃“生菜包”的场面十分壮观,“求观音开库”“抢炮头”“摸蚬摸螺”等一类传统仪式、民俗丰富多彩,生菜会活动与祭拜观音菩萨紧密结合在一起。光绪十年(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曾专题报道南海等县各乡村的生菜会活动。芳村地区的坑口村与海南村赤岗的生菜会始于清代。民国时期,虽战事频仍,但生菜会盛况依旧不减,不仅保留了多种传统仪式、民俗活动,而且醒狮、舞龙、唱粤剧大戏一类民俗活动逐渐兴盛起来。1937年出版的《歌谣》杂志,对广州郊野各乡村的生菜会活动有详细报道。
生菜包(图片来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生菜会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吃“生菜包”场面壮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为其特色。坑口生菜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均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3天内举行,有的年份参与人数达10万之众。2005年,沙坑村生菜会开席1000台,创生菜会之最。两地生菜会吸引了港澳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兴致勃勃地从各地赶来赴会。
2007年5月9日,生菜会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非遗项目民俗类名录。(P1229~1230)
生菜会活动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庙会活动期间,参与活动的信众必吃“生菜包”,取其“生财”与“包生”之意。珠江三角洲各乡村生菜会民俗活动大同小异,但侧重点不尽相同。
坑口生菜会(图片来源:慈爱人间——广东观音诞及观音开库)
(一)求观音开库
求观音开库是赤岗与坑口生菜会的重头戏。300多年来,坑口生菜会首日是“观音开库日”,始终未改。是日,村民和临近各乡村的善男信女会来到观音庙前,祈求观音菩萨“超播众生离苦海,普度善信上慈航”。各地信众会赶到观音庙前上香,在观音像前三跪九叩,求观音菩萨庇佑,添丁生财。尤其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的子时,是“观音开库”的第一个时辰,此时上头炷香,最为灵验。不少虔诚的信众即使熬夜也要争取上到头炷香。按照规矩,向观音菩萨借钱,要先写好“借据”——早期的借据多印有“某年某月某日,善信某某某借观音金库某佰某拾某万元整”“恭喜发财”之类字样和莲花图案——然后到观音庙前顶礼膜拜、进香、祈求观音开恩。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祭品,通常是用纸折叠而成的金银元宝、船一类纸符,置入焚烧炉焚烧,并在炉前祭拜、许愿。祭拜结束后将自己所写“借据”带回家中妥为保存。年尾,再到观音庙前烧更为丰厚的纸质祭品,用以“还库”。
生菜会(图片来源:吴友如画谱)
(二)抢炮头
“抢炮头”也是赤岗与坑口生菜会上的重点节目。庙会举办过程中要大量燃放烟花、爆竹。所谓“炮头”就是指烟花、爆竹爆炸后从空中掉下来的纸团。传说抢到“炮头”的人家会添丁发财。因此,赶庙会的人会奋力去抢,以博好运,富裕人家还会雇人去抢“炮头”。凡抢到“炮头”的人,要到观音庙前登记,次年要到观音庙送贺礼。贺礼多是猪肉、鸡等三牲与果品,称之为“还炮”。
冲口风物图(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三)摸蚬摸螺
坑口观音庙右边有一排亭廊,中间有一个不甚起眼的水池。当地老人说过去水池流出的水汇成小溪,溪中生长着许多蚬与螺。生菜会期间,少妇们都要在溪流中摸一把,预测生子还是生女。摸到的是螺就会生男,摸到的是蚬就会生女。添男丁的家庭,祖母多会手提竹篮在下次庙会送些染成红色的鸡蛋置于观音庙内或派发给小孩,表示对观音菩萨的谢意。祈求生育的不孕妇女,则想借此达到生育的愿望,往往也会如愿以偿。当然也有不少人把在溪中摸蚬摸螺当做一个游戏,助助兴而已。
(四)醒狮会演
赤岗、坑口生菜会与南海、番禺、顺德等县各乡村的生菜会一样,多把代表瑞气、吉祥之意的醒狮会演作为生菜会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参与醒狮会演的不仅有当地的舞狮队,也有来自附近乡村的舞狮队,还有从南海、番禺等县赶来参与醒狮会演的。参与会演大小“狮子”少则几十头,多则上百头,场面极为壮观。醒狮技艺有“出洞”“上山”“采青”等,以“采青”难度最大。“采青”又分“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其中又以“高青”最难表演,舞狮头的人要站在舞狮尾人的肩膀上将挂在高桩或房檐上的“青”(指生菜)与“利是”采摘下来,堪称醒狮一绝。
(五)连台大戏
南海、番禺等县境内的生菜会,除保留传统形式外,还会有武术比赛、搭台唱大戏(粤剧)等。集市贸易逐渐兴起,庙会举办地的道路两旁,摆香烛、佛像、食品、生果、竹编、字画等的小摊贩日益增多。赤岗与坑口生菜会“求观音开库”“抢炮头”“摸蚬摸螺”类的民俗活动仍流行,但醒狮会演、粤剧连台大戏渐成活动主要形式。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一连几天,由几个戏班轮流演出,日夜连场,通宵达旦。
(六)生菜宴席
生菜宴(图片来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生菜会期间,会摆宴席招待各方来客及乡亲。筵席的菜肴有4种必备主菜:生菜包、斋菜、生菜鱼丸(意指生财如意)、慈姑猪肉(寓意生胖男孩)。还有粉丝、支竹、蚬肉炒酸菜等。数十甚至上千席台来宾依席而坐,争相将生菜包送入口中,气氛轻松愉悦。也有不少小摊贩在活动现场摆摊出售制作好的“生菜包”,售价2.5元左右一包。在庙旁大片“太公园”里,茂密的大榕树下,以一个个竹编窝篮为圆心,围坐着一圈品尝生菜包的香客,他们大多为别有风味的生菜包吸引,也祈望食后可一年顺景“包生财”。(P1235)
生菜会的保护单位为荔湾区文化馆。2007年5月9日,文化馆申报生菜会为市级非遗项目。作为一项民俗,乡镇民众对生菜会的热情一向不减,每一年都自发参与。庙会期间,政府部门也会出动人力物力为其服务。为确保庙会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庙会活动现场设置指挥部,活动中心区域实施临时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安排医护人员现场值班等。坑口生菜会举办期间,荔湾区还专门成立生菜会活动维稳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至于活动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坑口生菜会活动经费均源自全村村民,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庙会由村中60岁以上长者主持,选择部分40岁左右的村民担任助理,轮流协助长者操办庙会具体事务。全村按户筹集办会资金,由在村中建有祠堂的陈、郭、关三姓人氏轮流管理收支账目,既民主又透明。庙会活动结束后结算收支情况,如数归还向村民筹措的办会资金,如有盈余,不分红,用于村内的公益事业,如筑路、修桥、资助村内的坑口小学等。(P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