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主讲嘉宾讲座内容及PPT整理)
秦汉番禺县管辖区域基本与现今的粤港澳大湾区相当。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广州老城区和近郊清理出大量南越国遗存,为研究南越番禺城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
2022年7月2日14时30分,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故纸觅羊城之广州通史•读懂广州系列讲座”第七辑总第三十七期在新花城App开播。主讲嘉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洪研究员,通过引用大量历史文献及实物例证,通过丰富的南越番禺城遗物资料,带读者了解两千多年前广州先民的物质生活、风俗习惯等社会风貌。
图1. 全洪研究员在广州人文馆开讲(摄影:胡霄)
一、番禺的历史地位
番禺是岭南最古老的地名。秦始皇统一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南海郡郡治即在番禺(今广州) 。赵佗立国,以番禺为都城。汉武帝重新统一岭南,番禺复为南海郡治,,故此广州一直都是岭南首府。
以番禺为中心南越国遗迹的发现与保护,对研究中国秦汉史、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早期开发史、特别是该时期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飞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南越国遗迹及其文化遗存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原主流文化与多种区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融汇合,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番禺城的考古发现
关于早期番禺的文字史料不多,《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典籍略有记载。对番禺城市发展、管辖地域及其历史地位认识,主要建立在考古发掘的材料上。自从1907年广州东山发现南越陶瓦,经过几代考古和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秦汉番禺的历史有所了解。
近年来,在广州老城区,即南越都城发现宫殿、宫墙、御苑、水闸和王陵等重要遗迹,还有大量官僚吏员墓葬。这些遗迹都见证了番禺城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的历程。
图2. 番禺城的文字资料:五华县狮雄山秦代“蕃”字封泥
图3.南越王宫发现的“蕃”字:左为陂池石壁刻铭,中、右为木简墨书。
图4.南越王墓“番禺”铭文铜鼎
1、都城番禺
公元前203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这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经过南越国近百年发展,成为南方的最大都会。
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南越国都城处在广州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建造在四周环水的台地上,南临珠江,北靠越秀山。迄今没发现城墙,可能以源自白云山的天然水系作为护城濠。
图5.南越国都城的大致范围:东西500米,南北800米,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2、局势稳定、大兴土木
南越国存在时间共计九十三年。考古发现,大致在汉文帝之后,番禺城有了比较大规模的发展。赵佗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人工园林等。
图6.目前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番禺城的东半部,在图中红线所示的宫城东北部区域,发掘了两个宫殿及人工园林水景。
图7.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人工水景——曲流石渠发掘鸟瞰(南向北摄)
图8.在南越都城南部(现西湖路一带)发现的南越木构水闸(南向北摄),确定番禺城南界坐标。
3、都城番禺毁于战火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国被灭,番禺作为都城达93年。《史记·南越列传》描述汉军攻陷番禺城情形 :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
而在番禺城遗址中出土大量被火烧过熏黑的砖、瓦、石料,还有大量烧焦的木板、构件以及红烧土等,都与纵火烧城的史实相吻合。
图9.水井里的铁罐和焦木
4、由都城转为郡治
西汉中期,汉武帝在岭南分置九郡,番禺城也由南越国都变成南海郡治。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下降明显,城市的范围不见扩大,墓葬的分布大多与西汉前期的范围基本相同,但河南墓葬数量有所增加。西汉晚期珠江以南的岛屿墓葬数量增长更猛。
图10.随葬品丰富的西汉中期木椁墓
三、番禺县境域及物证
秦汉番禺县境域广阔,虽然汉代记述番禺地区的文献匮乏,其管辖的范围模糊不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大致推断其辖地大致包括现今的广州、佛山、东莞、深圳、香港、新会、中山、珠海、澳门等区域。不少地方发现较大规模墓群,深圳市南山红花园墓地发现“乘法口诀”墓砖,宝安区西乡镇铁仔山“熹平四年”纪年砖;香港九龙李郑屋村汉墓发现“番禺大治历”铭文砖,说明今深圳、香港等地东汉属番禺县。增城石滩出土“永平十年”纪年砖,为析番禺地置增城县提供佐证。
图11.1993年至1995年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龟岗发掘东汉墓群,在原址兴建博物馆。
1、人口增长 城邑扩展
东汉中后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快速增长,新的聚居点在番禺城四面铺开。西南至佛山市澜石镇,南有番禺县石溪镇、钟村镇、石壁镇、沙头镇、市桥镇,东向增城县福和镇、中新镇、新塘镇、石滩镇等,形成了距市中心直线距离15公里、30公里和40公里不等波次的聚居圈。
新墓群的出现,表明产生了新的聚落中心,如澜石,就是佛山的先声;番禺东面稍远新塘、石滩等地,则是增城建县的基础。
图12.1998年番禺钟村镇屏山发掘东汉墓群。村头岗一号墓发现“永元十五年(103年)”和“番禺都亭长陈诵” 等刻字砖。从考古的角度有力地说明番禺作为南海郡首县,其县治没有迁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自汉武帝平南越至东汉没有更改。
2、增城置县
《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起,多部县志循此说,不知何据。
据《后汉书·郡国志》,永和五年(140年)时,南海郡辖七县中已有增城县,故增城建县最迟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13.增城石滩围岭东汉中期纪年砖,刻有“永平十年正月……”记年文字。永平十年即是公元67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东汉纪年墓。
四、两千年前的“大湾区”
秦汉番禺县境地从珠江三角洲腹地到环珠江口,与今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合。从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及其所呈现的生产技术及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在这区域发掘汉代墓葬的结构、形制以及随葬品的器类、造型及组合基本一致,深受中原汉朝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
图14.南山红花园墓地出土的乘法口诀
通过考古资料,我们了解到古番禺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以汉代文化为主体,结合本地特色,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描绘出两千年前珠江三角洲“大湾区”的社会画卷。
1、广州成为岭南都会的代称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江东孙权命步骘为交州刺史。十六年(211年),迁交州治至番禺,筑立城郭。三国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广州”,合浦以北属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番禺。
自此广州取代番禺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指称。
图15.汉末三国广州城东城墙角楼遗迹(现中山四路长兴里)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史记·货殖列传》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秦始皇统一岭南,中国南方的海岸线及出海口就在中央集权政府的控制之下。南越国时期番禺(今广州)发展为海外奇珍的集散地。
汉武帝在南越国开辟南海交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外交通贸易,初步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航线。
3、南越王推动海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
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银盒、焊珠金花泡钉、玻璃珠饰和乳香等外来文化的遗物;
南越宫苑采借印度八角形石柱的样式用于园林构造。这奇特的八角形石柱,在同时期中国所未见,北方中原地区没有,越人建筑也没有。同时期诸古代文明,惟印度有大量多面柱体,八角形柱也是常见的。印度的石窟和佛塔的栏楯大量使用的八角形石柱出现在南越宫苑,或许通过来华工匠或者南越工匠接受其意匠制作。
图16.弯月石池八角形石柱
4、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确立
南越国时期墓葬和遗址出土大量域外之物,另有部分或者是受海外文化影响的工艺技术。由此可知,公元前三世纪南越就与海外文化发生了多方面的接触,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辟。
汉武帝派使者到东南亚各国和印度、斯里兰卡,标志着官方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广州(番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海上交通贸易管理中心,是古代东方最大港口城市。
图17.广州西汉中期墓出土的海外珍宝
综上所述,岭南地区以秦文化和汉文化等中原文化为根本,植入中华文明基因,同时吸收越人文化和海外文化因素,交汇融合,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表现出多元性和兼容性,形成广州开放、包容、进取的城市特质。
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化,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根基,激发文化自信。广州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真正做到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讲座内容仅代表主讲人个人意见;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主讲人提供。)
推荐书目:
《西汉南越国史研究论集.一》
【责任者】全洪主编 , 南越王宫博物馆编
【出版社】南京 : 译林出版社, 2015
【ISBN】978-7-5447-5543-6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289/232/1
【内容摘要】本书是由南越王宫博物馆组织汇编的关于西汉南越国国史的研究论文集,收录有19篇关于西汉南越国历史的研究文章,内容涵盖历史、文献、文物等研究方向,对研究岭南的历史乃至中国秦汉史都具有重大意义,极具研究价值。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责任者】全洪、李灶新主编 , 南越王宫博物馆编著
【出版社】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20
【ISBN】978-7-5010-6257-7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878/985
【内容摘要】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西汉时期南越国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御苑所在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广州考古发现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部分遗迹、遗物进行梳理,从考古文化遗存的角度阐述自西汉南越国起二千多年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持续繁盛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成果。
赞